2004年2月,大地回春的季節,空調市場也在逐漸進入啟動期。一向秉承「薄利多銷」原則的國美,在格力背後做了一個小動作——未經格力允許,成都國美便將格力空調私自降價。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的董明珠得知消息,感到非常吃驚,她斷然下令:停止向國美供貨。
董明珠意識到這不僅僅是雙方對產品價格控制權的爭奪,它還關係到雙方能不能「誠信」合作。而且,國美雖然實力雄厚,銷售網路遍布全國,但在格力的銷售額中,它不過佔了不到1%的份額。即使沒有跟國美的合作,格力的銷售額也能保持40%的增長率。董明珠非常清楚在和國美的對抗中自身所佔有的優勢。
董明珠的強硬反應出乎黃光裕的意料。通常來講,廠家離不開商家,商家離不開廠家,這是一個規律。黃光裕認為國美這樣的專業店是銷售途徑之一,而且這應該是一個大趨勢,一個必然的趨勢。他認為自建渠道只是銷售方式的一個補充,不可能成為長久之計。
其實,格力與國美的矛盾衝突,背後是雙方不同的銷售模式的較量。格力與國美兩種分銷體制(「新興連鎖銷售」和「傳統代理商銷售」)的矛盾與衝突在雙方的經營理念面前終將不可避免。國美是傳統代理商的銷售巨頭,而格力則通過獨創的「新興連鎖銷售」模式不斷地驗證著自己理念的正確性。這不僅是雙方實力的較量,還是新舊觀念的較量。確切地講,國美模式是靠供貨商的錢,解決了它的貨款,然後用貨款解決了現金流,用現金流解決了上市,用上市回來再殺供貨商。這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雙贏原則的做法。
董明珠確實不用擔心與國美的分裂,就在國美清場格力後不久,當年的3月20日,大中電器找上門來,與格力簽下一份包銷1.8億元空調的年度協議,預計總銷量在8萬台左右,而上一年格力在大中的銷售額只有1000多萬元。
事實上,國美和格力反目以後,2005年有人仍然在國美看到過格力的產品。當記者就此事致電格力時,董明珠再一次明確表示:格力不會和國美合作。
2006年3月,國美、蘇寧兩大家電連鎖巨頭開始制訂新一年的幾十億元的空調採購計畫。國美電器稱,首先將拿出50億元現金簽約空調主流品牌,採購量達到2006年整體市場份額的40%以上。對於即將開始的空調大賣季節,很多生產廠家的生產計畫就是圍繞著這兩大銷售巨頭制訂。可是,面對眾多廠家的追捧,國美、蘇寧卻再次在董明珠面前吃了閉門羹。董明珠堅持一貫的態度,強調格力要定一個合理的價位。用這個價位跟家電連鎖企業進行營銷,對方不銷,格力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賣。
董明珠如此有恃無恐,是因為她早就開始質疑現有的傳統銷售模式。在她看來,如果跟國美、蘇寧這些大賣場大面積地合作,可能很多企業會死得更快。
倔強的董明珠如此強硬,還有一個原因是她不只是在關心自身公司的利益,她還在關心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她說,近年眾多家電企業相繼倒下,比如2000年彩電業全線虧損導致國家損失幾百個億,有些是自身的因素,而外部流通領域的因素也不少。她的言語中透露出企業家少有的社會責任感,她認為產業的惡性競爭使得很多員工失業,很多國家和社會的資產白白流失。空調業不能走這樣的老路,格力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誠如董明珠所說,市場這盤棋是永遠都下不完的。就在2007年3月份,國美和格力之間的這場對抗,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2007年3月6日國美公布的150億空調採購單上,囊括了松下、LG、三菱、美的、海爾、志高、長虹、海信、TCL等幾乎所有知名空調品牌,唯獨沒有格力——這個在國內空調市場已連續10年保持產銷量第一的品牌。
接下來的事情的突變讓人目瞪口呆,3月14日上午,廣州國美電器總經理高集群與廣州格力總經理王韋權的手握在了一起,一份兩億元的採購協議被簽署。「在商言利。」高集群的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雙方和解的原因。由此,闊別三年後的格力空調再次進入廣州國美的33家下屬門店。
格力新聞發言人黃方華表示:格力沒有變,變的是國美。格力的渠道模式不會變,格力自建渠道的成功經驗經過媒體討論,又經過實踐檢驗,是不會變的,而且,在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則下,格力從不排斥與連鎖終端的合作。
雙方發言人的話都表現出了很大的靈活性,這讓很多人看到了家電廠商與渠道關係緩和的希望。不過,也有專家分析,這只是局部地區的緩和,尚不能將其看做家電廠商與渠道關係緩和的標誌。因為家電廠商與渠道商的矛盾本質上沒有變——中國生產同類產品的家電廠商有成百上千家,而全國性的家電連鎖網路只有幾家,渠道作為稀缺資源的局勢一天不變,渠道商的強勢地位就一天不會改變。
對於這次合作,董明珠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因為就在這次合作的幾天前,董明珠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2007年的「兩會」時,再一次對家電渠道的霸權進行了抨擊。她呼籲,大渠道正在成為制約家電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董明珠與黃光裕的對壘表明:有了自信,我們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堅持自己的理念,有信心依照計畫行事的人,比一遇到挫折就放棄的人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