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喝著啤酒吃著燒烤,一邊推杯換盞,一邊對著電視機大喊:「射門,射門!」
這是2006年德國世界盃激戰正酣時最常見的景象。馬雲也不例外,英格蘭對陣巴拉圭那晚,他帶著十幾個年輕員工在家看球。雖然讀書時基本不看足球,但此時他已經是半個球迷了。
足球是圓的,商業圈也是圓的。雖然馬雲無法在世界盃賽場上馳騁,但可以在商海盡情展示。事實上早在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馬雲就形象地說,要避開國內的甲A聯賽,直接進入世界盃。這位商界怪才早已將體育思維運用到商戰實踐中了。
但此時的阿里巴巴還是一支剛成立的「球隊」,進入世界盃難免不會出現2002年中國男子足球隊的慘敗局面。馬云為了給自己一個響亮的名頭,將公司名稱定為阿里巴巴,一個聽起來「很牛、很強大」的國際化的名字。
1999年,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都在西方,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超級買家」都是互聯網企業最重要的客戶,能向互聯網投資的主流資金也都在西方。馬雲雖然個子不高但是野心很大,他從一開始就想創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優秀公司」,所以他必須先搞定國外市場。
馬雲要幫中國企業提供貿易出口信息,就必須幫他們尋找海外的買家。直接進入全球性網站競爭是正確的選擇,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買家吸引過來。
如果要舉辦一場舞會,有水平的組織者一般是先把女孩子請進來,再把優秀的男孩子請進來,這樣的舞會才會精彩紛呈。馬雲將市場視為舞會,開始在國外宣傳造勢,以期將國際巨頭拉進來。在美國,阿里巴巴和中國銀行是僅有的兩家包下BC兩年廣告的中國企業。
此外,馬雲還不停地以演講的方式推廣企業。從1999年到2001年的3年時間裡,馬雲在歐洲和美國作了很多演講。因為企業名氣不大,所以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最慘的是2000年在德國,1500人的座位只來了3個人,雖然覺得丟臉,但馬雲還是堅持作完了演講。馬雲很清楚,必須讓外國人先了解阿里巴巴,然後才能在海外尋找賣家幫助中國企業實現出口。
雖然歷盡艱辛,但馬雲「進入世界盃」打響國際知名度、開闊視野的願景並未馬上實現,成本高、管理難的弊端日益凸顯。在2000年9月10日「西湖論劍」(馬雲舉辦的互聯網峰會)之後,嗅到「互聯網泡沫」味道的馬雲再也坐不住了,他必須得回歸「甲A」重新練練「腳法」。
第二天,阿里巴巴團隊回公司開會,馬雲宣布進入高度危機狀態,戰略由海外轉向國內。馬雲覺得拳頭在海外再也沒有力量打下去了,必須迅速回來,在當地制勝,形成自己的勢力再打出來。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馬雲預測中國的互聯網真正賺大錢還要等兩三年時間,這期間掙的錢只能讓自己活得好一點,很舒服、很富有是不可能的。馬雲在國外養不起一支300~500人的隊伍,成本太高,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在香港、台灣也不行,只有在中國內地才行,可以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
這一自救之舉收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也頗具殺傷力,此後許多學馬雲到海外搏殺的競爭對手都來不及回頭紛紛倒下。若干年後,馬雲熬過了互聯網的冬天,終於枯木逢春,梅開二度香飄海外。
當國內互聯網轟轟烈烈的時候,馬雲卻跑到國外宣傳造勢;當競爭者殺出重圍走向世界的時候,馬雲又回到國內養精蓄銳。「創國際品牌走國際路線」這一讓許多企業家傷透腦筋的商業難題,馬雲卻在進退之間輕易化解。在他看來,天下本沒有難做的生意,國際化又何足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