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寧:一切皆有可能 點亮奧運火炬,照亮民族品牌

2008年8月9日零時7分,北京奧運會最後一棒火炬手李寧在鳥巢上空,經過3分鐘的祥雲邁步繞場一周後,李寧到了引燃棒前,略微的停頓之後,點火!巨大的祥雲火炬轟然照亮了整個鳥巢。

頓時,國家體育場內一片歡呼,電視機前的觀眾也鼓掌雷動。只不過,人們很難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要求,李寧全身上下第一次穿上競爭對手阿迪達斯的衣服,甚至連攝像機根本拍攝不到的護腕上,都沒有印「李寧」的商標。而空前的盛況至少會讓開幕式現場的兩個人內心一顫,他們分別是阿迪達斯和耐克公司中國區的主管。敏銳地商業嗅覺告訴他們,市場危機已經到來。

按照李寧公司一貫的作風以及考慮可能引起的商業利益衝突,萬眾矚目的點火之後,李寧和李寧公司拒絕了短期內所有媒體的採訪,李寧公司政府公關與對外事務總監張小岩表示,「李寧點燃火炬並不代表李寧公司,而是代表個人,甚至只能說是代表13億中國人」。

儘管如此,李寧公司還是沒有放過這次機會。其實,除了李寧公司官方網站的大幅宣傳外,李寧還在全國各地引爆了各種奧運促銷活動。而在一些終端專賣店裡,儘管現場沒有宣傳畫,但銷售人員無不把李寧「飛天點火」一事掛在嘴邊對此,北京大學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江明華教授說:「不用諱言李寧點火對公司品牌的宣傳效應是客觀存在的。李寧點火使得李寧品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LOGO,不再是無數的中國品牌之一,而是變得生動立體,成為中國品牌的代表。」

而且,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和2009年這兩年將是李寧「趁熱打鐵」加快國際化步伐的最佳時機。因為在人們看來,點火就已經是提前為國際化傳播鋪道了。「這確實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李寧公司的人正在偷著樂呢。」國內另一家運動品牌安踏的工作人員很是羨慕。

事實上,李寧的「飛天點火」只是「李寧」品牌非奧運營銷的一個高潮,而不是全部。一直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娘家人」的「李寧」品牌,始終不渝地支持著他們。面對百年的奧運夢想,李寧對於家門口的奧運會更是暗下決心,打算一展拳腳。

但是,李寧的夢還是無情地被擊碎了。2007年1月3日,在北京2008奧運合作夥伴的體育用品競標大戰上,李寧根據自身實力確定的競標出價上限為10億元,而阿迪達斯最後的出價是13億元,李寧還是被財大氣粗的阿迪達斯擊敗了。

因此,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所有工作人員、志願者、技術官員,以及參加北京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都會穿著印有「Adidas」標誌的體育服飾;還有所有運動員上台領獎時,都必須穿著阿迪達斯的服裝。

對於那次失敗,儘管李寧公司有人認為「就像當年申奧失敗一樣沮喪」。但是,李寧首席財務官陳偉成卻認為「我們覺得不計成本地盲目爭取贊助商地位是不可取的」。

此後,李寧公司將國際化戰略調整為「先打國際品牌,再做國際市場」,並從2005年開始設計了一系列富有中國元素的產品。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中國更重視奧運,而作為中國本土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必將奧運營銷放在戰略制高點。

其實,李寧公司還有兩手準備,在失敗後的兩天內就迅速簽約了中央電視台,贊助所有北京奧運會比賽期間的出鏡主持人、記者。這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傳播創意甚至成為了眾多商學院的MBA課堂上必講的教程。李寧公司CEO張志勇表示,「投入1塊錢拿回10塊錢,才是我們這家小公司的戰術」。他認為李寧品牌需要顛覆性的思維來開拓體育營銷。

奧運會開幕後,很多觀眾發現,在奧運賽場上為祖國披金奪銀的體育健兒的比賽裝備多為李寧牌,其實,這正是李寧公司贊助中國射擊、體操、跳水、乒乓球四支奪金「夢之隊」的又一妙招。據調查顯示,在中國運動服飾業里,高達37%的民眾誤認為「李寧」是北京奧運的贊助商,只有22%的民眾知道真正的贊助者是阿迪達斯。

作為國際領先的體育運動品牌,耐克與阿迪達斯傲視群雄,對於中國的李寧品牌似乎並沒有過多地放在眼裡。然而,他們似乎忽視了一點,當人們現在提到「李寧」時,幾乎已經很少去區分究竟說的是這個人,還是這個品牌了。儘管李寧在退役以後選擇了低調從商,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但國人還是早已把他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品牌,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覃啟舟就調侃道:「耐克、阿迪達斯都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即李寧的品牌核心內涵之一就是中國人的民族英雄李寧,他既是國家的榮譽,又是企業的掌舵人,更是品牌象徵。這點是耐克、阿迪達斯都沒有的,也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阿迪達斯的幾千萬美元贊助費不如李寧吊鋼絲跑一圈,阿迪達斯的錢算是白花了。」

全球第二大廣告行銷集團WPP總裁蘇銘天爵士評論稱,「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品牌而言,這都令人難以置信」。未花一毛錢,李寧便可在數十億觀眾前露面,這對砸下重金取得奧運全球贊助商的阿迪達斯來說,有苦難言。因此,廣告業內人士形容「李寧點火」為奧運「突襲行銷」歷史上的最偉大經典之作。

對於這一「經典之作」,我們可以說李寧是在打擦邊球,但是同時必定還有國人對於民族品牌的心理支持,以及對李寧本人作為傑出運動員的尊敬成分在內。而當這一切被加在一起之後,早已經形成了「1+1>2」的美妙效果。在硝煙四起的奧運會運動贊助商大戰中,李寧顯然通過四兩撥千斤的巧力笑到了最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