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寧:一切皆有可能 聚焦體育產業整合品牌

「李寧」公司內部高管在走訪市場時,常拿「李寧」的專賣店與耐克、阿迪達斯的作對比,感覺到「李寧」的專賣店缺少一種氣氛,讓人覺得不知道在表現什麼。而在耐克、阿迪達斯的專賣店的空氣中都瀰漫著一種運動、時尚的味道。

他們還發現,李寧公司這麼多年,雖然贊助了許多體育活動,但這些體育贊助活動,效率並不是很高。「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寧」,看來這樣的口號還是太虛,並不能有效地成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公司必須要明確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才能形成有效的突破。

2002年底,IBM的戰略諮詢服務團隊進入到李寧公司來。在IBM的幫助下,「李寧」仔細地對公司外部環境中整個體育用品行業、消費者需求、市場競爭和公司內部的企業經營現狀、企業的競爭優勢與資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IBM認為,李寧品牌是體育用品行業內第一家中國品牌。李寧抓住中國改革開放、振興民族產業的歷史性契機,完成了「第一攻擊波造牌」,先發優勢明顯,品牌認知度遠高於國內其他品牌,甚至高於耐克和阿迪達斯;產品的綜合表現得到廣泛認可;溝通成本相對較低;以「中國第一家民族品牌」身份搶先建立了與政府和公眾的良好關係;專業運動屬性有良好基礎,創業者本人是專業運動員(自然品牌聯想),國家專業運動隊贊助活動起步早,國內唯一一個有潛力以專業屬性(單項運動)帶動綜合性的品牌。這在理論上來說,「李寧」有了先發優勢,搶佔市場後,後繼競爭者要以成倍的投入來追趕才能取得「李寧」今天的成績。

因此,基於對李寧公司問題的分析以及優勢的分析,IBM認為,「李寧」必須在業務發展方向上有所捨棄,應當聚焦資源,將原來的品牌優勢放大。「李寧」需要把體育專業化作為自己的發展戰略。李寧公司欣然接受了這一提意,這一時間是在2002年底。

有了戰略方向感的「李寧」,在10多年積累的基礎上,開始將自己的戰術活動一致化。市場是最好的檢驗者,2002年李寧公司營業額約9.58億元人民幣,2003年增至12.76億元人民幣,2004年為18.78億元,較上年大幅上升47.2%,純利上升42.0%,而2005年,「李寧」營業額突破了20億元。我們看到,「李寧」自2002年底確定發展戰略時起,僅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裡,便取得了飛越性的增長。

「李寧」體育專業化的發展戰略的目標群體是15~25歲之間的年輕人。公司針對這一年輕消費群體的專業運動定位對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和零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變方向。研發、營銷、通路的變化,將是「李寧」新的品牌戰略得到實踐的關鍵要素。「李寧」開始了圍繞戰略而進行的有計畫、有目的的戰術性活動。

「李寧」原來的情況是,核心消費群老化,產品定位偏向休閑,缺乏專業運動屬性,親和力作為品牌個性沒有迎合和滿足年輕消費者的訴求,營銷推廣以傳統媒體和情感型廣告方式為主。改進的方向是定位於15~25歲的年輕消費者,淡化對產品休閑性的宣傳和推廣;塑造專業運動用品形象,塑造運動的、個性的、成功的品牌個性,採用合適的體育代言人,中短期內以產品功能型廣告為主,輔以情感型廣告,加大運動營銷投入。

以此策略為指導,2003年2月,李寧公司與「足球先生」李鐵簽約,雙方共同致力於專業足球產品的開發。這標誌著李寧公司走向專業足球領域。2004年2月,第一款李寧牌專為足球明星李鐵設計的「Tie」專業系列足球鞋問世;2004年9月,第一款李寧牌專業籃球鞋Freejumper問世,標誌著李寧進入專業籃球產品領域。實際上,李寧公司已經在2004年底成功進入不同體育類別的新型專門鞋類系列,如足球、籃球、網球、跑步及健身等。

2004年4月,推出以「李寧帶給中國運動飛的力量」為主題的全新廣告系列,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理念。這一切在中國市場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市場反應。

「李寧」早期就開始了對渠道的調整。李寧公司除了要求經銷商必須開專賣店以外,公司還花大力氣為經銷商做培訓,為經銷商培養合格的店長。實際上,到2004年底,「李寧」的店鋪總數量已達2887間,其中,特許經銷商經營零售門市2526間,自營零售店120間和自營特約專櫃241間。此外在北京及上海的黃金地段,開設了三間店面較大、陳列及裝修現代化的「旗艦店」。到2005年,這些店面的形象,已經進行了第四次升級,以符合新的發展潮流。

戰略目標明確以後,「李寧」的體育營銷也顯得專業化起來。「李寧」這時將精力聚焦在體育營銷資源的爭奪方面,資源得到聚焦,品牌的力量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