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書福:堅韌執著的汽車夢 人才培養:二十年,二十強

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造汽車的李書福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早在1993年他為了建設自己的人才儲備,從北大、人大等名牌學府招了86名畢業生。因為吉利當時要求他們從基層做起,直接到第一線參與生產,於是他們先後都離開了。畢業生說自己是來當將軍的,不是來當士兵的。吉利創業者之一、後來的吉利大學校長羅曉明回憶說,他告訴畢業生,做不了好士兵就永遠沒有可能當將軍,但他們還是離開了。

李書福確實非常需要人才。造汽車,哪怕是一線員工,也要經過培訓和教育,至少得能看懂工程師的設計圖紙。可是台州地處偏僻,技術人才根本不願意前往。雖然企業很多,但大多是家庭或者家族企業,很多年輕人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管理方式。於是從1997年開始,李書福決定自己培養人才。他後來說,浙江製造產業發展最大的劣勢在於該省連一個培訓高級技師的學校都沒有,而汽車工業是最需要技師的。

1997年,李書福曾與吉利集團當時的副總裁羅曉明有過一次長談。李書福對羅曉明分析說,中國教育不可能永遠靠國家包下來。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造成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市場經濟的發展,則會形成教育投資的多元化。這是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中國將來也一定會這樣走。

其實,李書福想辦大學還有另一層更直接的原因。隨著吉利集團產業的快速擴張,人才緊缺已成為影響發展的瓶頸。李書福還發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是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難以覓到急缺的中高級人才。

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民辦教育被推到舞台上。早有準備的李書福組成了一個「教育考察團」到哈佛、MIT、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考察。他還調查了世界上近百家長盛不衰的公司,發現無一例外地都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學院或技校。回頭再看中國的企業,雖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卻也多是「各領風騷三五年」。許多企業開始發展十分迅速,但更多的是曇花一現。究其根本原因,問題還出在人才上。

李書福決定吉利集團自己投資辦大學,這所大學除了給本集團輸送人才外,還將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李書福的性格就是「看準了就干」。就這樣,羅曉明帶著李書福撥給的3000萬元資金,在吉利集團劃撥的271畝土地上開始創辦吉利集團自己的大學——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

中科院院士聞邦椿先生被吉利的辦學熱情所感召,也為民辦大學的大好前景所吸引,欣然應邀擔任這所特殊高校的院長;院士蔣民華則被聘為學院顧問。如今,這所民辦高校已成為培養高級技師的搖籃。

2000年,應北京市教委的盛情邀請,李書福又派羅曉明到北京創辦吉利大學。「汽車瘋子」李書福在辦學上同樣是個「瘋子」。當時他和羅曉明約定為「二十年,二十強」,他要在二十年內把吉利大學的水平提升到中國大學二十強之內。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而李書福和羅曉明對「大學」卻有自己的解釋:「大學者,大師+大樓+大思想也。」除了硬體設施投入巨大,在師資力量上,吉利大學有專職教職員5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5人,教授、副教授300餘人。他們大部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吉利大學還聘請了包括原世界生物技術協會主席、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格魯特博士在內的15個國家的18位著名學者、教授為客座教授,又從各地聘請了上百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

在吉利大學的設施中,4000多平方米的「吉利武術館」非常值得一提。北京申奧成功後,在全國一片歡騰聲中,李書福和羅曉明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申奧成功了,武術有可能進奧運會,吉利大學也可以建一個武術館供國家使用。這一設想很快得到了北京市體育局的支持。2003年11月,全國第一個專業性武術學院由吉利大學創建並獲得有關部門批准成立,第二年秋季即開始招生。

李書福表示,如果2008年武術進入奧運會,會極大地弘揚這一國粹。吉利大學建立武術學院,既可以培養人才,又可以在自己學校里倡導武術精神和民族精神。李書福和羅曉明還進一步構想:籌資2億元,建一個國際標準的武術館,供奧運會比賽使用。在人才培養上,李書福認為,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吉利大學就培養這樣的人才。為此,吉利大學提出了「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科技創新、人格本位」的十六字全新教育理念。羅曉明對這一理念的詮釋是: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紮實基本功、綜合素質好、創新意識強,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當年李書福率隊赴哈佛大學考察時,曾對羅曉明說,吉利也要辦中國的哈佛大學。如今,李書福和吉利人的「哈佛夢」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這個痴狂於汽車的「瘋子」當年為了打下產業基礎培養人才而栽下的一棵教育樹,如今已枝繁葉茂桃李滿天下了。

「二十年,二十強」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也許在未來它還可以解釋吉利大學成為二十強的原因。李書福的多元化策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看準了中國民辦教育的大好前景,看準了吉利辦大學的絕佳機遇。所以,他又一次成功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