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任正非:在危機和憂患中成長 市場繁榮的背後充滿危機

華為的大名早在2000年前後就已經在中國企業界流傳開了,這緣於華為總裁任正非的兩篇管理名作《華為的冬天》和《北國之春》。在這兩篇名作里,通篇都在強調的是危機意識。任正非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及對企業管理的縱深思考,顯示了華為這個企業的成長基於一個一般中國企業所不能企及的思想高度,這種憂患意識也成為華為不斷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而對於當時眾多中國企業來說,這些觀念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在那篇聞名於業內的《華為的冬天》中,他這樣闡述「失敗一定會到來」的觀點。他說10年來他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只有危機感。也許是這樣,華為才存活了10年。他希望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只有做到這點,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的那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他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任正非在思考著: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面臨破產,該如何應對;華為在思考著:它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華為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他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任正非當然希望華為公司的太平時間越長越好,但是,四季輪迴不可能永遠都是春天,冬天是一定會到來的。所以,在後來緊接著出爐的姊妹篇《北國之春》中,任正非以一種篤定的語氣來闡明他的論點:

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

現在是春天,但冬天已經不遠了,華為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華為人可否抽一些時間,研討一下如何迎接危機。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可能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一些。因為華為還太嫩,經過10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歷過挫折,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的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華為沒有經歷過磨難,這是華為最大的弱點,使華為完全沒有適應磨難的心理準備與技能準備。

在提出這些觀點的同時,任正非加快了華為內部整理、業務流程、供應鏈等環節的改革。他的這些講話既為這些變革運動提前做好了思想準備工作,也為華為的未來(職業化、國際化)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即1995年,任正非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華為即將到來的危機。

1995年,華為自主研製的C&C08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經過兩年的研發、實驗和市場推廣之後,終於在市場上實現商業運作。華為的08機與巨龍的04機一起,成為中國廣大農村通信市場的主流設備。華為人為此歡欣鼓舞,對公司的發展前景滿懷信心,而任正非則清醒地意識到由於全世界廠家都寄希望於中國這塊當前世界最大、發展最快的市場,因而拚死爭奪,出現了中外產品撞車,市場嚴重過剩的現象,形成了巨大危機。大家拚命削價,投入惡性競爭,由於外國廠家有著巨大的經濟實力,已佔領了大部分中國市場,如果中國廠家仍然維持現在的分散經營,將會困難重重。

1996年,華為全年完成銷售額26億元,經過八年艱苦奮戰,華為正式進入順利發展階段。而此時任正非卻尖銳地提出:面對成功,華為人必須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否則成功帶來的不是企業的繁榮,而是令人措手不及的危機。

在一次表彰大會上,任正非向奮戰在各條戰線、做出成績的華為人表示了真誠的祝賀,並號召全公司人員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在這樣一個皆大歡喜的慶功會上,任正非仍然不忘提醒沉浸在喜悅中的華為人要警惕繁榮背後的危機。他表示繁榮的背後都充滿著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的必然特性,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艱苦奮鬥必然帶來繁榮,繁榮以後不再艱苦奮鬥,必然丟失繁榮。忘卻過去的艱苦奮鬥,就意味著背棄了華為文化。

任正非認為,華為的發展道路不可能一直風調雨順,狂風暴雨是一定會來的。他希望在那個時候每一個華為人都能像蜘蛛一樣,不管遭遇多少挫折和打擊,都不要放棄,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補網」,等待危機過去;他要求華為人必須做到,在面對繁榮和讚揚時,像勤奮的蜜蜂一樣,埋頭苦幹,不為得失而耿耿於懷。這種「在榮譽與失敗面前,平靜得像一潭湖水,就是華為應具有的心胸與內涵」的精神後來被納入華為的企業文化。

只有時刻思考企業生存境況的人,才能明白企業的發展之道。任正非就是這樣一位充滿危機和憂患意識的企業家,他也為中國許多盲目擴張和冒進投資的企業領導上了一課。這並非一種杞人憂天式的妄自菲薄,而是一種充滿遠見卓識的智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