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一直把創新看做華為發展的靈魂,把創新作為企業產生核心競爭力和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不惜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大筆資金,甚至將「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寫進了1998年出台的《華為基本法》中,為的是在一定利潤水平上追求企業成長最大化。其內容是:
人才是一個企業賴以發展的智力支持,也是創新的主體。所以,在任正非看來,創新與企業成長其實是一個良性循環。早在1998年,任正非就提出「不創新才是最大的風險」的觀點。
從創業之初開始,任正非就押上華為全部家當全力開發自己的交換機,到20世紀90年代末豪賭3G,都充分體現了他追求創新的一貫思維。
回顧華為10年的發展歷程,任正非體會到,沒有創新,要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個領域,沒有喘氣的機會,哪怕只落後一點點,都將意味著逐漸死亡。
華為是在艱難的學習中成長起來的。10年前,華為十分落後。當時黨中央發出號召,要發展高科技,連任正非自己都缺乏信心。10年來,在黨的政策一次又一次牽引下,華為經歷了艱難困苦的奮鬥,終於在SDH光傳輸、接入網、智能網、信令網、電信級I接入伺服器、112測試頭等領域開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密集波分復用DWDM、C&ET綜合網路平台、路由器、移動通信等系統產品躋入世界先進行列;1999年華為的寬頻IP交換系統以及寬頻CDMA進入商用化。這標誌著在黨的領導下,一群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爭得與世界著名公司平等的技術地位,為偉大祖國爭了光。
任正非這樣定義創新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係:企業創新是「因」,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是「果」。在《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一文中,任正非指出,華為要做的就是堅定不移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任正非認為管理創新比技術創新具有更高的高度。他分析說,核心競爭力對一個企業來講是多方面的,技術與產品僅僅是一個方面,管理與服務的進步遠遠比技術進步更重要。公司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沒有管理,人才、技術和資金就形不成合力;沒有服務,管理就沒有方向。華為投入了巨大力量,在國際顧問公司的幫助下,建設企業的IT。管理已經開始有進步,但還是遠遠不夠。
管理的創新對高科技企業來說,比技術創新更重要。華為在發展中還存在很多要解決的問題,與西方公司最大的差距在於管理。華為公司曾提出與國際接軌的管理目標,同時請來西方顧問在研發、生產、財務、人力資源等方面長期合作,在企業的職業化、制度化發展中取得了很大進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提升,企業內部管理開始走向規範化運作。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這是那些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於無限的事業中,歷經磨難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的。創新雖然艱難,但它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有創新就有風險,但決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敢創新。回想起來,若不冒險,跟在別人後面,長期處於二三流水平,將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也無法獲得活下去的權利。若因循守舊,也不會取得這麼快的發展速度。
任正非將創新理解為風險,體現了他一貫的憂患意識;他還提出了「不創新是最大的風險」這一觀點,這比一般企業看得更深入、更長遠。對於創新,他永遠熱情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