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張瑞敏:創新是海爾的靈魂 創新三原則支撐起牢固的創新體系

對於海爾的創新原則,張瑞敏認為海爾有一個創新的「三原則」:創新的目標,創新的本質,創新的途徑。創新的目標就是創造有價值的訂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沒有訂單就無法生存。創新的本質就是創造性地策劃,我們把它叫做創造性的破壞,先破後立。原來的一些體制現在阻礙發展了,要先破壞掉,然後再去創造。創新的途徑也叫創造性的借鑒和模仿。中國企業畢竟是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都可以借鑒,把我們的發展建立在國內外企業發展的基礎上,這會更快、更可靠。

在創新三原則的前提下,海爾建立了一個創新體系,表現在六個方面。張瑞敏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它包括:

1. 戰略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方向

海爾的發展經歷過三個階段。海爾從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確立了名牌戰略。當時海爾在同行業里的產量比較低,因為當時員工的素質保證不了太高的產量。海爾下決心把質量搞上去,抓質量的過程就是提高員工素質的過程。第二階段是多元化階段,從1991年的12月到1998年的12月。當時的輿論都認為中國企業沒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專業化做一個產品。在從冰箱產品到多元化的過程中,把一個產品做好再做另一種,這樣,基礎會越來越牢固。1998年後是海爾的「國際化」階段,就是要在世界各地形成一個本土化的海爾,比如美國海爾是在當地生產、銷售,為當地消費者認可的美國品牌,在加入WTO後對企業來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2. 觀念創新——企業的一切創新活動的保障

如果決定了一個戰略,首先要改變觀念,否則就很難支持這個戰略的創新。海爾提出了一個「三隻眼」的概念。計畫經濟下的企業好比是長一隻眼,只要盯住政府就行了。沒有錢政府給錢,產品銷不出去政府幫著銷出去,企業出了問題政府來解決,如果政府解決不了企業也沒辦法。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應該是兩隻眼,一隻眼盯住內部,一隻眼盯住外部。盯住內部的員工,達到員工滿意度的最大化;外部就是用戶,達到用戶滿意度的最大化。這樣,企業就能在市場經濟中站住腳。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應該再多一隻眼,這隻眼應該盯住政府。改革的過程中會出台很多新的政策,盯住它就可能有機遇。有時抓住了機遇就能上去,機會稍縱即逝。

3. 技術創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首先是要引進先進技術。開始,海爾人對一些先進的技術不懂,就老老實實地做,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消化,在此基礎上再創新。新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整合國際資源,不斷創新。企業的技術力量不在於自己擁有多少技術力量,而在於能夠整合利用多少技術力量。海爾也有博士,但是張瑞敏不要求博士們為企業創造多少成果,而是要求這些博士們能夠整合眾多的人才來完成這個項目。這些人不見得就在企業,而是靠一種契約關係把各種力量凝聚起來,把它變成海爾的技術力量。

4. 組織創新是保障——使企業內部充滿活力

海爾最早的組織結構是直線職能式結構,後來是矩陣結構,第三階段就是市場鏈結構。整個組織結構的演變緣于海爾組織創新的觀點,就是企業要建立一個有序的非平衡結構。一個企業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結構,這個企業就是穩定的結構,但是沒有活力;而一個企業如果是無序的非平衡結構,那肯定就是混亂的。海爾在建立一個新的平衡時就要打破原來的平衡,在非平衡時再建立一個平衡。

5. 市場創新是目標——所有創新的落腳點是創世界名牌

創世界名牌的三部曲,海爾稱之為播種階段、紮根階段、結果階段。播種階段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先難後易地出口到發達國家去,紮根就是當地設計、當地生產、當地營銷。海爾在美國的設計中心是洛杉磯,營銷中心是紐約,製造中心在南卡州。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按照美國當地消費者的要求進行設計。比如海爾在國內做的東西很好,到美國消費者就不喜歡,有時只不過是習慣不同。比如洗衣機的塑料外殼不生鏽又漂亮,但美國人就是喜歡鋼板外殼。結果階段海爾稱為「三融一創」:當地融資、當地融智、當地融文化,創本土化名牌。

6. 文化創新——使每個員工都成為創新的SBU

海爾把企業文化分為三個層次,最外層的叫物質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海爾有多少產品、有多大規模、多少利潤等。第二層是制度行為文化,不那麼直觀,比如企業的制度、規章,員工的行為規範等,最關鍵的就是最裡層的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決定了企業的制度行為文化,企業的行為文化又會決定物質文化。因此,海爾的制度對其他的企業不見得有用,最重要的是價值觀。

通過張瑞敏對海爾創新原則和創新體系的以上表述,我們應該對海爾的創新思路有個總體印象。有句話是「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順著這個思路探究下去,海爾的創新之路自然會很明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