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真正的成功者,是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得失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李嘉誠早在1997年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已說過:自己認為愛國應與生俱來,如果一個人沒國家民族觀念,即使富有,亦實在令人惋惜。但不表示捐錢才算是愛國,沒錢的人一樣可以非常愛國,一樣可以做許多對國家有貢獻的事。不能說有豪華的衣食住行享受一生就滿足了。
他常說一句話:「有些人一生中無論生或死與這世界完全無關。假如只顧獨善其身,對社會對國家不聞不問的話,那樣的人有多少財富都沒意思,死後與草木同枯而已。」崇高的使命感和滿腔的愛國熱忱,是李嘉誠被全球華人敬仰的重要原因。
1973年,中東戰爭引發全球性石油危機,香港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尤其對塑膠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危機引發原料價格暴漲,從年初的每磅6角5分港元上漲到秋後的每磅4~5港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原料儲備不足,一時「無米下鍋」,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並不在石油危機本身,因為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只是略有上漲。原料價格急速上漲的真正原因,主要在於香港的進口商利用生產廠家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再加上炒家的介入,使價格節節攀升,最終到了廠家難以接受的超高價位。
面對這場關係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主動挂帥拯救塑膠業。其實,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把經營重點轉移到地產上,而且也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這次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的整個事業來講,影響不會太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庫存,他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德心。他不能眼看著潮籍塑膠商們就這樣毀於一旦,更不願整個香港塑膠業就此走向衰落。在李嘉誠的倡議下,數百家塑膠廠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也主動加入進來。
要打破進口商的壟斷,就只有廠家自己直接從國外進口原料。但單個塑膠廠家由於購貨量太小,國外原料商不願意進行交易。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向國外原料商進貨,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很快便達成了交易,從國外購進了相對便宜的塑料原料。
購進原料後,再由商會出面協調,按實價分配給各股東廠家。在廠家聯盟面前,進口商對原料的壟斷不攻自破,不得不自動降價。這樣,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在李嘉誠的鼎力相助之下,終於煙消雲散了。
李嘉誠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還有一個驚人之舉。他將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廠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購入價格轉讓給了需要量相對較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數百家。此舉真可謂雪中送炭,他因此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李嘉誠扶危濟困的義舉,為他樹立了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這種信譽和聲望又回饋了他無窮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們暫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就算只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已是經商的上乘之作。他救人於危難之中,為了行業的利益,為了香港和華商的發展,鐵肩擔道義,毫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他將「大我」利益放在「小我」之上,結果也保全了「大我」,成全了「小我」,讓他似乎在不經意間,賺得盆滿缽滿。
李嘉誠這種為國為家的無私精神,也體現在他的愛國熱忱上。他曾說,自己的財富源於社會,因此也要用於社會。他密切關注祖國的騰飛和發展,一心想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為祖國作出一些貢獻。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堅定了李嘉誠看好香港、看好中國內地投資環境的信心,把長實的投資目標重點轉移到大陸這個極具開發潛力的市場,同年5月,與深圳市政府成立長和實業有限公司,出資1億港元,10月決定投資開發鹽田港貨櫃碼頭,出資35億港元,投資深珠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出資近百億;在上海獲得火車站以南5.87公頃土地使用權,發展物業投入資金上百億,與上海港務局合作,和黃注資60億共建金山標準集裝箱碼頭,上海國際深水港碼頭;在海南投資18億開發海南洋埔自由港;在福州投資35億改建舊城區;在重慶參與市政府康居工程,和黃出資10億港元;北京王府井舊城改造項目總投資約15億美元,短短一兩年內,李氏集團在內地投資超過500億港元。
李嘉誠的投資項目,引進了國際高新技術、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改造了一批落後的國有企業、解決了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比重中有所提高。鹽田港、中港集裝箱碼頭等項目的優良業績,為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樹立一個好榜樣。李嘉誠先生在內地大手筆投資,對穩定香港民心,對香港的平穩過渡,順利回歸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不僅在項目投資上顧全大局,支持祖國的宏觀調控,在慈善事業上他也是不遺餘力,甘於奉獻。
2006年8月25日香港《大公報》報道,曾將名下基金會稱為「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在集團業績公布會上表示,基金會過去已捐出近80億元,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他表示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他財產的1/3一。以李嘉誠約1500億港元財產計算,基金會將增至480億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
2007年11月18日為慶祝排行榜成立5周年,《商業周刊》編撰了「慈善名人堂名冊」,列出全球慈善家中的佼佼者。李嘉誠成為「名人堂」唯一榜上有名的華人慈善家。《商業周刊》指出,李嘉誠在一個慈善捐獻尚未成風的地區開了先河,推動貢獻文化。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統籌他在醫療、教育、文化以及其他小區福利項目的私人捐獻。自成立至今,李嘉誠基金會所捐獻的金額已超過了84億港元。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李嘉誠先生得知災區學校遭受嚴重破壞,十分關注,為幫助受災地區師生早日重返校園,5月13日他決定首批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通過教育部幫助災區學校進行災後重建。5月19日,李嘉誠再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捐款1億元人民幣,用於為災區學生設立特別教育基金。加上此前李嘉誠教育基金共捐出的3000萬人民幣,李嘉誠捐款已達1.3億元人民幣。
李嘉誠希望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所以他捨得花大力氣,花大本錢。他深信,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國策。在這個目標下,國家和中央的領導致力於和未來的經濟建設,提高國民生活水平與盡心儘力培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所以他對內地及香港的前途都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相連,只有內地安定繁榮,香港才能達到真正的繁榮穩定。
對於李嘉誠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愛國熱情,全球華人也對他表示了無限的愛戴和欽佩。他個人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經商和處世的智慧值得我們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