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嘉誠:經商是一門制衡的藝術 其誠可嘉,無信不立——道德與財富的平衡

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住持雲寂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將兩袋谷種交給兩個弟子——一寂、二寂,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谷熟的季節再來見他,看誰收的穀子多,誰就可以繼承衣缽,做寺里的住持。谷熟時,一寂挑了一擔沉沉的穀子來見師父,而二寂卻兩手空空。雲寂問二寂,二寂慚愧道,他沒有管好田,谷種沒發芽。雲寂便把衣缽交給二寂,指定他為未來的住持。一寂不服。師父說,他給的谷種都是煮過的。

這是李嘉誠在塑膠廠瀕臨倒閉的那些日子裡,母親用佛家故事來開導他。他悟出母親話中的玄機——誠實是為人處世之本,是戰勝困難的不二法門。第二天,他回到廠里,召集員工開會,坦誠地承認自己經營錯誤,不僅拖垮了工廠,損害了工廠的信譽,還連累了員工。李嘉誠說了一番渡過難關、謀求發展的話,員工的不安情緒基本穩定,士氣不再那麼低落。緊接著他又逐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向他們認錯道歉,並保證在放寬的期限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款,一定如數付賬。他絲毫不隱瞞工廠面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

李嘉誠的誠懇態度,得到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諒解。銀行放寬償還貸款的期限,但在未償還貸款前,不再發放新貸款。原料商同樣放寬付貨款的期限,但長江廠需要再進原料,必須先付70%的貨款。客戶態度不一,但大部分還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讓步。李嘉誠的「負荊拜訪」達到初步目的。但是銀行、原料商和客戶,只給了他十分有限的迴旋餘地,事態仍很嚴峻。

李嘉誠抽調員工,將積壓產品歸為兩類,一類是有機會作為正品推銷出去的;一類是款式過時或質量粗劣的。正品賣出一部分後,他不想被積壓產品拖累太久,全部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在制品的質檢卡片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記。在危機中,原來的一些親戚朋友,有的對他敬而遠之,生怕他開口借錢或帶來麻煩。通過李嘉誠的坦誠相告和積極應對的措施,人們開始主動為他分擔憂愁,安慰激勵,獻計獻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李嘉誠又一次體驗到危難見人心,路遙知馬力。他正是靠那些親朋好友,獲得新訂單,籌到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被裁減的員工,又回來上班,李嘉誠還補發了他們離廠階段的工資。長江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誠召集員工聚會。他首先向員工鞠了三躬,感謝大家的精誠合作。然後,用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宣布:「我們廠已基本還清各家的債款,昨天得到銀行的通知,同意為我們提供貸款。這表明,長江塑膠廠已走出困境,將進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話音剛落,員工頓時沸騰起來。散會前,每個員工都得到一個紅包,是由他親自發放的。

李嘉誠回首這段歲月時說:「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在塑膠廠擺脫困境後,他再次用誠信的王牌博得了寶貴的機會。

那時候為了銷售塑膠花,李嘉誠四處奔波,終於找到一位批發商。對方快人快語,說他們早就看好香港塑膠花的品質和品種,是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價格不到歐洲產品的一半,他已經打定主意訂購香港的塑膠花,並且是大量訂購。而且提了個條件,他認為李嘉誠現在的規模,滿足不了他的數量,他知道李嘉誠的資金出現了問題,但是他可以先做生意,條件是李嘉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

第二天,李嘉誠去了批發商下榻的酒店。他拿出9款樣品,默默地放在批發商面前。9款樣品,每3款一組:一組花朵,一組水果,一組草木。批發商全神貫注,足足看了十幾分鐘,尤其對那串紫紅色葡萄愛不釋手。李嘉誠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了,這證明他對樣品非常看好。

批發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誠熬得通紅的雙眼上,猜想這個年輕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滿意這些樣品了,同時更欣賞這位年輕人的辦事作風及效率,不到一天時間,就拿出9款別具一格的極佳樣品。他記得,他當時只表露出想訂購3種產品的意向,結果,李嘉誠每一種產品都設計了3款樣式。

對方對李嘉誠說,這9款樣品,是他所見到過的最好的一組,他簡直挑不出任何毛病,他們可以談生意了。

談生意,就必須拿出擔保人親筆簽字的信譽擔保書。李嘉誠直率地告訴批發商說,感謝對方對他公司樣品的厚愛,他和他的設計師,花費的精力和時間總算沒有白費,他相信對方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非常希望與對方做生意的,可是他又不得不坦誠地告訴對方,他實在找不到殷實的廠商為他擔保,十分抱歉。

批發商久久地看著李嘉誠,並沒有表現出吃驚和失望。於是李嘉誠用自信而執著的口氣告訴對方,希望對方相信他的信譽和能力,他介紹說自己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小業主,在同行和關係企業中有著較好的信譽,他是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同仁朋友的幫助,才發展到現在這種規模的。因此,他真誠地希望雙方能夠建立夥伴關係,並且是長期合作。儘管目前他的公司生產規模還滿足不了對方的要求,但他會盡最大努力擴大生產規模。至於價格,他保證會是香港最優惠的,他的原則是做長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銷,互利互惠。

李嘉誠的誠懇執著,深深打動了批發商,對方告訴他,說他奉行的原則,也就是批發商自己奉行的原則,他這次來香港,就是要尋找誠實可靠的長期合作夥伴,互惠互利。只要生意做成,他絕不會利己損人,否則就是一鎚子買賣。他知道李嘉誠最擔心的是擔保人,但是他可以坦誠地告訴李嘉誠,不必為此事擔心,他已經為李嘉誠找好了一個擔保人。

李嘉誠愣住了,哪有由對方找擔保人的道理?批發商微笑道,這個擔保人就是李嘉誠自己,李嘉誠的真誠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擔保人。兩人都為這種幽默感笑出聲來,談判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很快簽了第一單購銷合同。從此李嘉誠甩開中間商,產品直銷歐洲市場,這一年他才30歲。

「不只是商人,一個國家都是無信不立。」李嘉誠認為,事業上的「信」與對他人的「誠」是分不開的,一個公司一旦建立了良好的信譽,成功和利潤便會自然而來。他認為:要有追求更高知識的決心,同時要有信用,令家人對你有信心。他做了這麼多年生意,可以說其中有70%的機會是人家先找他的。其誠可嘉,人如其名。李嘉誠用自己誠實守信的道德準則,描繪商海無邊的藍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