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蛇、毒蜘蛛和其他有毒生物 食用魚

名稱:魨(刺魨)

毒性強度:6級

被咬者的死亡率為50%。

產地及性狀:這種魚通常棲身於包括中美洲西海岸、整個印度-太平洋海區、日本和從澳大利亞至南非的熱帶及溫帶水域。魨共有90多種。一旦受到侵擾,這種魚則會全身膨脹呈球狀。

魨毒藏在魨的卵巢里,烹飪並不能去除毒性。但在烹飪前將其內臟去除,一般它就無毒無害了。

危害及癥狀:被魨咬後會出現麻痹癥狀,起初是部分麻痹,如說話困難等,而後毒液擴散至呼吸系統而導致被咬者呼吸功能衰竭而死。此外,魨毒也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癱瘓。被咬者常在一兩小時內因抽搐或呼吸功能衰竭而死。

吃魨的人往往是有意尋求一種興奮狀態,這種狀態的特徵常為:皮膚、舌頭和嘴唇略有麻木感、膚色發紅、體溫上升,整個人陷入一種飄飄然的境地。

發作時間:十分鐘或遲至四小時內發作。如被咬者熬過24小時則有望恢複。

注意:在日本,這種被稱作ふぐ的魚被看做是烹飪中的上品。只有經過特殊培訓後持證的廚師才有資格剖魚和進行烹飪。即便如此,偶爾還是有吃魨致死的不幸事件發生。食用毒魨的死亡率為57%。魨毒藏在其內臟里,烹飪處理並不能去毒。從1955年至1975年的二十年時間裡,在日本吃魨中毒的3000千人中,有超過1500人最後死亡。

同樣,電影題材中也出現過魨毒。在《蛇與彩虹》這部影片中,魨毒被用來殺人。它使受害者呼吸漸緩以致最後似乎死亡。在迅速被埋葬後,受害者又被挖了出來,繼續被灌以這種毒藥,只不過劑量比以前小得多。最後,他沒有死去,但卻心智全無,變成了伏都教崇拜的蛇神或「活屍」。

有證據表明魨毒被用作伏都教還魂儀式中的魔力飲劑之一。

名稱:雙殼水生動物。

毒性強度:在其有毒季節(五月至十月)為6級。

產地及形態:有殼水生動物盛產於如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和阿拉斯加的海域內。在暖和的季節,貽貝、蛤蜊、牡蠣、扇貝、馬蛤和其他有殼水生動物呈現毒性。當這些有殼水生動物吃了一種名叫腰鞭毛蟲有毒微生物之後,它們便會有神經毒存在。這種情況不多見。

危害及癥狀:這些雙殼水生動物體內的一種氧化物會產生諸如箭毒的神經麻痹毒。

食用有毒的雙殼水生動物後,隨之會出現麻木,嘴唇、舌頭、面部有刺痛感、噁心及嘔吐。此外,還有可能出現抽搐。這些癥狀會逐漸嚴重直至最後呼吸功能衰竭而死。

發作時間:半小時之內出現中毒癥狀。如果中毒者熬過12小時則有望恢複。雙殼水生動物的中毒死亡率為10%。

注意:政府部門經常警告人們在一定的季節段不要食用一些種類的有殼水生物。食用有毒的有殼水生物的發病率很高。在所有的雙殼水生物中,貽貝的致死率是最高的。

其他魚類:在熱帶海域尤其是夏威夷一帶,一般在一年中暖和季節有毒的魚有刺魨,鱗魨、鸚嘴魚、海鱔、刺尾魚、月魚、羊魚、箱魨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