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醫生都知道,成功的手術不僅要修補創傷,還要增強肌體的功能。任正非砸掉部門牆,對華為大動手術,無異於捅破多層細胞壁,讓各種資源和營養在華為體系內實現相向流動和無縫對接。
砸掉部門牆,對於華為在雲時代的發展意義重大。所謂的部門牆,就是企業內部官僚習氣嚴重,故步自封,想集中力量辦點事情還要跟多個部門溝通,往往資源調配不到位,研發周期緩慢,實施步調不一致,很多事情也無法正常開展。1993年,IBM就因為部門牆問題,虧損50億美元。
華為在信息技術領域進行二次創業,旨在打造華為「雲帝國」,開發各種各樣的應用雲。每一個應用雲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工程,只有進行多部門、多組織的協同作戰,才能發揮規模效應。而且隨著業務的發展,華為擁有很多子公司、合資公司、海外辦事機構和聯合研發中心,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部門牆的問題,也會像IBM那樣有朝一日「動彈不得」。
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任正非決定親自揮錘,砸掉部門牆。2009年年初,在一次內部會議上,任正非表示:「誰來呼喚炮火?應該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而現在我們恰好是反過來的。機關不了解前線,但擁有太多的權力與資源,為了控制運營的風險,自然而然地設置了許多流程式控制制點,而且不願意授權……我們要積極地先從改革前方作戰部隊開始,加強他們的作戰能力,要綜合後方平台的服務與管理,非主業幹部要加強對主業務的理解,減少前後方的協調量。」
任正非表示,砸掉部門牆的關鍵是破除官僚主義,清理流程中的控制點,大膽授權,讓前線員工參與決策,讓機關幹部深入前線了解情況,以減少前後方的溝通成本。
大公司的慵懶和低效益讓經營者苦不堪言,華為老師IBM就曾面臨這個問題。
1993年,IBM是全世界除政府以外最複雜的機構之一,其規模之龐大、業務範圍分布之廣泛,還有遍布全球的客戶及不斷更新的技術,曾經讓高層理不清頭緒。
IBM內部實行二元結構:一種是擁有實力的海外(美國以外)分部,它們負責處理IBM在全球的擴張;另一種是同樣擁有實力的產品事業部,它們負責處理基礎技術。結果,海外分部和產品事業部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鬧矛盾。海外分部試圖將海外銷售所得全部佔為己有,而產品事業部也不斷謀變、自主發展,不再顧及海外分部的客戶需求。
IBM「官僚主義」的主要特點就是部門利益高於整體利益,只追求部門盈利而不關心整體的虧本,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只有少數部門盈利而大部分部門在虧本。
1993年,正值IBM「官僚主義」風頭強勁時,郭士納來了。4月1日,郭士納從IBM前任CEO埃克斯手中接過權力之柄,擔任董事長兼CEO。郭士納的做法就是,砸掉部門牆,讓「大象能夠跳舞」。
由於在改革中裁人無數,郭士納又有「鐵血宰相」之稱。郭士納掌舵IBM後,積極調整部門結構,拓展服務業範圍,半年內裁員45萬人。結果,在1994年年底,IBM獲得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盈利——30億美元。
郭士納在IBM的9年(1993—2002)任期內,作出了兩個最為重要的決策:一、否決了拆分公司的提案,而是重振大公司的雄風,實施全球化、多元化發展;二、改變了IBM的經營模式,使其經營重點從硬體製造轉向提供服務。郭士納說:「信息革命即將發生,但前提是電腦行業停止崇拜單純的技術,並開始注重技術對於客戶的真正價值。簡單說來,即客戶第一,IBM第二,各項業務第三。IBM再也不能靠亮皮鞋和微笑過關了。」
郭士納重振IBM並載譽無數時,接待了來自中國的學生——任正非。
1997年聖誕節期間,任正非參觀了已經振作起來的IBM,他對IBM的浴火重生印象深刻。任正非回到深圳華為總部後,決定向IBM等世界優秀企業學習,並聘請了IBM的顧問,對華為進行徹底改造。
任正非曾經說:「華為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機構越來越多,而官僚都是從總部開始的,總部成了權力機構,聽不到『一線炮聲』卻瞎髮指令,靠權力控制一線,逐漸與一線的將士產生矛盾並脫離實際,而一線認為反正是總部負責,自己也不用太費力不討好。此時,責任問題成了大問題,組織出現僵化,最終創造不了什麼價值。」
1997年,華為全面導入變革,在流程上花重金請IBM的顧問進行系統的IPD(集成產品開發)再造,在人力資源、財務體系、研發系統等方面也都進行了「先僵化後優化」的深刻變革。
經過10年的變革,2007年,華為的管理基礎和控制平台改造完成。2009年,管控機製得到優化,在內部基本實現了職業化、規範化管理。華為內部具體工作的實施,完全由流程來控制,不再由少數人掌控。以前產品開發都在中研部,產品經理定位研發,實行IPD改革後,改由PDT(產品開發團隊)承擔研發規劃,產品經理不再管理研發。每個產品都有各自的PDT,每個PDT由研發、市場、財務、採購、用戶服務、生產等各部門抽調的代表組建,就像一個創業型小企業。任正非通過流程管理大大弱化了部門職能。
實施EMT制度以後,高管今年在這個部門,明年在那個部門,山頭主義被削弱,部門利益被壓制下去,公司的整體利益得到了提升。
在過去的20多年發展中,華為無形中形成了以任正非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管理模式,並獲得了年增長50%甚至更高的成長率。不過,將公司命運維繫到任正非一人的中央集權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華為的國際化戰略。
華為砸掉部門牆,除了調整組織結構外,還需要調整局部考核方案。某離職的華為員工曾經憤憤不平地說:「我在華為做了8個月,最大的問題是累還看不到未來,用原來了解華為的人說的一句話就是,新員工為老員工打工。」
這裡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華為的局部考核方案。由於要對部門實行高頻率的考核,部門主管只能關注小集體利益,讓新員工加班加點,「充當炮灰」。在不適當的局部考核機制下,沒有人關心華為的長期收益,人們關心更多的是短期內能看見的收益。在這種考核環境下,部門不可能配合起來做大事,因為部門主管會告訴員工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要緊,不要去協助其他部門創造價值和獲得成功。
目前,華為已經在考核職能部門的關鍵業績指標,弱化和調整了局部考核方案,更多重視支撐公司戰略的問題。例如,華為考核的第一個指標是對公司目標進行分解,以支撐公司戰略。第二個指標是做局部考核,每個崗位的職責與戰略結合不是非常緊密,但是要求有突出貢獻。第三個指標是要支持流程和服務客戶,這融入了郭士納所說的「客戶第一」的理念。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華為必須讓公司流程高速運轉起來,所以多個部門都要為產、研、銷打開通道。
華為調整局部考核,主要是處理好這三個主要指標的權重問題,做好業務指標的量化。根據華為考核指標的排序來看,局部考核已經滑居第二。華為在考核時,先看是否支撐公司戰略,再考察是否完成崗位職責,然後測評支持流程、服務客戶的水平,最後綜合評價。
在華為,考核評價分為A、B、C、D四個檔次。華為規定,每年年底,D檔級的員工數量不得少於員工總數的5%,管理人員不得少於10%。普通員工和基層管理人員(三級主管以下)實行季度考核,中高層管理人員半年述職一次。在考核的同時,設定下一個季度的目標。如果屬於D檔,個人的晉陞與薪酬都會受到影響。可見,在這個績效考核環境下,華為人為了擺脫D檔的評級,在完成崗位職責的同時,還要積極支撐公司戰略,支持各項流程的開展和服務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