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三 中國企業界的驕傲

李陽春(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

說華為和任正非是中國企業界的驕傲,此話一點不為過。

我們從本書作者之前的作品《華為真相》《任正非管理日誌》等作品中,了解到了華為的成長軌跡,以及任正非的經營管理智慧。

華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文化。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管理,是管理的高級形式。

在任正非看來,企業文化說到底是為管理服務的,任何文化不能脫離管理這一最終目的。企業文化的發展必然遵從管理者的思想脈絡而生生不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通過與員工溝通和交流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實現企業家的抱負。

任正非一直在試圖將模糊的企業文化變成制度性的企業文化,因此,華為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性建設的過程,華為企業文化的移植是價值準則的移植,是制度的移植。

任正非曾說:「文化與管理的關係猶如土壤與莊稼的關係,文化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鬆,管理是種莊稼,其使命是多打糧食。」

任正非認為,民主是產生在獨裁基礎之上的,沒有獨裁,民主不可能生長,民主不可能在無政府主義狀態下生成。華為要實現民主管理,必須先經歷長官管理階段。如果說的長官管理代表獨裁與「人治」,制度管理代表「法治」,那麼文化管理則代表民主管理。當一個企業只需通過文化進行管理的時候,這個企業距離「無為而治」就不遠了。

但是,當企業還沒有達到文化管理層次的時候,企業文化只能解決人們思想意識的問題,不能解決組織建設和業務流程的問題。在這個階段,企業文化對管理起到的是促進作用。

關於文化,任正非有句名言——一切物質都會消失,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在諸多華為文化中,任正非提倡「小勝靠智,大勝在德」。在任正非看來,華為公司內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並存的。

為公司的事業無私奉獻、不斤斤計較,是華為提出的小勝靠智,也是大勝在德的精神內涵之一。這裡的「智」主要是指技術、營銷等具體的操作技巧,這裡的「德」是指思想意識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顯然,技術、營銷策略等「有形」的東西,通過學習很容易掌握,但道德修養卻要靠細緻的思想工作,經過長期磨練、積累形成的,很難一蹴而就。

任正非要讓華為人知道,靠耍小聰明、小智慧,可能工作會出一點小成績,也許會得到領導的重視和賞識。但從長遠來看,只有真正嚴謹對待工作,誠實努力、踏踏實實,才可能做出真正的成績,才可能從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樂趣,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私是人的天性,不用刻意修鍊即可實現,只不過有時候表現不出來而已。華為在創業初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員工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發揚了「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的集體主義精神,創造了一個個奇蹟。在那個時期,華為員工內心裡的自私、封閉,都被高漲的奉獻精神掩蓋。但是,當華為具備了上萬員工,發展進入平穩時期,已經有大量創業元老沉澱後,自私自利等特質都逐漸顯露出來,成為影響工作效率的負面因素。

任正非希望華為的幹部們在公司低谷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的火花,照亮前進的道路,實際上就是希望華為的幹部們具備無私奉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

華為的「德」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在華為公司,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並存的。但是,任正非認為,企業的發展不能靠利益來驅動,君子取之以道,小人趨之於利,單純以物質利益為基準,建不起強大的隊伍。像個體戶、小作坊的經營行為都是以單純的利益為驅動,更是不能長久的。

所以,管理者必須使員工的目標遠大化,使員工感到他與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是緊密連在一起的,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偉大而崇高的,在某些時候,即使物質利益不能滿足,也會繼續矢志不渝地為之奮鬥。

華為因此提倡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自己與家人的幸福而努力奮鬥。《華為基本法》第四條規定: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可以說,華為成功地將員工個人的利益、價值觀,與公司、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價值觀統一到了一起,這是華為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經常到很多企業去調研,也與很多企業家朋友交流過,我發現有些企業,要麼過於強調員工個人利益,導致員工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社會和國家的利益相矛盾;要麼忽視了員工的個人利益,導致員工對公司、社會甚至國家都有很大的意見。這兩種公司都不可能持續發展。在如何處理員工、公司、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華為很值得我們學習。

華為給我們的啟發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在本書作者的系列作品裡尋找。本書的作者幾年中連續出版了多本有關華為的作品,我非常讚賞這種持續鑽研的精神,也非常樂於將作者的系列作品推薦給各位企業家朋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