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忘卻驚懼的眾人

九月一日,相模的大庭景親派出的快馬,抵達了京都。

六波羅中。

「事端必已平息。」

眾人絲毫不以為意,立刻便將傳報遞到了太政入道手中。而另一封傳報,則由官員們自行開封。

先前不久:流人兵衛佐賴朝謀叛,遂圍困山木御館,殺戮判官兼隆,放火燒毀御館。

雖有如此飛報傳來:兇徒僅三四十名。

卻因傳報中有此一言。眾人盡皆笑道:「區區小事,何須如此大驚小怪。」

其後再次傳來飛報:——兇徒得勢三百餘人,死守石橋山。

雖然如此,但面對如此少數暴徒,伊豆、相模、武藏的平氏已有千人奔赴剿滅,「小題大做……」平家眾人依舊嘲笑不已。

如今,打開景親第三次送回的報告,果不其然,文中寫道:二十四日曉天。

賴朝難以久守,遂率軍撤離,不知行蹤。

或者曰,已掘穴自埋。

又者曰,已抱石投水。

巷說紛紜,雖難尋其首,卻當已滅亡。

「哈哈哈。抱石投水——妙哉。所謂飛蛾撲火,正是如此。」

眾人對此一笑而過。其後,便開始議論起了該當如何封賞懲處兇徒的景親。

據侍奉於太政入道身邊的大將說,聽聞賴朝謀反事宜之時,入道相國曾面露慍色,破口大罵:「恩將仇報的毛頭小子!」

然而,其後飛報傳來之時,入道早已對此再不關心。唯有在看到景親的最後一通飛報時,「混賬東西!」入道相國方才露出了於炎炎夏日中喝下一瓢涼水般的表情。

今年夏天,知盛、維盛、忠度、敦盛等一門的大家族盡皆亦紛紛前往福原海岸的別墅避暑。秋風一起,對遊玩已感厭倦的千金與公子們,便都返回到了京城。

即便身處京城,時值秋日,賞月之宴、管弦之會、詩歌三昧,眾人依舊清游度日。歌者風花雪月,語者戀心佳肴,眾人相互揭底,說人壞話。整日之間,總是如此。

人世不過只是為了讓他們遊戲人間,而百姓黎民也只是為了任由他們魚肉——眾位公子雖然也曾不止一次地聽清盛說起,當今太政入道年輕之時曾一貧如洗,為了瀕死的父親而四處求醫,卻因無錢看病而遭到了醫者的拒絕。冬日寒風之中,清盛身上只有一件破舊骯髒的直垂。他一邊吸著鼻子,一邊號啕大哭,大聲叫嚷著「等著瞧」「等著瞧」。

但這樣的故事對於如今的平家公子而言,已是恍如隔世,更無一人會去立於自身的角度思量此事。

眼見子孫此等無可救藥的生活狀況,太政入道也時常會獨自憤憤,憂心世事。

「不如有朝一日,上天責罰,興起海嘯,將此等痴兒痴女盡皆吞沒。」

而正值九月下旬之時:兵衛佐賴朝,其後依舊生存,於武總之隅田河原布陣,說得千葉、上總、甲信、武相諸地源氏,聞其兵員三萬餘騎,其勢逐日熾烈。

眼見如此傳報,清盛勃然大怒,並將矛頭轉向東國。為了維護平日唾棄不已的京城現狀與一門之人的榮華富貴,清盛立刻召集眾人,商議討伐賴朝的出兵事宜。

世間無人相信此事。

即便想要相信,卻也難以相信。

先前於石橋山變得下落不明的賴朝,在短短一月之後,便率領著三萬餘人馬,越過隅田川與大井,西進而來。

不,情況還不僅止於此。

每次飛報傳來,賴朝的兵力都會劇增。三萬變五萬,而後又是七萬,最終傳出了十萬大軍的傳聞。

「絕不可能。」

「眾人太過驚慌失措。」

「豈有此理。」

一旦事情變得「豈有此理」,平家眾人便不會承認。而且,若其理論未以自己心中的觀念為基數,那麼他們便會拒絕肯定。

不知何時,身處最高位的平家之人,已將這種習性當成了知識,誇耀不已。

此外,平家眾人的知性之中,還帶著另一種不可思議的病症。

那就是——

從不驚訝!

這是一種奇怪的麻痹之心。

不論發生了何事,平家眾人都從不會感到驚訝。

比方說,連年持續大旱,諸國民生凋敝,道旁屍臭撲鼻,京中糧價暴漲,百姓面有菜色,御所穀倉空乏,世人嘆息不已——即便聽聞了此等消息,平家眾人也絲毫不會面露驚訝之色。

貧者益貧,富者則效仿平家一門之風,奢侈淫逸——即便聽聞此等消息,他們也不會感到驚訝。

即便是在今春源三位賴政那般現實、那般血腥地向他們展現世間之苦時,這群早已忘卻驚訝的人們,也絲毫不為所動。

「看吧,事情不是早早便結束了嗎?」

相反,騷動過後,他們卻將此作為談資,露出一臉乏味感稍稍消解的表情。

從所有的角度來看,世人之心,都稍稍改變了些方向。不管是街頭巷尾的童謠里,還是百姓無力的臉色中,乃至滿臉厭倦的市井之人的眼裡,這一點都明確地彰顯了出來。然而,面對如此之眾的敵軍,平家眾人自然也不會為之所動。

不為華美所動,不為美食所動,到頭來,平家眾人那種不為身邊任何事物所動的神經,即便到了如今,即便聽聞了木曾義仲起兵的消息,即便聽聞了賴朝自西東進的消息——平家眾人也依舊不為所動地商議著。

「近來,在下聽聞了一些奇怪的流言。」

商議之時,眾人的言語也與平日間毫無差別。

「流言生流言。街頭巷尾風傳,說是先前為賴政所鼓動,於宇治身死的以仁王,如今依舊尚在人間。」

「的確有此流言。閣下莫非也已聽聞——尚在人間倒也還罷了,眾人傳聞,以仁王前赴賴朝陣中,親自指揮作戰。因此,所到之處,立刻便聚集了數十萬的源氏之人……卻不知是真是假呢。哈哈哈。」

「哈哈哈。」

軍情會議之中,眾人卻如此嬉笑不已。在座諸人心中,無不只盼著速速離開此間,今夜再尋一處良所,飲酒作樂,歌舞昇平。

身處如此不為所動的眾人之中,唯一一個雖已老邁,卻尚自有著驚訝神經的人,便是太政入道清盛了。

一邊聽聞著時常來往於自己身邊,時時進言的齋藤別當實盛的言辭,清盛一邊頻頻搖頭嘆氣。重盛亡故後日漸消沉的他,也在震驚之中驟然蘇醒,臉上煥發出了與生俱來的矍鑠的生命光芒。

一時之間,賴朝聲名鵲起,普羅大眾方才留意到了賴朝此人。

「此等人物,如今尚在東國活著?」

事到如今,人們重新回憶起平治之亂和保元年間。回首二十年前的往昔隨員,眾人都不由得為人世的滄海桑田而驚異不已。

「正是。此人乃當時六條義朝大人的遺子,於粟田口被官差押解流放到了伊豆之國……」

「此人之下的吃奶幼兒,則被趕至鞍馬,長大成人,卻不知何時又逃離鞍馬,遁往了陸奧。」

「將門虎子啊。」

「時光荏苒,眨眼之間,已經過去二十年了啊。」

儘管談話頗為投機,但黎民百姓卻也只將此事當作了他人之事。他們卻根本未曾想到,自己眼下的生活正在一刻刻地不斷變革著。短短兩年之後,眾人便已經生活在了賴朝的治下,而京都也已改由義經守護。

即便如此,在六波羅召集起五萬大軍,打著「征討賴朝」的旗號離開京都的當日,民眾們卻也在街頭巷尾聚集成群,為如此壯觀的場面而面露意外之色。

「難不成賴朝麾下竟有如此大軍,非得如此大動干戈,方才能夠將其剿平?」

瞬時之間,眾人方才意識到了賴朝的存在與事態的嚴重。

許多人都還記得,二十年前那個曾被不足十人的官差押解著,身邊僅帶著五六名隨從,被流放到伊豆去的少年的可憐身影。

「那一天,也同樣是在此處啊……」

眼看著浩浩蕩蕩的平家大軍,許多人都不禁回憶起了當年的情形。

道路,也同樣是由六波羅的大陸到粟田口——蹴上、大津關隘,奢華的軍馬隊列,正緩緩前行。

五萬大軍,由平維盛、平忠度兩人統率。由於深知東國情勢之故,齋藤別當實盛也成為幕僚諸將之一,隨軍前行。

其中每一個人的裝扮,都讓人感到豪華無比。戰盔戰甲自不必說,黃金太刀,白銀短劍,甚至就連箭壺馬鞍也盡皆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哪怕便是一支箭,箭羽也是鷹的翅羽,漆水必須為某人所塗,箭頭必須為某人所鑄,皆有講究,足以誇耀——而當此箭射中坂東武士的粗鐵鎧甲之後,究竟能夠貫穿對方的戰甲,此事便又另當別論。

大軍沿海道前行,於興津之濱布下陣勢時,維盛、忠度兩名大將將領路的齋藤別當喚至帳前,一臉嚴肅地詢問道:「賴朝所率眾軍之中,若你這般弓馬嫻熟的武者,究竟有幾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