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殿大火 第八節

在安享了七年的太平後,大明王朝的邊塞再一次緊張起來。遵照永樂的旨意,兵部接連行文,命長江以北各衛所向北京集結;戶部也開始在各地籌措糧餉。兵部尚書方賓親自出京,查看邊塞各地軍械儲備。永樂的旨意很明確,所有準備必須在年底完成,明年一開春,他便要親自帶兵出塞,三征漠北。

到九月底時,方賓結束巡查,從山海關返回北京。此時永樂已出城到京畿一帶檢閱京衛,方賓進宮向高熾繳完旨,連家也不回,便到天街兩旁的大九卿衙門一陣亂竄。待到戶部衙門時,夏元吉正在籤押房署事,聽得皂隸稟報,忙出門相迎,剛到儀門前,便見方賓滿臉愁容地走了進來。

「方本兵來得正巧!」見得方賓,夏元吉拱手笑道,「得知你回京,仆正欲與你約期會揖,沒想到你就先來了!」

方賓乾巴巴笑了一聲,算是做答,旋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去你值房裡談吧!」

見方賓一副心事重重之態,夏元吉遂不再寒暄,直接將方賓引到自己值房,待下人上了茶,夏元吉將門關好,轉身問道:「方本兵前來所為何事?」

方賓掏出手帕,擦了擦額頭上的細汗,道:「維喆,仆來是想問你,這出塞的糧餉籌得怎麼樣了?」

聽得方賓之問,夏元吉先是一愣,繼而發出一聲嘆息,搖搖頭道:「難!這幾年營建北京,已把戶部的家底掏了個乾乾淨淨,現在北京宮室雖已建成,但南京大報恩寺、湖廣武當山仍在大興土木,耗費無算;上個月鄭和再次出使西洋,這已經是第六次了,一下子又用了一百多萬貫;加上交趾戰事一直反覆,二十萬大軍糧餉供應,全靠中原轉運,這麼多項加在一起,仆收上來的那點子稅錢都來不及捂熱乎,就又流水般花了出去。這次皇上御駕親征,命戶部籌錢二百萬貫、糧二百八十萬石。可現在仆滿打滿算,也就將將能籌到一半!剩下的一半實在不知到何處去討。眼瞅著年底就要到了,到時候都不知道怎麼跟皇上交差!本兵沒發現么,你出京這些日,仆頭髮都白了好些!」發完牢騷,夏元吉又順勢問道,「你這次出京巡查,結果如何?各鎮軍儲可都完備?」

「軍械輜重都還齊整!只是軍心堪憂!」方賓憂心忡忡地道,「前幾年營建北京,邊塞各鎮軍士亦多有徵發,去年底北京宮室建成後,大家都以為可以歇下了,沒想到才過了一年,便又要出塞擊胡。我這些天走訪各鎮,所到之處訴苦聲不絕於耳。而且自朝廷遷都北京後,有十來個江南衛所移駐邊塞各鎮,這批軍士連塞上水土氣候都還沒來得及適應,就要出征漠北,他們豈能沒有怨言?而且……」說到這裡,方賓覺得口渴,遂又飲了口茶,才繼續道:「現在還有個大麻煩,就是缺馬!兩次出塞,雖都獲勝,但馬匹損耗卻是驚人,現在各衛所蓄馬匹,連永樂七年時的一半都不到。七年前出塞,每名鐵騎都可配兩匹戰馬,現在如果不用馱馬濫竽充數的話,最多也就能配一匹。沒有馬,在這千里荒漠上,怎能和韃子較量?」

方賓娓娓道來,夏元吉聽得愈發心驚,待他說完,夏元吉想想也道:「其實不光是軍心不穩,就是民心也同樣堪憂!這些年北京大興土木,磚土木石大半都是通過運河調運,沿途百姓承擔的漕運之役較永樂十五年前增了幾倍!而且這幾個省還有大批民夫在北京做工,幾年下來,大家都已疲憊不堪。如果再次出塞,少說又要徵發十幾二十萬民夫,民怨沸騰之下,會不會激起亂子?去年山東白蓮教亂,起因就是朝廷役使百姓太過,殷鑒不遠,不可不慎啊!」

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盡訴對此次北征的擔憂。方賓本是懷揣目的而來,此時見夏元吉亦牢騷滿腹,他覺得火候已到,遂將對夏元吉道:「維喆,仆此次前來,是想跟你商議一事。」

「何事?」

方賓沉下聲,道:「仆是想,咱們可否聯名上奏,請皇上罷北征之意!」說罷,他有些緊張地看著夏元吉,等待他的回答。

夏元吉沒有吱聲。其實從方賓的訴苦中,夏元吉已隱約猜到這位兵部尚書的來意;而他自己也對此次北征滿腹牢騷,所以才會配合著方賓大倒苦水。不過當方賓明確提出要奏請永樂罷兵,夏元吉卻仍有些猶豫。

夏元吉是個勇於任事之人,知難而退不是他的做派。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二十年,這其間永樂幹了無數大事,每一件都需要大筆錢財,戶部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而夏元吉之所以能支持到現在,除了度支方面的過人才幹,這迎難而上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這些年裡,儘管戶部好幾次都陷入供應不敷的窘境,但在夏元吉的努力下,最終都還是能拿出錢來,保證朝廷的開銷。如此傑出的政績,使夏元吉獲得滿朝讚譽的同時,更收穫了永樂的賞識。現在左班文臣中,除了日夜隨侍御前的楊榮,就數夏元吉最受永樂寵信,而要論器重的話,他更是當之無愧的文臣之首!

可現在,方賓要拉他聯名上奏,請永樂罷兵!這叫夏元吉有些為難。永樂的脾氣他是知道的,一旦決定的事,幾乎從來就不會更改。征伐漠北是幾個月前就已定下的,而且此事干係甚大,在這樣一件大事上頭想讓永樂臨時改變主意,夏元吉沒有把握。尤其是三殿被焚後,永樂的脾氣比以前暴躁了好多,處理起國事來也愈發獨斷專行。夏元吉擔心一道奏疏上去,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引得皇上勃然大怒。而且如此一來,自己必會在永樂心目中留下個畏險懼難的印象,這是素來自負的夏元吉所不願接受的。

見夏元吉遲遲沒有反應,方賓頓時有些發急。其實他之所以想中止這次北征,除了確實面臨著巨大難處外,也有自己的一份考慮。一直以來,方賓在用兵方面都是十分積極的。只是近兩年,隨著交趾局勢的不斷惡化,永樂在對交趾總兵李彬深表不滿的同時,連帶著對方賓這個運籌帷幄的兵部尚書也頗有意見。而現在,在察覺了軍中的諸多隱患後,方賓更對此次北征的前景感到擔憂。如果北征再勞而無功,甚至遭遇敗績,那他這個本兵可能就當到頭了。方賓是個仕途心極強之人,他不想落得這麼個結局,所以想勸得永樂罷掉這次出兵計畫,至不濟也先表明下態度,省得永樂一番白費力氣後再拿他出氣。

不過作為兵部尚書,如果方賓單獨上奏請求罷兵,肯定會招來永樂的震怒,所以他想多拉些重臣,既能增強分量,又能分擔些責任。而夏元吉則是他的首選目標。這位大司空一直聖眷優渥,且現在又和自己一樣面臨著難解的困局,如果他能加入,說服永樂的希望必將大增。又等了一會,夏元吉仍不表態,方賓遂道:「維喆,仆知你一向盡忠王事。但形勢比人強,縱你有通天之才,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仆問你,還剩三個月,你有辦法籌到這剩下的款項和糧草么?」

夏元吉無言以對。雖然他在朝中有著管仲再世的美譽,但畢竟沒有點石成金的本領。這段日子,他想盡了一切開源節流的辦法,但仍是杯水車薪。可以說,現在的他,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方賓繼續勸說:「既然籌集不到,那還不如現在就跟皇上明言,否則期限一到,皇上恐怕震怒更甚!」

方賓這句話說的在理。真拖到三個月後再跟永樂坦白,夏元吉簡直不敢想像將面臨何等後果!

見夏元吉似有所動,方賓心中暗喜,又道:「維喆素以蒼生為念,倘果能說動皇上止征,那一應賦役皆可免除,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如此,亦是為天下做了一件大好事!」

剛才方賓是以一己得失相勸,而這裡則是以公義相激,這句話戳中了夏元吉的命門。作為一名士大夫,夏元吉有著極強的道德使命感,平生最尊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信條。這些年他掌管天下賦役,也時常為民間疾苦而扼腕,並在自己職權範圍內儘可能的周濟民生。一開始時,他尚能將此二者兼顧得宜,但隨著朝廷攤子越鋪越大,他已逐漸生出力有不支之感。尤其是去年山東暴亂,消息傳回南京,夏元吉曾抑鬱許久,認定這是朝廷盤剝太甚所致。也正是從那時起,這位一直鼎力支持開拓國策的戶部尚書開始懷疑:皇上的步子是不是邁得過大了些?現在海內財富雖然遠超歷代,但畢竟不是無底洞,經不起這麼無休無止的索取。本來,隨著北京宮室的竣工,朝廷又黜免了天下歷年積欠賦稅,夏元吉覺得總算可以休養一陣子了。孰料沒過幾天,永樂又下旨準備北征!這段日子,夏元吉忙於籌措糧餉之餘,也時常反思這些年朝廷的開拓之舉。今天聽了方賓的話,他再細細想來,愈發覺得應該有所動作。思及於此,夏元吉終於拋下顧慮,慷慨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元吉雖不才,但既位列公卿,就當為百姓請命!這道奏本,仆願署名!」

「維喆兄是真國士!」方賓伸出大拇指,誇了一句,又道,「呂克聲和吳思正亦願上奏。我四人聯名,陛下必會有所觸動!」

聽說禮部尚書呂震和左都御史吳中亦都署名,夏元吉更覺有底。他挺身而起,頗有氣概地一拍手,道:「好!此次我等齊心協力,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