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殿大火 第七節

第二日,永樂求直言的敕旨就在首次御門聽政中正式下發。繼而,猶如平靜的水面突然墜入一塊巨石,朝廷上下立刻掀起了波瀾。

一直以來,朝廷中有大批官員對遷都北京持反對意見。雖然遷都已成事實,但他們依然幻想著能還都南京。只是,由於永樂意志堅不可摧,這些人雖有則心,但也只能私下裡說說罷了。可現在,三殿被焚,皇上下旨求直言,這下他們覺得機會來了。

與永樂一樣,眷念南京的朝官們也認為三殿被焚,是上天降罪;但與永樂不同的是,這些人認定,之所以會遭受天譴,完全是皇上一意孤行,執意遷都北京所致。而作為大明朝廷象徵的三座外廷主殿在啟用僅僅三個月後就遭雷擊焚毀,正好印證了上天對北京作為華夏京城的不滿!這個觀點十分有說服力,迅速在朝廷上下流傳開來,許多原先對遷都北京態度中立,甚至表示贊同的朝臣,在三殿被焚後也逐漸改變了認識。大家都覺得,上天已經通過此舉,給了世間嚴厲警告,如果朝廷繼續在北京待下去,或許接下來大明王朝就將陷入無窮無止的災難當中。

在這股傳言的影響下,一股暗流涌動起來。在永樂下旨求言後的一段日子,不斷有朝臣上奏陳情。起初,他們還只是拐彎抹角地提南京的好處,沒多久,就開始極言北京道路險遠,困弊不堪,運河沿線軍民勞於轉運,疲憊有加。雖然還沒有誰膽敢直言還都南京,但字裡行間對建都北京的不滿,已經是越來越明顯了!

朝臣將三殿被焚和遷都北京聯繫在一起,對此永樂還是有心理準備的。起初他出於鼓勵進諫之慮,還對此溫言褒獎;針對朝臣對糧草轉運不便的抱怨,他甚至特地召來戶部尚書夏元吉,謀劃著在運河沿線的徐州、淮安、濟寧等地置設官倉,讓百姓可以就近將糧運至彼處,以免其需直接運抵北京的辛勞。可讓永樂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這種態度,反而給反對遷都的朝臣們巨大鼓舞,他們見永樂如此,以為他畏於天意,態度鬆動。於是乎,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表達對定都北京不滿的奏本蜂擁呈上,其中言辭激烈者,甚至明言京師金陵乃太祖親定,不應廢棄,搬出祖制,要朝廷還都南京!眼見形勢愈演愈烈,竟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這下永樂再也坐不住了!

這天下午,高熾正在文華殿和楊士奇敘話,馬雲忽然跑來,稟道:「皇爺有旨,請太子爺速去乾清宮!」

高熾見馬雲神色慌張,遂問道:「父皇怎麼了,召本宮所為何事?」

「奴婢也不曉得!」馬雲垂著腦袋道,「皇爺一直在御書房裡批閱奏本,太孫和楊學士在裡面隨侍。批了一半,皇爺就突然發火,緊接著就把奴婢叫進去,命奴婢來宣殿下!」

「批閱奏本?」高熾一想,最近百官對三殿大火議論洶洶,多將原因歸咎於遷都北京,上的奏本也多涉及此事,想來是哪道奏本言辭過激,惹惱了父皇。可是這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難不成這裡頭牽扯到自己?思及於此,高熾猛地一驚,不過眼下不及多想,他趕緊理了理衣冠,隨著馬雲前往乾清宮。

剛進宮門,便聽得書房裡傳來永樂憤怒的咆哮聲,待進房門,只見永樂滿臉怒容,楊榮和瞻基蔫著腦袋,一聲不吭地站在書案前。

見高熾進來,永樂鼻子里噴出一股粗氣,道:「給事中柯暹,御史何忠、鄭惟桓,此三人之職可是爾所授?」

高熾不知何事,只得小心翼翼地道:「回父皇,是兒臣授的!他們原先都是各州府的教諭,兒臣聽聞他們才學兼優、心術端正,故在一年前授言官之職!」這幾年,高熾已逐漸開始主持部分朝政,一些普通朝臣他都有權任免。

「才學兼優,心術端正?」永樂冷笑一聲,隨即抓起案上一道奏本,扔給高熾,道,「爾睜大眼睛瞧瞧,這幾個傢伙都寫的什麼東西?」

高熾心驚膽顫地拿起奏本打開,略過前面的套話,一段觸目驚心的文字映入他的眼帘:「……董子曰:『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太祖肇建大明,定立制度,以為我大明萬世之道,後世子孫,莫不當尊奉。昔建文君矯改祖制,以致天下震動、民怨沸騰;陛下以維護祖制舉義,踐祚之初,一掃建文弊政,重敘洪武舊制,海內賢達聞之,莫不欣然稱善。然觀近年陛下施政,有違太祖之道多矣。安南為太祖欽定不征之國,然陛下征且納之;生息乃太祖持恆之策,然陛下易之;金陵乃漢家淵藪,太祖依之以取天下,定為大明萬世之都,然陛下棄之。今三殿被焚,實因陛下變太祖之道所致。故欲平天怒,當敬天法祖,罷廢逆天之政,重回洪武正道,如此,方可安民意,慰天心……」

看完這一段,高熾汗如雨下,驚得幾乎暈厥——這不僅是要還都南京,這是要徹底推翻開拓振興的國策!父皇操勞半生,締造出現在的永樂盛世,用的就是開拓振興的國策,而在這三位言官奏本中,父皇的這些作為,全成了離經叛道之舉!高熾完全可以想像此時父皇內心的感覺!

「怎麼樣?」永樂恨恨道,「看爾提拔的好人才!竟說朕是悖離天道!」

「父皇!」高熾肝膽俱裂,「兒臣有錯,竟使此輩小子充斥朝堂,妄議是非……」

「豈止是妄議是非,簡直就是顛倒黑白!」永樂憤怒地道,「於君王而言,天者,當指至仁至善之理,所謂天不變,是指仁善至理不變。而道者,乃指求仁求善之準則,即為中庸;道不變,乃是言中庸之道不變。至於治國之策,不過是將中庸踐行於世之技法而已!二者各有所指,豈能混為一談?此輩小子,讀了兩本經書,自以為滿腹經綸,卻連天道究竟為何都不能曉,卻也敢來信口雌黃,簡直是豈有此理!」解釋完天道,永樂又對高熾道:「朕問爾,當以何罪處之?」

「這……」高熾一下犯了難。其實,高熾雖然驚恐,但那只是懼永樂之威罷了,對柯暹他們的觀點,高熾並不反對。與他的皇帝老子不同,這位皇太子一直對開拓振興的國策頗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父皇這種無節制的連興大舉,直接導致了民生的疾苦,白蓮教之亂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就其本心,他也頗想糾正父皇施政的偏失,回覆到洪武朝休養生息的老路子上去。正因為存了這份心思,他這幾年一直在網羅與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才。柯暹這幾個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高熾選中,擢入朝堂的。只是按照高熾的計畫,現在招這些人入朝,只是為培養磨練,待到父皇駕崩,自己登基後才會大用。他萬萬沒有想到柯暹他們如此氣盛,竟趁著這次永樂下旨求直言的機會,迫不及待地就把改弦更張的主意全盤托出,而且言辭還如此激烈!這一下就把高熾逼入了死胡同!

現在高熾面前有兩條路,第一是秉承父皇心意,主張嚴懲這幾個言官,可這有違他的本心。可若不然的話,那就得頂撞父皇。高熾一直深懼永樂,今天他老人家又正在氣頭上,這時候跟他唱反調,肯定是自討苦吃。猶豫不決之下,高熾索性拱手道:「兒臣愚昧,還請父皇聖裁!」

「此輩皆為爾所選拔,既然有罪,便就由爾處置!」永樂冷冰冰的一句,又推回給高熾。

永樂堅決要高熾來定罪,這讓高熾很有些意外。但一旁的楊榮卻已經明白了:一直以來,皇上和太子在國策上就存在分歧,此次柯暹他們聯名上書,全盤否定開拓國策,皇上憤怒之餘,也懷疑這會不會是受太子指使,畢竟這三個言官都是高熾一手簡拔的。所以,皇上才會用這種手法,來窺視太子心意。

想清楚這其中端倪後,楊榮覺得事態嚴重:本來,高熾不認同開拓國策,這一點永樂也心中有數。但由於高熾性格仁弱,故永樂相信他即便不滿,繼位後也最多只是做些修正,絕不至於厲行廢止。反正永樂已把希望全寄托在瞻基身上,就算高熾有所更張,等到瞻基繼位,他也會把大明王朝拉回到永樂設定的軌道上來。因著這麼層念想,永樂才會容忍高熾的偏離。

但是,永樂的容忍有一個前提,就是高熾更改國策的力度有限。如果高熾把開拓國策看的一無是處,繼位後就徹底推翻,那就意味著永樂這些年打下的基業全部付諸流水!如果真是如此,那等到瞻基繼位時,即便他有心重啟開拓,恐怕也會力有不逮。這種局面,永樂當然不能接受!

現在,由於柯暹他們的冒失,永樂對高熾產生了懷疑。如果柯暹他們的舉動真是出自高熾授意,那隻能說明,高熾對更改國策已經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他甚至不能等到自己登基,就要履行自己的想法!要真是如此的話,永樂對高熾的認識就會徹底顛倒過來!那他這個東宮太子之位能不能保住還真就說不準了!

楊榮為高熾感到擔心。雖然他一直是開拓國策的鐵杆擁躉,但並不代表他希望高熾被廢。一則楊榮身兼詹事府之職,對高熾頗有了解,他知道,這位太子雖有自己的想法,但也絕不是強橫頑固之人,更不會斷送永樂的千秋大業!楊榮也確信,以高熾的性格,他萬無膽量唆使柯暹他們上這道奏本。只是永樂現在不這麼想。見高熾仍懵懵懂懂不明就裡,楊榮覺得有必要給他提個醒。略一思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