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蓮之亂 第二節

從武英殿出來,瞻基隨即出宮找到柳升,把永樂的旨意跟他說了。第二日,聖旨頒下,二人立即開始準備。四日後,二人率三萬京衛渡過長江,沿運河一路北上。抵達徐州不久,淮北、鳳陽之兵亦如期趕至。三路人馬稍加整編,便氣勢洶洶地向山東殺去。

大軍進入山東時,戰局已有了些變化。經過前段時間的洶湧攻勢,白蓮軍倉促成軍、未經訓練的弱點漸漸顯現出來。加上由於之前攻略太疾,本身兵力有限,現在不僅無力繼續擴大戰果,就是已有地盤,想要控制亦都有些力不從心。明軍抵達兗州後,柳升和瞻基分析形勢,果斷放棄到省城濟南整軍的想法,僅命手下騎兵押運輜重沿官道前往濟南,二人率剩下的近四萬步兵輕裝穿越魯中丘陵,一路直抵青州境內。當白蓮軍得知消息時,柳升已在青州知府衙門設下行轅,和瞻基悠然自得地品起茶來。

明軍主力進駐青州府,對白蓮軍而言可謂當頭一棒。白蓮軍老巢卸石棚寨位於青州府城以東的淄水河畔,而現白蓮軍主力屯駐的即墨、諸城、莒縣以及正在圍攻的安丘等地,則都位於青州府東南。現在,明軍已在青州府城與其南方的臨朐縣城屯駐了大量兵馬,切斷了白蓮軍主力與卸石棚寨老巢之間的聯繫。現在二者要想會和,就只能穿越沂山和魯山。這對糧餉充足、訓練有素的明軍來說或許不算什麼,但對剛剛從農夫搖身變為戰士不久,又軍糧短缺的白蓮軍來說,想要整軍穿越,就沒那麼容易了。何況此時山東都司也收到柳升軍令,濟南、兗州、東昌等地駐軍陸續進駐魯中山區各隘口,這就更斷絕了白蓮軍會師的可能。

在青州待了五六日,繞道濟南的援魯騎兵抵達,山東布政使石執中、都指揮使劉忠亦率省城兵馬一道趕來,柳升遂在行轅升帳,與一眾文武共議剿匪大計。

軍議上,柳升顯得信心百倍。待眾人到齊,他輕輕一咳,隨即大聲道:「現教匪已被一分為二,我等正好恃強凌弱,分而破之。今日太孫與本帥召諸位前來,便是要議定這破賊之法!」說到這裡,他將目光對準石執中、劉忠還有青州知府潘叔正,道:「三位大人都是山東父母官,於風土人情及教匪形勢了解甚詳。該如何用兵,還請你們先出出主意!」

這三人中,唯有劉忠是武官,又是此次平叛的副總兵,柳升發問,其他二人都將目光對準了他。劉忠之前剿匪接連失利,被永樂嚴旨訓斥,差一點就丟了烏紗帽,因而對白蓮教恨得咬牙切齒,但內心又多少有些畏懼。他想了想,道:「賊軍雖被分割,但氣焰仍舊囂張,想要一舉殲滅,怕沒那麼容易。青州以東為賊軍老巢卸石棚寨。此山寨憑險而設,四周皆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故末將建議暫棄卸石棚寨,一面堅守青州、臨朐一線,防止賊寇東西二部會師;另一面徵調大軍,圍剿東方的匪軍主力。現匪軍主力雖多,但分屯於即墨、諸城、安丘等地,彼此間聯繫不暢。我軍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只要消滅掉賊軍主力,那卸石棚寨不攻自破!」

聽過劉忠建議,柳升未做表示,而將徵詢的目光投向端坐身旁的瞻基。瞻基名義上雖是協助柳升辦理軍務,但他畢竟是皇太孫,將來的大明天子,柳升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在他面前託大。故凡事都要徵詢他的意見。不過好在瞻基心態放得正,在軍事上只提意見,做決定時都明言要以柳升的意見為準,二人配合的倒也默契。

瞻基一邊輕搖摺扇,一邊埋頭沉思。過了好一陣,他方抬頭道:「劉都司之方略頗為穩妥。但是照此用兵的話,王師需步步為營,一仗一仗的打,一城一城的攻。如此一來,要平定叛亂,少說要三四個月,多則需一年半載。本宮與柳帥出京前,皇祖父曾特地交待,此戰當速戰速決,否則將影響全局。所以,此略雖好,但有違皇祖父旨意!」

聽瞻基這麼說,劉忠頓不敢再說了。柳升問道:「太孫之意是……」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瞻基將手中摺扇一扣,朗聲道,「只要拿下卸石棚寨,教匪丟失老巢,群龍無首,必將作鳥獸散!」

柳升微微頷首。的確,攻打卸石棚寨,是速定勝局的不二法門。在這一點上,他與瞻基不謀而合。

只不過柳升不知道的是,瞻基之所以要首攻卸石棚寨,除了迎合永樂旨意外,其實還存著另一番心思。現在唐賽兒就在卸石棚寨中,如果先消滅白蓮軍主力,那唐賽兒就陷入山窮水盡,到時候她即便投降,對朝廷也無多大意義。以永樂對此次白蓮教暴動的震怒,想讓他就此放過唐賽兒幾乎不可能。而如果能先攻卸石棚寨,勸得唐賽兒歸降,那瞻基就可借她之名,招降東方的白蓮軍主力,這樣唐賽兒就立了大功。唯有如此,瞻基才有理由在永樂面前為她開脫。

見柳升和瞻基皆贊同先攻卸石棚寨,布政使石執中沉思一番道:「拿下卸石棚寨,自可一舉鼎定勝局。可問題是卸石棚寨建於崇山峻岭之上,可謂險要至極。萬一久攻不下,王師主力久屯與此,墮了士氣還是小事,怕就怕青州以東長期空虛,沒準會被教匪趁虛而入,再掀風波。」

石執中所說亦是老成持重之言,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可能。想到這裡,眾人神情又沉重了起來。青州知府潘叔正思慮良久,緩緩道:「其實只要布置得當,青州以東並無大虞!」

「哦?」瞻基精神一振。當年他勘察會通河道時,潘叔正就是濟寧知州,那時他和唐賽兒被困梁山,正是潘叔正及時帶人趕到,才救下他一條性命。有這麼層緣故,瞻基對潘叔正一直頗為感激。這次青州出了這麼大亂子,潘叔正本應被革職拿問,正是因為瞻基的極力求情,永樂才網開一面。

潘叔正亦感謝瞻基的庇護,所以竭盡全力想助他早日成功。他欠身一拱手,道:「其實沒有必要將王師主力全用於攻寨。卸石棚寨地勢險要,只有兩條盤梯而降的小道可供出入,只要他們閉門不出,嚴守山道,那縱有再多兵馬,交戰也派不上用場。所以想攻下山寨,需賴奇謀巧勁,而非兵多。王師此去,兵力方面只需比守寨教匪多個兩三倍,足夠阻其棄寨而逃即可。而據臣細作所報,現匪軍大都在東,守寨兵馬不過五六千之數,咱們滿打滿算,帶上兩萬精銳便綽綽有餘,多了也是無用。至於剩下的八萬大軍,其中三萬可用于堅守青州、臨朐防線,另五萬則全用於安丘等地。教匪主力亦不過數萬,且多是烏合之眾,咱們五萬大軍鎮壓,就算不能取勝,但穩住局面應當問題不大!」

聽了潘叔正分析,眾人豁然開朗,大堂內的氣氛頓又活躍起來。柳升見瞻基亦連連點頭,遂當即拍板道:「就依潘明府之策!」

「剛才潘大人說山寨只能智取,那你可有智取之法?」瞻基緊接著問道。

「有!」見柳升採納自己建議,潘叔正信心大漲,隨即笑道:「這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斷其水源!」

「斷其水源?」

「不錯!卸石棚寨建於高山之上,山間並無溪澗泉眼。守寨教匪所需飲水,除了收集雨水,就只有下山去取。可正巧天公不作美,這一個月來青州只下過幾場小雨,寨子里數千兵馬,這點子雨水肯定不夠,要想活命,就只有下山取水。咱們只要切斷水道,那守寨教匪就將不攻自亂!」

「如何切斷水道?」柳升倏地起身,雙目炯炯地瞪著潘叔正。

「太孫、兵主及諸位大人請隨我來!」潘叔正領著眾人走到知府衙門大堂側面牆壁上懸掛的地圖上,指著標註著卸石棚寨字樣的幾個山頭道:「諸位請看,卸石棚寨位於魯山北麓,其寨由數座互相連接的山頭組成,每座山頭設立一寨,故整個大寨又分做東、西、南、北四個小寨。以南寨所處山頭最高,亦是妖女唐賽兒等匪首居所。而此處山勢南高北低,有一條小河自東南向西北穿山而過,途徑四座山頭中間之凹谷,最後流入西面的淄水。而這條小河,亦是山寨水源之由來。倘若咱們派人在河上游築壩,並另挖一條明渠,使河水改道,不穿山而直接流入淄水,那就徹底斷了山上水源。到時候教匪只有出山奪水或棄寨而逃兩條路可選。無論他們選哪條路,只要沒了山寨倚持,憑我王師之力,都可從容將其剿滅!」

柳升上前,用手指在地圖上比劃一陣,終於重重點了點頭,回頭對瞻基略為興奮地道:「殿下,此法甚佳!」

瞻基對著地圖端詳一陣,問道:「方才石大人說有兩條小路下山,這路在何處?」

「就是小河出入山谷之口附近!」潘叔正指著地圖道,「一條是從北寨而下,因北面山勢稍緩,路也好走些,所以如果教匪突圍的話,多半會選此途。到時候可請柳帥親領一萬京衛防堵。南邊地勢陡峭,山路亦崎嶇難行,五六千人一起從這條路突圍的可能性不大,只能出奇兵由此處下山奪回水道。這裡可由劉都司領一萬魯軍守住山口,另派一員將軍率三千兵馬守住後方大壩。此二部人馬互為奧援,若教匪只是偷襲,劉都司自將他們擋回去即可。萬一教匪兵行險招,全軍從南路突圍,則可將護壩軍馬全部調往山口,兩軍合力,將教匪剿死在這裡!」

潘叔正的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