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禍起蕭牆 第二節

八月初一,天子車架返回北京城。稍事休息,永樂便開始打理因北征而耽擱的諸多朝政。

首先要追查的,就是沈文度走私精鐵一事。不過還在回塞的路上,南京便回覆消息,沈文度外出未歸,不知去向,現正發海捕文書緝拿。永樂便將此事暫時擱置。轉而將目光投向另一件事情上頭——田琛和田宗鼎的越獄。

這二人的脫逃,曾一度使南京朝廷風聲鶴唳,好在其後過了十來日,他二人又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南京城郊,這才讓滿朝上下都舒了口氣。抓回二田後,刑部尚書劉觀馬上組織審訊,太子朱高熾親自監審,可審出來的結果卻讓人啼笑皆非:據二田供述,他二人俱是被人劫走,然後被關了十來日,後來又被蒙上雙眼,塞進馬車裡,到雨花台時再被扔了出來。至於是何人所劫、劫至何處,他們則一概不知。

如此荒唐的供詞,高熾當然不信,但他們被劫十來日卻連京畿都沒出,後來又莫名其妙地主動現身,這的確不像是蓄謀逃回貴州的樣子。百思不得其解之下,高熾只得重新將這兩個活寶軟禁的軟禁、看押的看押,然後起擬奏本,向在北京的永樂呈報。

二田脫逃,差點釀成大禍,永樂本就憋了一肚子氣,又見高熾最後審出這麼個不倫不類的結果,他更是大光其火。憤怒之下,永樂立往南京連發兩道敕旨:其一,刑部尚書劉觀玩忽職守,險釀大禍,罷其尚書職,貶為胥吏;其二,皇太子遣使迎駕遲緩、且奏書失辭,此輔導者不職之過,命將左春坊大學士黃淮、左春坊左諭德楊士奇及司經局正字金問三人押至北京,由行在大九卿奏議其罪。

本來,永樂是想在敕旨中直截了當地痛批高熾一頓,但顧忌到高熾的面子,這才換了個不相干的理由。但饒是如此,兩位兼任詹事府官職的內閣閣臣均被問罪,這仍引起了滿朝震動。不過二田逃回貴州的後果實在太嚴重,雖然最後終於抓獲,但高熾監國期間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出現這等大過,東宮受此重罰也是在所難免。三位東宮屬臣抵達行在後被立即下獄,期間楊榮、夏元吉甚至瞻基都試探著想為他們開脫,但都被永樂轟了出來。經此一事,東宮遭受重創,連一向春風得意的朱瞻基都灰頭土臉,在皇爺爺面前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發泄完心中怒火,對思州和思南的處置也隨之擺上議事日程。因北征之故,此二州之事已被拖延了一年,中間又經歷了二田脫逃,鬧得滿城風雨,永樂擔心再拖下去,朝廷改土歸流的意圖早晚會大白天下,到時候思州和思南驚恐之下,說不定不管二田死活,自己先就扯旗反了。經過深思熟慮,永樂決定馬上在兩州推動改土歸流。

得知朝廷即將啟動改土歸流,瞻基與楊榮、金幼孜、夏元吉幾個重臣反覆商議,決定在永樂的想法上再進一步,一方面為大明的千秋大業打下個更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通過此舉,紓解父皇對東宮的憤怒;同時,瞻基還想借這個機會,把身陷囹圄的幾位東宮屬臣撈出來。這日中午,瞻基獨自走進了永樂的寢殿。

瞻基進殿時,永樂正在與高燧一起用膳,見瞻基到來,永樂遂命江保又加一副碗筷。瞻基先向永樂行禮,接著高燧又向太孫身份的瞻基見禮,瞻基忙還以侄兒見叔父的家禮,鬧騰了好一陣,二人才重新坐定。永樂扒了口飯,對瞻基道:「朕正和燧兒說烏斯藏的事,爾既然來了,也一抒己見!」

瞻基一聽便知,永樂說的是冊封黃教。烏斯藏盛行喇嘛教,其中又分為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諸多流派。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冊封花教活佛八思巴為「大寶法王」,為朝廷統領烏斯藏之地,從此花教便成為藏傳佛教的正宗。

不過隨著元朝的衰亡,花教的正宗地位也逐漸動搖,其他教派趁勢興起。永樂四年時,當時的白教尚師哈立麻入朝納貢,永樂盛情款待,並循元朝舊例封其為大寶法王,並領天下釋教,一時風光無限。

哈立麻受封后,花教尚師昆澤思巴也進京朝貢,永樂遂封其為大乘法王。昆澤思巴剛剛回藏,黃教尚師宗喀巴亦遣座下大弟子釋迦也失入朝納貢,現已抵達南京。毫無疑問,釋迦也失此來,最大的目的便是為其師宗喀巴請封。

瞻基想了想,方侃侃道:「自元時起,冊封尚師便是中原朝廷羈縻烏斯藏夷的既定之法,國朝亦承襲之。這黃教雖是喇嘛教之一脈,但並非元時舊有,乃近二三十年才在烏斯藏興起,而這位宗喀巴尚師便是其創始之祖。既然黃教在烏斯藏已成氣候,且又忠順朝廷,那朝廷亦當加以冊封,使其教眾沐王化、享天恩!」

「這是自然!」永樂點了點頭,又道,「不過眼下難就難在,要以何等禮儀待之?先前朕冊封白教尚師哈立麻為大寶法王,花教尚師昆澤思巴也封了大乘法王,不過禮儀較哈立麻就遜了一籌。這黃教是新興教派,此次又非宗喀巴親至,朝廷待其之禮儀應較哈立麻與昆澤思巴為遜!但朕怕如此一來,黃教教眾心有不滿,認為朝廷虧待了他們。畢竟黃教近年勢頭頗猛,教徒甚眾,傷他們的心總是不妥!」

聽了這番話,瞻基頓時心有所悟。這幾年烏斯藏各教派紛紛入朝納貢,永樂皆待之甚厚,甚至還曾親自行香,引得一幫不信鬼神的士大夫老大不滿,私下裡認為皇上此舉有悖名教綱常。不過瞻基心中十分清楚,永樂壓根就不信什麼喇嘛教,這些舉動,只是其羈縻遠人之道罷了。而且瞻基還明白,對這些紛雜教派,永樂表面一律尊崇的同時,內心其實也打著小算盤。像那花教,當年靠依附元室獨霸烏斯藏百年之久,這種教派肯定不受大明朝廷待見。雖然朝廷不會強力干涉,但暗地裡打壓肯定是免不了的。上次白教尚師哈立麻進京,永樂封其為大寶法王,而這是當年花教尚師的封號。雖說其後朝廷又給了昆澤思巴「大乘法王」作為彌補,但禮儀上卻較哈立麻低了一格。永樂此舉,其實是要打壓花教,讓白教與花教分庭抗禮,使烏斯藏各教派陷於內爭不能自拔。就如同漠北分裂成韃靼、瓦剌一樣,如果烏斯藏各教派不能統一,那不管哪一部,都無力反抗朝廷,而朝廷則可居間裁決,最大限度地掌控烏斯藏的局勢。反之,若任由其一統,那漠北說不定會再出一個蒙元,烏斯藏也保不準又現一個吐蕃。

理清其中利害關係,瞻基便完全明白了皇爺爺的心意:永樂已經看到了黃教的勃興勢頭,故想拉它一把,讓黃教能和花教、白教平起平坐,進一步分化烏斯藏教派勢力。但與此同時,永樂又不想因此引起白教和花教這些傳統教派的不滿。

這的確是個較為棘手的問題。但瞻基耐心思考後,心中已有了想法。他本欲進言,不過看到三叔高燧在場,遂有意謙讓道:「不知三叔有何高見?」

「我哪有什麼高見?」高燧笑道,「這事說白了,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不過白教和花教已把好場子給佔了,想讓他們挪出些位置給黃教,怕也沒那麼容易。依我看,朝廷其實不必多費心思,按著先來後到的規矩辦就可。黃教畢竟是新興流派,父皇可以先封他個大國師,禮儀較大乘法王低一格,接下來就看其自身造化了。若它們真成了氣候,朝廷再行加封不遲;但若只是曇花一現,那今日之封便就正好!」

高燧的意見中規中矩,照此辦理,朝廷倒也沒什麼不對的地方,但這明顯不符合永樂的心意。瞻基見永樂未有表態,心中更加有底,遂笑道:「三叔所言自是正道,不過這黃教如初生牛犢,如果朝廷善加扶持,沒準就能與花教、白教勢呈鼎足!因此,咱們不妨給它些支持。侄兒想,皇爺爺仍只封那個宗喀巴尚師作大國師,禮儀較前頭兩位法王為遜,但到釋迦也失辭歸時,皇爺爺可親撰讚詞相送。如此一來,既向黃教施了殊恩,又不至引起白教、花教的不滿,豈非兩全其美?」

「妙!」瞻基一說完,永樂便連連拍手稱好,高燧聽後,雖難免心有悻悻然,但也不得不承認此論遠勝於己。永樂當即道:「便就依爾之見!」說完,他又一笑道:「今日之論,足見爾已具帝王之資!」

「皇爺爺過獎了!」瞻基口中謙遜,心中卻甜得如吃了蜜一般。

永樂和瞻基都沒料到的是,這一次討論,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永樂親撰讚詞的禮遇,極大提升了黃教的威望,從此黃教壯大的勢頭便一發而不可收。宗喀巴圓寂後,其座下弟子繼續弘法,其中克主傑、根敦主巴兩位尤為傑出,經過多年的發展,黃教最終壓過其他流派,成為藏傳佛教的正宗。而克主傑、根敦主巴兩位大師亦被後代徒眾追尊為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喇嘛,兩大世系一直延續至今。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議過烏斯藏,瞻基順勢將話題轉移到了貴州的事情上頭:「敢問皇爺爺,是否馬上要在思州和思南改土歸流!」

「不錯!」永樂點頭道,「這事不能再拖了。朕已決定,過兩日就下詔!」

「皇爺爺!」瞻基正容道,「孫兒有個想法,就是朝廷能否在二思改制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更進一步?何意?」

「孫兒建議在貴州設承宣布政使司,建立行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