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會通 第十節

到開河站之後,瞻基他們歇息半日,到傍晚時,得到消息的任城衛指揮使親率二百騎兵匆匆趕至,潘叔正這才向瞻基告辭,率衙役押著俘虜回濟寧。到第二日早上,奉旨協辦河工的都督僉事周長也終於抵達濟寧,並一起趕到開河站與瞻基一行會和,宋禮也從東平趕了過來。一班人馬齊聚,瞻基精神大振,帶著大家一起來到南旺。抵達南旺後,瞻基登高一望,見地勢果如白英所說,心中頓有了底。接下來,大家在南旺逗留二日,將當地地理詳細描繪成圖,隨即又在白英的指引下一路北行,將預計中的新河河道全部勘定。到二月二十日,瞻基帶著大家精心擬定的治河方案,在藺芳的陪同下暫別山東,回京向皇祖父永樂述職。

南京這邊,永樂已經得知了瞻基在山東遭劫的消息。瞻基所乘渡船剛在三山門外碼頭靠岸,江保便就過來傳旨,命他即刻進宮見駕。瞻基跟藺芳簡單交待兩句,便帶上記載著方案的奏本隨江保進宮。

進入乾清宮御書房,永樂已經等候多時。待瞻基行完禮,永樂招招手,讓他走到自己身前,仔細打量了一遍,方笑道:「黑了,瘦了,不過卻也精神許多。看來這次山東之行,對爾磨礪非小!」

見皇祖父這麼關心自己,瞻基心頭一熱,隨即笑道:「皇爺爺說的是。這次去山東,孫兒眼界大開,閱歷廣增,這是在宮中讀再多書也找不來的!」

永樂哈哈大笑,親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被梁山賊寇打劫,這種經歷當然是書里給不了的!不過此事中爾臨危不亂、應對有方,最終化險為夷,這份膽略和機敏殊為難得!由此可見,爾雖長年居於深宮,但卻未染頹靡之氣,對此朕甚感欣慰!」

得到永樂這個評價,瞻基心中喜不自勝,不過外表仍一派謙恭:「孫兒自小便追隨皇爺爺左右,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獲益匪淺。這次能夠成功脫險,說到底還是皇爺爺平日教導有方!」

「朕可沒教爾被賊人打得四處躲藏!」永樂又是大笑,然後又鄭重道,「這次遭劫,到底是怎麼回事?先前山東布政司已有本呈上,但所述甚為簡略。爾既已回宮,便將這前後經過詳細道來!」

「阿!」瞻基拱手一揖,隨即將經過全盤托出。在講到聽見賊寇頭領在懸崖邊對話一節時,瞻基尤為細心,連二人的語調都刻意模仿了出來。說完後,他便目不轉睛地望著永樂,希望從他的臉色中窺的什麼端倪。

永樂眉角猛地一跳。在山東布政使的奏報中,只提到瞻基勘探途中遭遇草寇,但內情卻未有詳述。此時聽瞻基講述,他才明白:這不是簡單的攔路打劫,而是針對瞻基進行的一場早有預謀的暗殺!

有人暗殺皇長孫!這簡直是聳人聽聞,永樂的內心無比震驚。他在腦海中將可能的主謀搜索了一遍,一個熟悉的名字隨即冒了出來。永樂的心猛地一抖,沉著臉問瞻基道:「爾所言可是實情?」

「句句是真,孫兒敢以性命作保!」瞻基十分堅定地回答。

永樂臉頰猛一抽搐,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但立刻又斂去,只小聲道:「看來這世道還是不太平!」

瞻基有些迷惑:皇爺爺這句話究竟是說山東賊寇猖獗,還是如自己期望的那般另有深意?他正要洗耳恭聽下文,永樂卻只搖搖頭,道:「終究是有驚無險,你下次多加小心就是了!還是說正事吧!河工的方案帶來了嗎?」

瞻基微微有些失望,不過仍很快調整好心情,從袖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本章,雙手呈上道:「帶來了,請皇爺爺御覽!」

永樂將本子接過,又從身後上拿出會通河流域的地圖,鋪到書架上仔細查看,瞻基則從旁解說,二人議了小半個時辰,永樂才點點頭道:「河道東移,點子確實不錯!工期和工程耗費可有估出來?」

「大約需要半年,前後需徵發民夫三十萬,開支大約需七百五十萬貫!」

「七百五十萬?」永樂眉頭一皺,「記得那個藺芳跟朕說最多不過六百萬貫!怎麼一下超出這麼多?」

「當時未曾料到會重開新渠!而且此次改道後,要在汶上重新築壩,這筆開支也是少不了!」瞻基先解釋了原因,又話鋒一轉道,「不過即便如此,也用不了七百五十萬貫。按照藺芳的核算,工程本身大約也就需個六百五六十萬貫的樣子!」

「那這多出來的一百萬貫是做何用?」

「是這樣!」瞻基一欠身,道,「孫兒這次去山東,發現流民甚多。百姓衣食無著、流離失所,此素為國家動亂之源。譬如這次所遇賊寇,其中雖不乏奸詐之徒,但想來也有許多是窮極無奈,不得不做這傷天害理的勾當。按理說,對此等流民,當由朝廷出面安置。只是若要如此,恐又要花一大筆錢,以朝廷眼下財力,恐難以支應。故回京路上,孫兒便想,不如以工代賑,將此等流民組織起來修運河。如此既可減輕百姓徭役,又可讓流民有個活命的路子,以防他們窮極生亂。一百萬貫雖然不少,但較之於其他安置之法,卻就節省多了!此乃孫兒一孔之見,是否妥當,還請皇祖父聖裁!」

自打上次在開河站與賽兒爭論後,瞻基便對山東民生艱難生出惻隱之心。不過他也明白,山東之所以隱患叢生,根子還在於朝廷對百姓剝削太重。但若要減免山東賦役,又會影響到朝廷在北疆的整體戰略,進而對開拓國策造成衝擊。瞻基不想也不敢去觸皇祖父的霉頭,但也不能對流民之事無動於衷,於是便想到了以工代賑的法子。

像修河這種事,以前都是作為徭役攤派給百姓,朝廷不需支付任何工錢,最多安排個伙食而已。百姓對此雖然不願,但因有家有業,卻也不敢推辭。流民都是家破人亡之輩,沒有牽掛,自然也不可能再給朝廷白乾活,要組織他們修河,工錢肯定是免不了的,這一百萬貫便是支付給修河流民的工錢。這樣既穩住了流民,又避開了賦役這個禁臠,瞻基自信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果然,聽了瞻基的話,永樂心有所動。其實山東之困,他心中一直有數。只是正和瞻基所忌憚的那樣,永樂本人也不敢輕易減免山東的賦役。這些年來,朝廷之所以能在北疆取得諸多成就,無一不仰仗山東的賦役。有這麼層緣故,永樂只能對山東民生之困置若罔聞。不過承受了多年的苛捐重役後,山東的民怨的確已到了一個必須正視的地步,尤其這流民滋生,更是成為大明王朝的隱憂。

賦役一時半會是不能大減的。雖然漠北軍事已告一段落,但山陵還在修建,接下來還要營建北京城,這事已擱置了好幾年,實在不能再拖。但流民之患也必須儘快消除。面對這種兩難之局,永樂一直沒找到好的解決之道。

但今日瞻基的話,倒給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爾之言不無道理!」思忖再三,永樂道,「只是疏浚運河,工期不過半年,過後民夫沒了差事,依舊會淪為流民!如此豈非治標不治本?」

「這個不會!」瞻基笑著道,「運河一通,不僅漕船,就是商船也會大大增加,到時候這些流民便可改行做船夫或縴夫。總之只要有口飯吃,誰又會再鋌而走險呢?」

永樂心中盤算:實行以工代賑,流民有工可做,同時朝廷也不需再額外攤派徭役。而到運河貫通,不僅給流民開闢了新活路,原先山東百姓應承擔的力役也就不用了,這其實是變相的減免徭役,山東百姓的日子因此會多少好過一些。這種辦法既可以將現有的流民妥善安置,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流民的滋生,用一百萬貫解決這個大麻煩,的確是十分划算的。想到這裡,永樂頗為讚許地對瞻基道:「《易》中有云:『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爾能從河工中尋到改善民生之道,著實難得!這筆錢朕掏了!」

「孫兒代山東百姓謝皇爺爺恩德!」雖然未能如願將遇刺的禍水轉嫁給高煦,但卻從永樂口中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瞻基失望過後總算也獲得了些滿足。

永樂將手中本章放回書案,對瞻基道:「明日便把爾之方案付諸廷議。若群臣無異議,過幾日朕便下旨正式疏通會通河。至於這這具體工程……」永樂想了想,又問道,「爾還要赴山東協助宋禮他們督辦河工嗎?」

「是的!」現在會通河已經成為瞻基最大的政績,他當然要全程參預其間,將這份大功給穩穩噹噹地坐實了,「孫兒願親眼見證會通河全線貫通,還請皇爺爺務必成全!」

「爾不怕再次遇劫?」永樂笑著問道。

「男兒行事,豈能稍遇險阻便半途而廢?」瞻基先是豪氣衝天地說了一句,繼而又笑道,「何況孫兒此次也不可能再微服赴魯。到時候出入都有大批侍衛跟著,草寇又豈再有覬覦之機?」

永樂哈哈大笑,道:「好!便讓爾再去山東!爾打算何時動身?」

「孫兒準備在宮裡歇兩天,待皇爺爺聖旨一下,便和去山東傳旨的中使一道啟程渡江!」

「不用這麼急!」永樂擺了擺手,忽然話鋒一轉,道,「過幾天你五、六兩位叔爺爺就要進京,你見過他們後再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