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會通 第三節

第二日,刑部司務藺芳便在內官的引領下,小心翼翼地進入武英殿。一個時辰後,藺芳從武英殿出來,轉而直奔春和殿。剛走過春和門,便見高熾已在丹墀上翹首以盼,藺芳一邊小跑登階,一邊興沖沖地隔空叫道:「太子爺,皇上准了,皇上准了!」藺芳是個三十多歲的精壯漢子,對水利甚為痴迷,但性格卻稍顯木訥,素不苟於言笑,像今日這般喜形於色更是從未有過,想來是永樂對疏浚運河的態度給了他極大的鼓舞。

遙遙聽得藺芳之言,高熾心中也是一喜。但他仍維持著太子的氣度,只微笑著待藺芳爬上丹墀,才淡淡道:「進殿里去說!」說完,便轉身緩緩向內走去。見高熾如此,藺芳一愣,這才發覺自己有些失態,趕緊收斂心神,亦步亦趨地隨著高熾進殿。

二人進了書房,王三兒指揮著幾個都人端來兩杯熱茶,又奉上幾盤蜜餞,方小心退出門外,臨走前亦不忘將門帶上。高熾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方不緊不慢地道:「爾方才言父皇准了,是准疏浚河道,還是准先行勘察?」

「是准先行勘察。」蘭芳這才發覺自己剛才只顧著興奮,連話都沒說周全,旋不好意思地一笑,頓了一頓,再道:「皇上叫臣與工部宋尚書、金侍郎他們商議,擬個詳細的條陳,待他老人家看後,若覺可行,便命我等前往山東勘察!」

「恩!」高熾點了點頭。永樂的態度與他預想的完全一致。想了想,他又問道:「這疏浚運河一事,爾果真有把握?本宮在父皇面前可是打了保票的!」

說到河工,藺芳便恢複了一貫的嚴謹。他沉吟一陣,道:「會通河一段雖地勢不平,但好在沿途河流不少。據臣構想,只需因勢利導,再引水濟渠,依地勢多設閘口,將全段分為數截,如此一來,每一段皆河寬水平,便可通行大船。當然,具體情況還需臣去現場勘察後方能確定,眼下尚不能定論!」

高熾微微有些失望。不過他亦明白藺芳說的是實話。而且正因為其耿直,反倒讓他覺得此人實誠,遂道:「也罷!爾悉心辦事,即便不成,亦有本宮擔待!」

「謝太子!」藺芳對高熾感激涕零。正是有了這位太子爺,他才能鹹魚翻身,一身才學亦有施展之機。藺芳暗中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會通河,以報答太子的信任,也為天下蒼生做一件大大的益事!

三日後,永樂發下敕旨,命工部尚書宋禮攜刑部司務藺芳赴山東勘察會通河道。宋、藺二人接旨後準備數日,便頂著臘月的寒風渡過長江,一路向北而去。二人出京後未久,伴隨著一場鵝毛大雪,永樂九年的元旦到了。

這一個新年,可以說是永樂自登基以來過得最開心的一次。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大朝儀上,前來朝賀的外國使臣中,出現了韃靼賀使的身影。自大明開國以來,韃靼作為蒙元衣缽的直接繼承者,與中國從來都是不共戴天,此次韃靼平章脫忽歹代表阿魯台進京,恭恭敬敬地以藩臣之禮向華夏天子恭賀新年,大明君臣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大朝儀結束後,永樂破例命漢王朱高煦陪韃靼使臣遊覽京城,讓這群來自化外苦寒之地的韃子開開眼界。

高煦受命,領著脫忽歹一行將偌大個南京城逛了個遍,讓他們親身感受大明天朝的繁榮和富強。直到大年初四,這陪游才算結束。將韃靼使臣送回會同館,已是夜色朦朧,高煦打馬回府,剛到王府門口照壁前,便遇見王府紀善枚青。枚青見著高煦,趕緊湊上前將他扶下馬,旋作揖笑道:「臣這幾日天天進府給使長拜年,卻每次都撞著您陪韃子出遊,今日本想著又是白來一次,沒料著臨走總算見著您了!」見高煦面色潮紅,滿身酒氣,枚青又一臉諂笑道:「王爺陪那幫韃子喝酒了?」

「喝酒?是斗酒!」高煦口呼白氣,邊往裡走邊咕噥道,「這幫狗韃子,戰場上殺不過咱們,只會在酒桌上逞能。個直娘賊的,可把本王喝了個苦!」說著,高煦忽覺胃裡翻江倒海,忙走到牆角邊,「哇」地放聲大嘔。隨著肚中諸般穢物倒出,地面上浮起一股難聞的異味。枚青聞著,眉頭微微一皺,但仍強忍著走上前,拍著高煦的後背笑道:「皇上定是知道韃子好酒,故特遣您去陪他們。滿朝文武誰不知道王爺是海量?有您出馬,就算是酒桌上,也絕墮不了我大明威儀!如此說來,您這也算是為國捐軀了!」

這枚青原是漢王府引禮舍人。朝廷給漢府長史司配的文職臣屬大都是些道學先生,平日里動輒搬出《皇明祖訓》、聖人語錄約束高煦,讓這位生性桀驁的武人王爺心生厭煩。唯獨這枚青頗為識相,不僅從來不提什麼清規戒律,反而想方設法的為他的越矩之行尋找借口。一次,高煦閑來無事,將府中婢女聚到一起,各授以馬匹命彼等練習馬術。可憐這些少女自小便謹守婦德,莫說騎馬馳騁,就連馬都跨不上去,偏偏高煦還不許人相助。不多時,婢女們紛紛跌落馬下,摔得灰頭土臉,高煦看著她們的百般丑狀,頓時樂不可支。王府長史程石琮實在看不下去,遂上前規勸道:「使長乃天潢貴胄,當自重身份,豈能以戲弄女子為樂?」程石琮一語剛畢,一旁的枚青便嘻嘻一笑,陰陽怪氣地道:「程大人此言差矣!靖難之初,仁孝皇后即命人傳授藩府婢女武藝,及至李九江攻城,皇后命侍婢悉數登牆抗敵,方保北平不失。今王爺命府中婢女操演馬術,是效仁孝皇后故事,此為居安思危之理!豈是嬉鬧?」輕飄飄一席話愣是把程石琮氣得半晌做不得聲。從此以後,高煦便對枚青另眼相看。北巡之前,枚青被擢為紀善,代為主持漢府事務,此次回京,高煦琢磨著將其升為王府審理所正。枚青得到口風,更是鞍前馬後對高煦百般奉迎。

高煦吐了一陣,覺得好受了些,正撩起袖子擦嘴,聽了枚青的話,頓哈哈大笑道:「就你個小兒會說話!不錯,這喝酒也是給父皇長臉!好歹本王是回府才吐,那個鳥脫忽歹,可是當場就在謳歌樓吐得一塌糊塗!」

兩人說著,便穿過中庭進入花廳。下人們早已準備了醒酒湯,此時趕緊端來,高煦接過一仰頭喝了個底朝天,旋將碗隨手一扔,高聲叫道:「今晚喝得高興,此刻也睡不著,便將府中舞伎叫幾個來,給本王再舞上兩曲!」

「王爺還只顧著酒色聲樂么?」一個冷冰冰的聲音從門外傳進,高煦側目一瞧,面蒙黑紗的史復出現在門口,後面還跟著滿臉陰沉的紀綱。

史復是家中清客倒也罷了,紀綱在京師卻是自有宅邸的,他這個時候來府中,肯定有大事發生。想到這裡,高煦心中一凜,酒頓也醒了不少。

「你先出去!」史復冷冷瞧了枚青一眼,用命令式的口吻對他說道。枚青聞言,臉上微微露出一絲怒意,但很快斂去。枚青明白,自己雖然得寵,但靠的不過是奉迎討好,除了哄漢王高興以外並無實際用處,故他在漢王心中的地位自也不可與史復還有紀綱相比,更不可能參與漢王密議。他側眼看了看高煦,見他果然毫無反應,遂只得暗自一嘆,作揖告退。

枚青走後,堂中氣氛瞬間凝重許多。紀綱接下來的一句話,激得高煦立時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就在剛才,皇上已命臣將陳瑛逮入詔獄!」

左都御史陳瑛是漢藩在左班文臣中為數不多的盟友,而且其執掌都察院,有糾劾百官之權,這樣的特殊身份,更使其成為高煦對付親附東宮大臣的一柄利刃。他的垮台,對本已羽翼凋零的高煦而言無疑是一大損失!

「難道父皇真要治陳瑛的罪?」高煦忐忑不安地想道。這次文官聯名彈劾陳瑛,高煦也早有耳聞。不過這些年來,陳瑛乾的就是訐發人的酷吏差事,自然也沒少被人蔘劾,但永樂一直都置之不問,故此番文官雖來勢洶洶,但高煦也認為不過是虛驚一場,並未太過重視,卻不料父皇竟動了真招!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陳瑛在皇上眼中不過是用來監視建文舊臣的一條狗,用得著時便百般袒護,如今皇上江山坐穩,自也就用不著他了,便將他拋出來平息文官公憤!」史復冷哼一聲。自隨征漠北歸來後,高煦便覺得史復有些沒來由的懶散,連要借運糧失期整治高熾這樣的大事,史復為其謀劃時也都顯得有些意興闌珊。不過看今天這架勢,這位謀主總算是又恢複了往日的精明幹練,不過神情仍是那麼的陰冷,說話的調子也讓人聽著很不舒服。

高煦的注意力還放在史複本人身上,而一旁的紀綱聽了他的話,卻不由一陣膽寒:他和陳瑛一樣,也是皇上的一條狗。要論咬人的狠勁,他較陳瑛還要厲害幾分。萬一有一天他也沒用了,皇上是不是會像今日對待陳瑛一樣,將他棄之如履?想到這裡,紀綱頓時心驚肉跳。他正胡思亂想間,史復又開口道:「說此無益,眼下最要緊的,是救不救陳瑛?」

高煦微微一愣,精神總算集中起來。陳瑛是漢藩在朝中的得力盟友,按道理來說自己是必救無疑的。可作為自己的謀主,史復不說如何去救,而問救與不救,這其中的意思就很耐人尋味了。

略一梳理,高煦便明白自己救陳瑛的兩大不妥。首先,文官揭發的陳瑛罪狀皆在北巡期間犯下,自己當時在北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