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胡疆漢歌 第四節

就在明軍繼續前進的同時,韃靼一方也發生了巨變。本雅失里慘敗之後,韃靼人心大亂,阿魯台本還心存僥倖,此時終於放棄一切幻想,奪路狂奔。而原先追隨本雅失里西去的另一位韃靼知院失乃干在決戰中被明軍擊潰,率殘部逃到廣武鎮一帶後,見明軍勢不可擋,遂有意歸降。鑒於此,永樂決定再次分兵,命清遠侯王友、廣恩伯劉才率所部回師開平,順路接受矢乃乾的投降。至於明軍主力,則繼續東進,逼迫阿魯台主力決戰。

不料,永樂關於分兵的設想甫一提出,便遭到了三個內閣閣臣的一致反對。他們倒不是怕分兵導致勢弱——以明軍的實力和眼下的形勢,即便再多分個三五萬出去,剩下的對付阿魯台也是綽綽有餘。但幾位大臣的顧慮是:若本部明軍繼續東進,接下來回師時的軍糧就不夠用了!

當初計畫北征時,朝廷的糧草準備就不充裕。而且因前番舉行大閱和過瀚海時的耽擱,明軍的北上行程已較預定的拖後了十餘日,故軍中存糧已比較緊張。此外,明軍在北上途中,是每隔一段便修築一座小城,並遺軍守之,後方轉運糧草時可將部分軍糧屯於城內,以供明軍返程時使用,這樣可以不用將全部軍糧送抵千里之外的明軍大營,從而減少轉運過程中的損耗。可如此一來,也給明軍帶來一個限制——班師時必須按原路返回,否則僅靠隨軍攜帶的軍糧,很可能不夠食用!

自明軍追擊阿魯台以來,已向東行進了數百里,再往前走就是闊灤海子。闊灤海子已超過了明軍預定的掃蕩範圍,可據報阿魯台現在已越過闊灤海子,沿著兀爾古納河向東北方逃竄。若明軍再繼續追擊,那班師時再按原定路線的話就要多走大幾百里,以屆時軍中所剩糧食和各堡壘存糧的數量,根本不足以支持這麼大一支軍隊平安返回塞內。基於此點考慮,三位閣臣建議永樂放棄追擊阿魯台的計畫,僅率部繼續在兩河一帶的草場駐紮一月,這其間,阿魯台若返回,則與之決戰,若不來,那便班師回朝。

應該說,三位閣臣的建議是合情合理的:只要入了秋,即便明軍班師,阿魯台返回兩河草場,留給他放牧的時間也不夠了。如此一來,韃靼部落冬天仍將不可避免的遭受損失,這也基本達到了此次北征的戰略目標。就連兵部尚書方賓,其雖然想戰,但考慮到追擊帶來的潛在風險,幾經權衡後也對此表示贊同。

永樂同樣知道繼續追擊存在風險。可要就此罷手,他卻頗有些捨不得:眼下的形勢實在是太好了!本雅失里先與阿魯台分裂,後又被自己打得一敗塗地,如今的韃靼已是實力大損、人心惶惶,對明軍也是十分畏懼。若能趁此機會殲滅阿魯台,那這幾十年來威脅大明的韃靼部落就將煙消雲散!這樣的誘惑擺在眼前,永樂焉能不怦然動心?而若就此罷手,阿魯台雖然仍將受到嚴重損失,但未必就會傷筋動骨。待休整幾年,他仍有可能恢複過來,再次威脅中原!與綿綿不絕的兵禍相比,永樂覺得若果能畢其功與一役,那冒點風險也是值得的。想到這裡,永樂對胡廣幾個說道:「不如這樣,我軍仍然東進不變。把在威虜、順安、平漠等幾個近處城鎮屯的軍糧全部隨軍帶上。另命成安侯郭亮將開平存糧運至大沙窩北的應昌。開平存糧尚有四五萬石,屆時若果缺糧,則命郭亮將糧草運至軍中即可。」應昌位於開平以北約二百餘里的答剌海子湖畔,是元代重鎮。元順帝北遁塞外後,曾一度在此建都,後雖廢棄,但城廓猶存,用來臨時駐軍屯糧還是可以的,離漠北也更近。風遺塵整理校對。

「可開平怎麼辦?」胡廣急道,「如此一來,開平存糧也就空了!而且四五萬石也遠遠不夠!」

「命張輔從宣府調撥。眼下已是五月,夏收過後應還有些糧食,足供宣府等鎮一時之需,至於各倉中所存陳米則全部徵用。此外陸路運來的二十萬石江南大米應也快到宣府了,到時候全部轉運到開平和應昌。只要應昌屯糧足夠,屆時再運至軍中,大營便不至於缺糧!」

金幼孜皺眉想想道:「若果能如此,倒也未嘗不可。只是這其中環節過多,萬一有一環出了岔子,咱們幾十萬大軍就危險了!」

「不會有岔子!」永樂挺身而起,雙目炯炯有神地望著帳外,一臉堅定地道,「良機稍縱即逝,豈能為萬一之事而生猶疑?傳令後方各部及沿途屯糧軍城,皆需小心防備,若有差池,朕決不輕饒!」

「遵旨!」見永樂決定,三位閣臣只得應諾,然都面帶一絲隱憂。

永樂定計後,明軍加快速度,越過闊灤海子,順兀爾古納河北上搜敵。兀爾古納河流域已經接近後世被稱作大興安嶺的哈剌溫山,沿途山路崎嶇,叢林茂密,加之夏秋季節暴雨連連,給行軍帶來不少麻煩。不過明軍追得雖然辛苦,韃子逃得也不容易。阿魯台已經損失慘重,現在闔族北遁,牛羊馬匹是一樣也不敢拉下,否則這個冬天他就只有喝西北風了!可驅著大批牲畜穿越山林,這速度是無論如何也快不起來。反觀明軍,雖也攜著大批輜重,但漢人的將作之術卻無疑要高明許多。一路上明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皆都安排得有條不紊,這樣速度反而更快。到六月初九,明軍抵達群山邊緣處飛雲壑時,前哨傳來消息,阿魯台已聚集部眾,在前方山谷列陣以待。

得知韃子行蹤,永樂精神大振,當即對一旁隨侍的楊榮等人道:「北虜窮途末路,欲作困獸之鬥!爾等即刻代朕擬手詔付各營把總,命彼等照預定方略布陣徐進。」

「遵旨!」楊榮幾個剛一應諾,便見永樂已披上戰甲,楊榮一驚,趕緊上前道:「陛下可是要前往觀陣?可命三千營先往警戒!」

「不必!」永樂躍身上馬,神采奕奕地道,「前方不遠便是山谷出口,朕自攜緹騎登丘眺視,煦兒率三千營跟上即可!」說完,不待楊榮再言,他便一揮馬鞭,飛馳而去。

待奔了七八里,遙見前方已豁然開朗,永樂便知已到山谷邊緣,他也不入谷,只翻身下馬,登上一座小山丘,向下觀察戰場地貌。

說是山谷,其實這是群山中一塊長寬各約十里的盆地,其間遍布草叢,中間還有幾條小澗,而韃子就在盆地的最遠端列陣。想來阿魯台一路亡命,本欲休養一陣,孰料明軍旋即追至,韃子精疲力盡之下,已無力再逃,只得在此決一死戰。韃子皆是馬上好手,有此平地,正利其馳騁,阿魯台選此處為戰場,的確比在丘陵中與明軍短兵相接要有利得多。

摸清阿魯台意圖,永樂嘴角浮出一絲不屑的冷笑,自言自語道:「漠北平川萬里,爾不敢應戰,如今卻想仗這區區十里草場用兵,果真是黔驢技窮!」

說話間,楊榮等人已氣喘吁吁地追了上來,永樂回頭看了他們一眼,道:「便把寶纛豎於此,各部于山下列陣,休整半個時辰後再齊進逼戰!」

一陣功夫,明軍從各條山路中鑽了出來,韃子見明軍殺至,頓時有些騷動,不一會兒,幾隊輕騎衝出本陣,馬上的騎士們揮舞著雪亮的馬刀,狂呼亂叫著向正在布陣的明軍襲來。不過明軍早有準備,各部隊形嚴整,任憑韃子叫囂,皆置之不理,其若欲沖陣,則以如蝗飛矢相阻,韃騎突擊不成,只得在陣外來回來回賓士。一隊韃騎望見山崗上的龍旗寶纛,意欲上前挑釁,不料還未衝上半山腰,高煦便指揮著三隊神機銃手橫插到陣前,一陣硝煙散盡,帶頭仰攻的百夫長便和十餘個韃兵一起倒在了血泊中,剩下的韃騎被這突如其來的電光火石嚇得魂飛魄散,不待明軍再射,趕緊掉頭亡命,其餘各隊韃騎見著紛紛氣沮,也都撥馬回陣,再不敢靠近明軍半步。

不到半個時辰,明軍戰陣便已列好。放眼望去,二十萬大軍擺成十來個長條方陣,前後綿延十里。陣中,明軍士兵披堅執銳,森森鐵甲在日光輝映下如粼粼波光,閃著耀眼的寒芒。

韃子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懾住了。他們都是輕裝騎士,又是以逸待勞,本應趁明軍立足未穩之際主動出擊。但是現在,任憑大小頭領喝罵抽打,他們都一動不動,曾經傲視天下的蒙古武士,在面對明軍的鐵甲洪流時,眼中露出深深的懼意。

山丘上,楊榮望著遠方躊躇不前的韃軍,不禁感慨萬千地道:「想當年蒙古鐵騎橫掃天下,兵鋒所指無人能敵!不料區區百年過去,其卻淪落到臨陣不敢出戰的地步!臣雖為漢人,但遇此景,亦不免為之悲嘆!」

「今時不同往日!」永樂雙手叉腰望著前方,滿臉驕傲地道,「阿魯台不是忽必烈,更不是鐵木真!而我大明,也絕非苟圖偏安的弱宋!想這阿魯台不過一介中山狼,稍有得志,便想重現蒙元榮光,當真是痴人說夢!朕今日就要給他灌一碗醒酒湯,讓他清楚,誰才是天下之主!誰才是人間之王!」

「父皇天縱英才,冠絕古今!」高煦趕緊高呼一句。

「煦兒莫要拍馬屁。養足精神,待會隨父皇衝鋒!」永樂回頭笑著說了一句,旋不再理他,轉而繼續觀察敵情。此時韃子陣中又起了騷動,只聽得一陣呼喊聲傳來,眾人極目眺去,隱隱見著敵陣中的韃子紛紛放下兵器,跪地向天叩首!

「北虜這是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