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胡疆漢歌 第一節

經過半年的準備,到永樂八年春天,朝廷出征漠北的各項準備已經全部就緒。二月初四,永樂皇帝以親征北虜事詔告天下;六日後,天子革輅在北京士民的歡呼聲中駛出西直門,向邊塞重鎮宣府行去。

此次明軍出塞聲勢之大,為大明開國以來所未有。僅主戰將士便超過三十萬,其中不僅有漢兵,還有歸附韃兵和女直武士,連外藩朝鮮也奉旨徵調戰馬數百匹前來支援。將領方面,自丘福兵敗後,燕藩舊將已凋零近半,但此次出塞,永樂仍亮出了自己剩下的全部家底:按照部署,王師主力被劃分為五軍,中軍由剛剛隨張輔一起趕到的清遠侯王友為主將,安遠伯柳升副之;左掖主將寧陽侯陳懋,副以都督曹得與都指揮胡原;右掖主將廣恩伯劉才、都督馬榮、都指揮朱榮副之;左右二哨則分由寧遠伯何福、武安侯鄭亨督領。此外,都督薛祿、冀中、金玉,都指揮侯鏞、陳賢、李文等將「分督精卒,不隸五軍」。都指揮僉事譚廣則統領裝備精銳火器的名為「五千下」的神機營充任隨駕護衛馬隊。這諸路大將中,除了寧遠伯何福等少數幾個是後來歸順的建文朝舊將外,其餘皆都是當年隨永樂征戰天下的靖難名將。而永樂本人則在由三千個陣亡將士遺孤組成的名為三千營親軍扈衛下,居中統馭各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各部游騎再加上轉運糧草的民夫,大明北征大軍總數已達到五十萬之多!

在宣府休整兩日後,數十萬明軍在永樂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經德勝關依次出塞,並於第二日晚抵達塞外的興和千戶所駐地。

興和守御千戶所直屬後軍都督府,但其地已處塞外。自永樂二年賜大寧舊地與朵顏三衛後,開平已是朝廷在塞外的唯一城池,現由成安侯郭亮率重兵鎮守。興和位於宣府與開平之間,是連接兩地交通的重要堡壘。從此處再往北,除開平孤城外已悉為敵境,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明軍將進入戰備。在興和,永樂親自巡營檢閱三軍,所到之處,將士皆士氣高漲,甲胄馬匹亦都齊備,永樂看罷心頭大安,遂正式開始北征。

因為兵馬及糧草輜重太多,故明軍的行軍速度不算快,即便是剛剛出征,每日所行最多也不過二三十里。不過永樂對此卻並不著急。多年的塞王經歷,使這位馬上天子對韃子的習性有著極為深刻的了解。他明白,在得知自己親率五十萬眾出塞的消息後,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絕無膽量敢來主動挑釁;而自己若要在這萬里大漠中去尋找他們,也無異於大海撈針;故要想捕獲韃靼主力,只有一個辦法——攻其所必救!

韃子四處遷徙、不建城池,明軍要想如在中原作戰那般圍城打援,那是絕無可能的。但其既為游牧部族,則有一個重要弱點:必須逐草而居。尤其是春夏之交時,牧民必須遷徙至水草豐盛之地放牧,使牲畜長夠膘,唯有如此,待到寒冷冬季到來,他們才能有足夠的食物安然過冬;而那些留下來做種的牲畜,也是靠著春夏季節長出來的大量肉膘,才能熬過這段困境,不至於因飢餓和嚴寒而死亡。而漠北水草最肥美之地,便是草原東北部的斡難河、臚朐河流域。那裡水草茂盛,氣候適宜,當年成吉思汗便是倚此寶地創建基業,進而一統蒙古,最終橫掃天下。本雅失里乃元室嫡脈,韃靼的實力亦為漠北各部之最,這兩河勝地自然是歸他們所有。所以,只要明軍能在夏季到來之前抵達斡難河和臚朐河,那於情於理,阿魯台都會主動上門求戰。否則蒙古人心中的聖地任由明軍掃蕩,那他二人還有何面目號令漠北?退一步說,就算本雅失里和阿魯台不在乎臉面,可沒了這塊沃土,那除非他們有膽量冒著被明軍回過頭來包餃子的危險,穿越瀚海沙漠來到毗鄰大明邊疆的漠南草原,否則就只有遷到漠北草原中部的杭愛山一帶放牧。杭愛山的水草遠不如兩河豐盛,絕無法滿足韃靼全族二十餘萬人之所需。若阿魯台果真這麼做,那到冬天時他的部族肯定會因食物短缺和牲畜驟減而實力大損,甚至由此分崩離析都是不無可能的。要是最終成這麼個結果,那明軍便將不戰而屈人之兵,永樂更是樂見其成了!

看清楚形勢,永樂心中就有了底。故他一開始便抱定了穩紮穩打的宗旨,絕不為求速戰而輕率冒進。只不過這樣一來,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生:明軍糧草供應吃緊。

五十萬大軍出塞,每人每日糧食消耗就得兩斤,遇到戰事還得另增。而塞外不是草原就是荒漠,根本無法就地取糧,只能從內地轉運,這其間艱辛危險且不說,光是耗費就不得了。據夏元吉估算,若要把糧食運到預定的最遠目的地臚朐河,即便拋開內地轉運的損耗,光從宣府出塞算起,每十石糧到達明軍營中時也只能剩下三石多一點!這還是在沿途未遇韃子襲擾的情況下!照此推算,明軍二月底出塞,六月底班師歸國,這四個月內明軍所有糧食耗費加在一起少說也得一百七八十多萬石!

自永樂五年恢複開中後,北京各倉存糧曾一度大幅下降,雖然後來又有所增加,可及至丘福出塞,又把行部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家底敗了不少。故直到出征前夕,行在朝廷能籌措到的糧食才剛剛過一百萬石,尚有七十多萬的缺口,需在大軍出征的同時,催太子朱高熾抓緊從江南調運。

糧草不足,無疑是明軍一個巨大隱患。不過永樂卻等不及了。如果為此延後出征日期,那班師就得拖到秋季。漠北的秋季可不比中原,八九月時那裡就有可能漫天飛雪,明軍不耐嚴寒,到時候必然損失慘重。經與臣僚多次商議,永樂認為四月底時平江伯陳瑄的海運船便會抵達天津,屆時會給明軍帶來五十萬石江南大米,至於剩下的二三十萬石,則可即命高熾徵發京師和南直隸民夫,從陸路加緊轉運。這樣計算的話,只要兩路糧食如期抵達,那明軍糧食還是勉強夠用的。當然,這其間多少存著些變數,但形勢如此,朝廷也不得不擔些風險。

大軍逶迤北行,儘管已盡量聚集,但仍一路綿延數十里,待行了五六日,到三月初六晚上,一群胡人在明軍游騎的護送下駛進了天子御營。

來者是瓦剌使臣完者不花與合花帖木兒。在決議討伐阿魯台後,為避免瓦剌與韃靼合流,永樂對瓦剌三王多有拉攏,並頒給諸多賞賜,此番兩名使臣是受瓦剌順寧王馬哈木所遣,前來貢馬謝恩。

永樂在中軍大帳召見二位使臣,其間對瓦剌之忠順大加褒揚,並照例賜下綵幣襲衣。召見結束,二位使臣被鴻臚寺丞劉帖木兒帶下歇息。永樂將眾臣屏退,唯留下隨駕的胡廣、楊榮、金幼孜等三位閣臣。

待外臣退盡,永樂揮手將帳中的內官也驅退了,方問道:「馬哈木此時遣人上貢,爾等以為是何用意?」

胡廣想了一想,猶豫地道:「難不成是他見陛下親征,心生畏懼,故以此舉自表忠心?」

永樂一聲不吭,只面無表情地把目光投向楊榮。

楊榮眼珠子轉了幾圈,心中頓有了答案,只不動聲色地道:「光大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但微臣以為還有一種可能,便是馬哈木派此二人前來,是為打探我軍虛實。若見我軍聲勢浩大,其就只是上貢;可若是王師軍勢不振,馬哈木就很有可能會與其餘二王一起勾結韃靼,共謀我大明!」

「不錯!」金幼孜也插口道,「夷狄皆見利忘義之輩,自古便對我中華財富垂涎三尺。去年丘福兵敗後,韃靼對瓦剌三王百般籠絡。瓦剌見我軍慘敗,心中亦難免蠢蠢欲動,雖不敢公然叛我大明,但覬覦之意卻與日俱增。這瓦剌使臣早不來晚不來,卻選在王師出塞後匆匆趕至,極有可能就是趁機窺探我軍實力,以決定下步行止。」

「恩!」永樂點了點頭道,「二位愛卿言之有理,瓦剌三王的確心意難測。若其果真為窺伺而來,那朝廷又當如何懾服其心?」

剛才胡廣被兩位同僚搶了風頭,此時趕緊搶過話頭道:「回陛下,自古撫夷之道,無非恩威並施而已。這施恩的事,朝廷已做了不少,下一步自然是要耀威了!」

「哦?」永樂溫言道,「胡愛卿有何見解?」

胡廣嘿嘿一笑,隨即將腹中想法說了,永樂聽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接見瓦剌使臣後又過二日,明軍抵達塞外小鎮鳴鑾戍。永樂下令全軍在此暫時休整。同時,御營中頒出一道旨意,明日,也就是三月初九,天子將在此大閱三軍。

永樂的三千營特意駐紮在鳴鑾戍北門之外,一出轅門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川。第二日寅時剛過,全體明軍將士便起床埋鍋造飯。待到卯時,各部按照事先部署,開始在御營外列隊集結。御營轅門外的空地上已早早地搭建了一個五丈見方的將台,台中央安放著皇帝的御座,御座後方,豎著皇帝的龍旗寶纛,猩紅纛旗中央用黑線綉著一個碩大的「明」字,在火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三十萬將士以將台為基準,沿其北側依次列隊。儘管天仍未亮,明軍人數又多,但訓練有素的將士們卻是有條不紊,隨著燈籠的指示和領軍將校的口令依次而行,終於在拂曉之前全部列陣完畢。

雖是春末出征,但漠北氣候苦寒,前幾日還下過微雪,黑夜時的大荒原上冷風肆虐,寒意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