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狼煙再起 第八節

在永樂決定親征韃靼後的兩個多月里,整個北中國都陷入空前的緊張和忙碌當中。因是御駕親征,加之丘福兵敗後韃靼氣焰大漲,故此次出征之規模將為大明開國以來所未有。在行在朝廷擬定的計畫中,將有超過三十萬將士在明年開春後出征韃靼,加上隨軍民夫,出塞的明軍總數將達五十萬之多!為確保必勝,朝廷這次不惜掏空家底,除了交趾平叛、修造天壽山陵寢和鄭和三下西洋三事照常進行外,其餘諸如營建北京、疏浚會通河等計畫被悉數擱置,所省下的錢糧統統被拿來供應軍需。隨著一道道聖旨和有司行文從北京發出,廣寧、山海關、保定、真定、開封、濟南、德州、徐州、淮安、鳳陽、太原、西安乃至蘭州、慶陽,河淮以北各軍事重鎮的駐軍有大半被徵調,開始陸續向北京和預定的出師地點宣府聚集。各地官府也開始徵發民夫,向北京轉運糧草。

行在朝廷忙翻了天,南京留守朝廷也沒閑著。在監國太子朱高熾的主持下,京衛精銳由都督譚青統領,浩浩蕩蕩發往北京,江南各地的存糧也都開始向北京調運。從十月開始,南京江面上的大小船隻都被朝廷徵用,每天都有無數的兵士和糧草被裝載上船,然後渡過長江,經運河向北京方向而去。

在滿朝大臣貴戚都為籌措北征事宜忙得人仰馬翻之際,漢王朱高煦卻顯得十分安靜。儘管每日朝會他都參加,每次軍議他均出席,但自始至終,他都顯得十分漠然,甚至有些失魂落魄,與往日遇事爭先的積極做派大相徑庭。永樂只道他是哀痛於丘福等人之死,遂也不多加過問,便由著他去了。於是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大戰籌備過程中,素以軍事見長的漢王,竟不經意間成為了一個看客!

這一日早朝結束,朱高煦如往常一般,渾渾噩噩地打道回府。進入大門後,他也不回房,而是直接踱到後院,尋著一張石凳便呆坐下去。此時已經入冬,北京的天氣已十分寒冷,後院雖有四面高牆圍繞,仍擋不住凜冽的朔風,不過高熾對這一切都猶若未絕,只愣愣地仰望天空,任憑寒風吹打著自己的身軀。

「王爺!」不知過了許久,一道清冷的聲音從身後傳來,高煦不用回頭也知道,說話的人是史復。自打請命領軍失敗後,史復也是一籌莫展,再無良策出手,高煦失望之餘,對這位謀主的情分也就淡了。此刻史復前來,高煦卻毫無反應。

史復並不介意高煦的冷漠,而只是默默在他身邊坐下,過了許久,方幽幽道:「難道王爺真以為已山窮水盡?」

「難道不是嗎?」高煦總算開口了,不過語氣中充滿了沮喪,「領兵不成,東山再起已成鏡花水月。你說說,事到如今,本王還有何希望可言?」

史復嘆了口氣。幾年相處下來,他已經把朱高煦看了個透。當初奪儲失敗,史復費盡口舌,才讓他重振精神。丘福兵敗後,又是他好一番勸說,才讓他重燃信心。從這兩件事上,史複發現了高煦的一個特點:平時執拗,遇大事則游移。這一點上,他和他那真正堅韌不可奪其志的父皇有著本質的不同。而在看清這一點後,史復甚至暗想:幸虧皇帝並不真正了解自己這個兒子。否則的話,他恐怕都不會動一下易儲的心思!

不過雖然對高煦的性子暗中鄙夷。但史復卻也從中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若高煦真像永樂那般心有主見,那他這個幕僚反而難以控制。而若平日處事上也是游移不定,這樣的主公也難成大器。反而是平時執拗,遇大事游移的主公,對他來說反倒頗為難得。只要他能取得高煦的信任,便就等同於控制了這隻猛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狠狠地攻擊每一個目標。而這,正是史復所想要的!

此時高煦又將一蹶不振,史復必須再次想方設法,讓他儘快恢複生氣。念及於此,史復沉著道:「御駕親征,的確是王爺的一大憾事!但如果由此認定奪儲無望,王爺就大錯特錯了!」

「此話怎講?」高煦冷冷道。

「敢問王爺,若由您領兵出征,那除了積攢功勛外,還可以得到什麼好處?」

「可在北軍中重建勢力,這一節你上次不是已經說過么?」

「那敢問王爺,這軍中勢力,對王爺奪儲又有何用處?」

高煦臉上露出一絲陰森之色,道:「本想著即便奪儲不成,只要有軍中支持,那待有朝一日父皇駕崩,本王便可仗其兵勢,將這靖難之役再演一回!」說到這裡,高煦痛苦地搖搖頭道:「可如今連這點念想也都成了泡影!現丘福他們已死。其餘將士我雖也可駕馭,但要想讓他們支持本王兵諫,這怕就難了!若這次能獲得兵權,還可以藉此機會立威樹信、培育勢力,不料又成鏡花水月!」高煦再次回憶起那日朝堂上關於北征主帥人選的爭奪。當時朝中無大將,正是自己趁勢出山的大好時機,可就在要水到渠成之際,愣是被朱瞻基一個「御駕親征」的建議給攪黃。念及於此,高煦怒意又起,當即恨恨罵道:「瞻基這個小兔崽子,竟敢給本王下絆子,總有一天本王要將他們父子一鍋燴了!」

史復淡淡一笑,搖搖頭道:「就算要殺長孫,那也是以後的事。眼下最要緊的就是要奪儲,否則縱有萬般念想也是枉然!」史復看了看高煦,道,「這段日子,在下私下裡將北巡以來的諸般事項又梳理了一遍,從中發現了一個破綻!」

「什麼破綻?」

「方才王爺言道手握兵權,是為奪儲不成再行兵諫,然此事自當是在陛下駕鶴西去後方能施行。故反而言之,若陛下健在,這兵權之有無,其實無關緊要。不知是也不是!」

「當然,難不成本王還敢對父皇逼宮?」高煦沒好氣地答道。

「那就是了!」史復一拍大腿道,「臣是這樣想的,就算王爺得以領兵,那除非能藉此機會一舉易儲,否則短期內兵權有與沒有都無甚差別!而就眼下形勢而言,由於丘福他們的戰歿,即便王爺北征告捷,也無法在朝堂上佔得優勢,加之皇長孫從中作梗,其實之前咱們借北巡行易儲之事的計畫已成泡影!」

「其次,即便王爺能借北征之機,將軍中將領收為腹心,但這些軍中新貴無論是在陛下心中、還是在朝中的地位,短期內仍不能和丘福他們相比,他們的用處,至多不過在於幫殿下把持住兵權罷了!」

「其三,當初咱們倡議北巡,不過是想借行在諸將之力。但若沒有丘福他們,王爺就不能成事了么?其實也不然。之前在南京時,王爺暗中謀奪儲位,又有幾次借著丘福他們的力了?」

「你的意思是……」高煦心中一動,似乎明白了什麼。

史複眼中射出一絲精光,沉聲道:「臣之意,是咱們起初本想走條捷徑,將奪儲大業畢其功於一役。今雖適得其反,但也不過是重新回到原點罷了。至於領軍不成,也不過是失了軍功這項大添頭而已,王爺較之與北巡之前,沒有半點損失!換句話說,只要皇上仍然在位,王爺的境遇就和來行在前一樣,仍有大把機會,只不過再無捷徑可走罷了!」說到這裡,史復有點不好意思地笑道:「連番重挫之下,臣也有些亂了心智,好一段日子都恍恍惚惚,直到這幾日才漸漸將此道理想清楚!」

高煦終於恍然大悟,黯淡的雙眼中也終於恢複了些神采:「本王明白了。其實本王奪儲之最大優勢就是聖眷!只要聖眷仍在,奪儲之望便就猶存!所以只要回到十年奪儲的老路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本王就仍有希望!」

「正是如此!」史復頗為讚許地點了點頭,但隨即又道,「不過眼下也有一個隱憂!王爺雖根基未損,但東宮卻頗有振興之勢。若不能加以遏制,一旦其羽翼豐滿,王爺仍前景堪憂!」只有在用好話讓高煦振作後,史復才敢將困難道出。

高煦心中一沉。他明白史復話中所指。蓋因高熾雖多有不合永樂心意,卻偏偏生了個乖巧伶俐的朱瞻基,大討他爺爺歡喜。隨著年齡的增長,瞻基愈發顯出過人之處,尤其是這次建言御駕親征,直接導致高煦領兵夢碎!這種勢頭髮展下去,終有一日將對高煦構成致命威脅。尤其是前幾日的一件事,更讓高煦感到嚴重不安。

就在三日前,交趾送來露布,張輔再次取得大捷,一舉擒獲賊酋簡定。此戰過後,叛軍主力盡沒,偽帝陳季擴雖仍在逃,但也是冢中枯骨,被擒是早晚間事。

朝廷為應付交趾平叛和即將到來的北征戰事,已經把家底掏得乾乾淨淨。得知交趾大局已定,行在上下都大大鬆了口氣。永樂趕緊下旨,在褒獎張、沐二人的同時,將平叛明軍一分為二,一半留交征繳餘孽,其餘則即刻班師,以節省開支。而就在商議張、沐二帥的安排時,楊榮突然上奏,建議拜張輔為鎮朔將軍,充宣府鎮總兵官,負責北征大軍的糧餉督運。楊榮的理由很充分:北虜向來為中國第一大患,且無法根絕。這次雖然要御駕親征,但即便獲勝,也難以斬草除根。為長遠計,朝廷必須開始培養可御北虜的良帥。而張輔武功赫赫、且年紀尚輕,正是其中不二人選,故當趁此機會,將其調來北疆歷練。

最初永樂沒有打算抽調張輔,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