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狼煙再起 第七節

永樂懷著萬般沉重的心思召集了丘福兵敗後的首次廷議。明軍這次慘敗,使大明與韃靼之間的戰略態勢發生了巨大的逆轉。此戰過後,韃靼氣勢大振,極有可能在來年南侵中原;而各其餘胡部聞得此戰結果,其心態和戰略亦會發生改變:本就心猿意馬的朵顏三衛會愈發與韃靼暗通款曲;受大明鼓動,一直積極牽制韃靼的瓦剌三王也有可能因畏懼阿魯台之勢而就此收斂,乃至向韃靼屈服;甚至在更遠些的黑龍江,那些新近歸附的女直得知明軍漠北大敗,也有可能重新叛離而去,轉而臣服於韃靼。總而言之,大明北疆的整個戰略態勢,都會因這場慘敗而發生根本性的動搖!一旦韃靼一統大漠,並成功懾服東北女直,那阿魯台就將成為新的成吉思汗!中興後的韃靼,會對大明產生嚴重的威脅,整個北中國又將回到無窮無盡的戰火當中!想到這裡,永樂憂心如焚!

「方卿家!」強捺心中憂慮,永樂沉聲問方賓道,「值此危難之際,爾身為本兵,可有應對之法?」

方賓渾身一哆嗦。方賓本是兵部左侍郎,原尚書劉俊在交趾殉國後接任其職進位本兵。雖然以前已在兵部摸爬滾打多年,但甫為主官,方賓知自己資望不足,故在任上也是小心謹慎,絕不多言。這次北巡,本輪不到他扈駕,但另一位老資格的兵部尚書金忠突然告病,他這才被永樂帶來了北京。丘福北征,方賓作為本兵,負責調度運籌,本還想著趁此機會撈上一功,為自己攢些資歷,誰知竟撞上永樂登基以來的第一大敗仗!本來,前方慘敗至此,他這個兵部尚書多少也得擔個「運籌不力」之責,故方賓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永樂一發問,更讓他膽戰心驚。

「回陛下!」方賓盡全力按捺住心中慌亂,拱手道,「事已至此,朝廷已無退路。唯今之計,只有發舉國之兵,再伐韃靼,以雪前番奇恥!」方賓已算計好了,若朝廷就此罷手,那秋後算賬,必然得有人來承擔十萬大軍覆沒的罪責。雖說這事主要得怨丘福這幫武將,可他們都已成了韃子的刀下鬼,朝廷再尋替罪羊,多半就只能找自己這個兵部尚書了,到時候自己縱不至於罷官下獄,但這苦熬多年得來的兵部尚書職位則肯定被奪。要想自保,唯有興師再戰,如此一來,自己多半可以「戴罪立功」,只要下一次打敗韃靼,自己也就算是將功補過了!

方賓的建議,雖有為自己前途考慮的成分,但也的確是大明眼下唯一的出路。若此仇果真不報,那不僅阿魯台,大漠的其他部族也會從此輕視大明。到時候阿魯台登高一呼,必然會有無數胡虜應聲雲集。既然大伙兒有能力到中原這個花花世界燒殺搶掠,那誰還會在荒無人煙的大漠為幾個牛羊奴隸拼個你死我活?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局勢將崩壞得不可收拾!故,就算明軍實力大損,就算朝廷眼下用度緊張,可只要中國沒有分崩離析,就得拼出吃奶的勁兒,找韃子興師問罪!唯有如此,才能打消漠北胡人覬覦中國之心,才能確保中原得以安寧!這一點,方賓明白,滿朝文武也明白,永樂本人心中更是一清二楚!

「以何人為帥,以何人為將?」永樂緊逼著又是一句。

「這……」方賓一時犯了難。明軍這一敗,不僅丘福被殺,連帶著火真等四人也身首異處,換句話說,朝廷在北京的大將已全部陣亡!將軍還好說,五府中還有一些可以獨當一面的靖難名將,可這統領三軍的主帥就真不好選了!此次興師,必然聲勢浩大,而朝中公認有能力統馭數十萬之眾的,就只剩下英國公張輔一人。可張輔眼下正在交趾平叛,且已到關鍵時刻,此時將他召回,萬一交趾局勢因此變得不可收拾,這責任誰又負擔得起?左思右想,也沒個合適人選,方賓頭上頓時冒出一層細汗。

「方卿家?」永樂又開始催問,且語氣較方才已略有些嚴厲。方賓急得相熱鍋上的螞蟻,無計可施之下,他只得把心一橫,沉聲道:「回陛下,微臣以為,放眼天下,可以統馭數十萬大軍者,唯英國公一人耳!」

「張輔?」永樂尚未及說話,序班中一直未吭聲的趙王朱高燧忽然眨眨眼睛笑道,「方本兵糊塗了吧?張輔現正在交趾剿賊,這時讓他回來,交趾那頭可怎麼辦?這不是顧此失彼么?」

「並非如此!」方賓話既出口,思緒也隨之活絡起來,當即擠出一絲笑容跟高燧解釋道,「眼下已過中秋,馬上便要入冬。即便朝廷定議北征,真要出塞也得等到明年開春了!如今交趾局勢已經改觀,賊寇主力覆沒不過旦夕間事,縱然拖得久些,到年底應也就差不多了。到時候英國公先班師回朝,再北上履新,時間上也是來得及的!」

「話說得好聽!可縱然皆是賊寇主力盡沒,但簡定、陳季擴二酋能否擒獲卻是難說!退一步說,即便張輔抓住此二賊,可要剷除亂軍頑部卻絕非數月便可做到!除惡未盡,便撒手北歸,必將遺患無窮!」

方賓本不善言辭,但此刻已被架到刀刃上,也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道:「其實張輔回朝,實乃勢所必然。此番王師戰敗,接下來若要再征,則必舉傾國之兵。以朝廷財力,實無餘力同時應付南北兩地開戰,故無論北征主帥為誰,交趾戰事都必須儘快結束。交趾既已休戰,朝廷置張輔不用而另選他人,似也無此道理,何況朝中眼下也無其他合適人選。退一步說,交趾於我大明不過癬疥之疾,韃靼則是心腹大患,張輔既為眼下朝中無二之良將,則當以其才用於漠北,如此方符正理!」

「那也未必!」高燧一哂道,「天南與漠北風土迥異。張輔雖為良將,但在交趾日久,討蠻自輕車熟路,然要突然出塞擊胡,恐非旦夕間可以勝任。且北征大軍自以北軍將士為主。張輔往日所馭,皆南方士卒,對北軍多不熟悉。《尉繚子》云:信在期前,事在未兆。今突命其接任北軍主帥,恐有將不識兵,兵不認將之慮!此正為兵家之大忌!故即便僅就北征一事而言,張輔亦不當為帥!」說到這裡,高燧忽然話鋒一轉,冷笑著對方賓道:「而且照方本兵剛才的意思,那便是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難不成方本兵是要藉此機會,勸朝廷就此放棄交趾么?」

方賓嚇了一跳。其實自交趾復叛以來,朝野間的確有認為交趾得不償失,不如放棄的呼聲,而且聲勢還頗不小。但方賓對永樂的心志還是很了解的。交趾光復,是朝廷厲行開拓以來所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就。若就此放棄,那不僅意味著朝廷之前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更意味著開拓振興這一重大國策的破產!就連永樂本人的威信,也會因此大受損傷,將來再難有所作為。有這麼些計較,別說永樂本就心志甚堅,就算他是個優柔寡斷的性子,被逼到這一步,也得硬著頭皮堅持下去。故此等情事,若是士子們清談倒也罷了,方賓身為兵部主官,名列九卿的朝廷重臣,若也被永樂認定持此論調,那他的仕途就算走到頭了!想到這裡,方賓又驚又懼,情急之下,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只得眼巴巴地望著永樂。

「爾既言張輔不宜為帥,那何人可以勝任?」永樂沒有理會方賓焦急的目光,只冷冷地繼續問道。

「兒臣舉薦二哥!」經過長篇幅的鋪墊,高燧終於道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二哥靖難時便多次為父皇之副,武功天下皆知。今丘福慘敗,國難將至,二哥身為我大明親王,正當效父皇當年故事,慷慨出塞,為國分憂!兒臣敢以王爵作保,但有二哥出馬,必能大破北虜,封狼居胥,彰我皇明無上之威!」

「漢王領兵!」高燧話音一落,殿上眾人紛紛露出驚異之色。在場文武大都經歷過靖難之役,無論他們當年歸屬於燕藩還是建文,都對藩王領軍之弊深有體會。今讓漢王領軍,一旦其趁機坐大,將來太子登基,又如何控制得了?一時間,除了鐵心擁護高煦的燕藩舊將外,幾乎所有文臣、乃至那些不偏不倚的武官都面露憂色。

永樂面沉如水。當年他通過長期領兵,在北軍中建立了無與倫比的威望和廣闊的人脈,並依靠著這份家底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皇位。可是斗轉星移,如今自己身份已經發生了巨變。作為大明的皇帝,他當然不希望別人依葫蘆畫瓢,把自己當年所做的事再做一遍,即便是深受寵愛的高煦也不行。這幾年來,雖然他出於對高熾的極不滿意,故有意無意地縱容高煦,甚至允許他滯留京中、干預朝政,但只要涉及到軍權,卻絕不許他插手。至少在自己下定決心廢儲另立之前不行,這是永樂心中的底線。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應該毫不猶豫地駁回高燧之議。

但如果撇開高煦,現在朝中的確無人可當此任。有了丘福這次慘敗,下次出征,明軍兵力最少也需二十餘萬、甚至有可能達到三十萬乃至四十萬之巨!將這樣一支大軍貿然交給一個等閑將軍,永樂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

在統兵方面,能讓永樂放心的只有張輔和高煦。可張輔短期內的確難以脫身,而且正如高燧所言,即便不顧交趾戰局調他來燕,也未必就適合統兵。北軍將領大都出自燕藩,當年也都參加過靖難之役,張輔當年不過是燕軍中一普通裨將,資歷深淺,後雖在天南大放異彩,但征討南蠻遠不能與抗擊北虜相比,故北軍將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