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狼煙再起 第四節

轉眼便到冬至,朝廷照例舉行大朝儀。嘉禮結束後,瞻基來到乾清宮,滿臉莊重地向永樂提出願扈駕北上,藉此機會到塞上歷練,以增見聞。

瞻基此話一出,永樂先是有些意外,繼而龍顏大悅。他一向十分看重這個皇長孫,也一直有心將他培養成一個文武兼備的帝王之才。此次北巡,永樂起初也想過帶瞻基北上,只是因為高熾在京監國,故才決定將他也留在京中。此時瞻基自請扈從,且又打著培養武略的幌子,他當然沒有理由拒絕,當即一口答應。

瞻基自請北上時,高煦和楊士奇他們幾個也都在現場。高煦驚詫之餘,立刻琢磨出了此舉背後的深意。高煦知道瞻基在父皇心中的地位,讓這個皇長孫天天跟在御前,無疑會大大阻礙自己的奪儲計畫。情急之下,他立刻出言反對。只是高煦雖有意阻攔,卻沒有能拿上桌面的理由,而楊士奇他們幾個閣臣也竭力說瞻基的好處,永樂又已先點頭應允,此事遂就定下。從乾清宮出來,高煦望著這個人小鬼大的大侄兒,眼中幾乎都冒出火來,可也最終只能一甩衣袖,悻悻然打道回府。

冬至過後沒幾日便是新年。經過大半年的籌備,北巡的各項準備已全部就緒。正月一過,永樂下詔,以皇太子朱高熾為監國,留守京師。二月初九,聖駕發京師,北巡正式開始。戶部尚書夏元吉、禮部尚書趙羾、工部尚書吳中以及新任兵部尚書方賓等朝廷大員扈駕;五位內閣閣臣中,除右春坊大學士黃淮、左春坊左諭德楊士奇留京輔佐太子監國外,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右春坊左諭德金幼孜亦隨駕出巡。右春坊左庶子楊榮本已丁憂,但此時也被奪情起複,跟隨永樂北上。

儘管對重回北京期盼已久,但真當車駕開出南京城時,永樂的心中並不暢快。就在出宮前,他剛剛下了北巡前夕的最後一道敕旨,命英國公張輔佩征虜副將軍印,充總兵官,清遠侯王友為副,二人率兵趕赴交趾,會同在當地作戰的黔國公沐晟,討伐新近反叛的交趾亂賊。

交趾局勢是在最近一年逐步失控的。本來,去年六月,張輔、沐晟率軍還朝,永樂當時大行封賞,張輔進封英國公、沐晟進封黔國公,其餘南征官吏亦升賞不等。不過,就在張輔、沐晟回京之際,部分對大明心懷不滿的安南舊官趁機生亂,並擁立原陳朝舊官簡定為帝,改元興慶,定國號為大越。消息傳到南京,朝廷立命沐晟佩征虜大將軍印,率軍再赴交趾平叛。起初,永樂以為黎氏已滅,這股子亂賊雖僭越稱帝,但也不過是小打小鬧,王師一到自會作鳥獸散。孰料交趾畢竟脫離中國日久,當地土民與漢人之間隔閡不淺,朝廷收復交趾這兩年來,多派漢官赴當地治民,漢官不通當地習俗,處事間與土民多有衝突,已暗中埋下了諸多隱患,及至簡定一反,竟是應者雲集;待沐晟趕到時,交趾已是亂象四起。沐晟東征西討、疲於奔命,但叛軍卻越剿越多,到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明軍與叛軍決戰於生厥江畔,最後堂堂王師竟然大敗虧輸,兵部尚書劉俊、都督呂毅殉國,沐晟率殘軍倉皇逃回交州。

敗報傳回,朝廷立時大震。尤其是兵部尚書竟戰歿軍中,這更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至此,朝廷再也不敢對交趾叛亂以等閑視之。張輔本已受命扈駕北上,但既然沐晟平不了交趾之亂,那也只有重新啟用這位當初光復安南的王師主帥了。

就這樣,懷揣著對交趾局勢的隱隱擔憂,永樂在高煦、瞻基以及一眾文武百官和親軍侍衛的簇擁下,乘船渡過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北京進發。沿途,永樂接見地方官吏,探訪民情,但見市井興旺,百姓安居樂業,大明境內一片欣欣向榮之氣象。由此,大明天子的心情才逐漸好轉。就這樣走了一個多月,到三月十九日,御駕終於抵達北京。北京一眾大員早已得到了消息。當日一大早,留守行在的趙王朱高燧便領著駙馬袁容以及行在後府左都督、淇國公丘福、右都督安平侯李遠、都督同知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隆平侯張信、行部尚書郭資、北京布政使墨麟等一干行在要員並眾官吏士紳趕到麗正門外迎駕。待皇帝儀仗至,眾士紳官吏皆跪伏道旁,山呼萬歲。高燧等幾個打頭的要員於道中跪候,直至皇帝車駕停下,永樂下車喚句平身,他們方行禮起身,隨即一臉激動地向永樂跟前走來。

朱高燧今年二十四歲。自永樂二年高熾入主東宮來,他一直奉皇命在北京留守,其間雖也有幾次回京師,但都是沒待幾日便又北返,與父皇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多年鎮守行在,這位年輕皇子已明顯成熟許多,雖然身子仍然精瘦,但看上去精神抖索,一雙眸子炯炯有神,裡間透射出一股精明強幹之氣。永樂下車,仔細打量了打量自己的愛子,微微笑道:「丘老將軍屢次在奏疏中誇爾精明能幹,少年老成。看來留守行在數年,爾之長進也不少啊!」

「這都是淇國公謬讚,其實兒臣在北京談不上建樹,唯小心恭謹,絕不敢辜負父皇重託便是!」

這時高煦和瞻基也一起走了上來,聽得高燧之言,遂笑道:「三弟莫要太謙虛,父皇這麼說,自是你差事辦得好!父皇的性子你還不知道?他老人家豈會無緣無故夸人?」

高燧也笑著回道:「二哥這麼說,弟弟就更惶恐了。小弟雖在北京,但也知這幾年二哥在朝中屢進良策,為父皇解了諸多憂難。要說處事,小弟不如二哥多了!」

高煦、高燧兩兄弟素來一個鼻孔出氣,此番二人當著永樂面前互相吹捧,一旁的小瞻基聽著,心中說不出的膩味,只是面兒上卻猶如平靜的池水,看不出一絲波瀾。

永樂微笑著聽兩個皇子說完,方又側身走到淇國公丘福面前,親切地握住他的手,不無感慨地道:「一別數年,丘老將軍依舊康健,只是發須卻都白了!」

丘福今年已經六十七歲了。高熾立儲後,他被任命為行在後軍都督府左都督。行在後府是朝廷設在北京的最高軍事衙門,丘福到任後,便擔負起總領塞防軍事的重任,其後五年內再也未回過南京。今天再見到永樂,丘福萬分激動。聽得永樂這麼說,丘福趕緊將胸膛挺得筆直,慷慨言道:「臣雖年老,但精神一如當初,騎馬射箭的本事更是一日也沒廢過。只要皇上一聲令下,老臣立可率十萬兒郎北出邊塞,殺得他韃子片甲不留!」

「好!」丘福的氣概讓永樂大為激賞,當即大笑道,「不愧為靖難第一名將!老將軍就是大明的廉頗,朕的中山武寧王!」

聽得永樂將自己與廉頗、徐達相比,丘福心中更加激動,趕緊一骨碌跪倒在地,大聲喊道:「老臣願追隨陛下,赴湯蹈火、誓死不渝!」

永樂趕緊將丘福扶起,再勉勵一陣,隨即又對張信、郭資等人一陣撫慰,末了方大手一揮道:「自打洪武三十五年率軍南下,朕已有近八年未回北京。今日重回故地,朕感念萬千。閑話容後再敘,爾等隨朕一起進城,一起看看這座故城新貌!」

「是!」眾人趕緊答應,隨即高燧側身一讓,恭聲道,「兒臣給父皇領路!」說著便上前半步,走到了永樂前頭。永樂一笑,隨即命內官將御馬牽到跟前,飛身上馬,氣宇軒昂地向城內走去。

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當進入北京城內後,永樂仍忍不住吃了一驚。與他當年就藩的北平相比,眼前的北京城簡直是煥然一新!僅腳下這條麗正門內大街,便拓寬了一倍不止,原先坑窪泥濘的黃土路面也都被夯得平平整整。道路兩旁,當年比比皆是的矮土屋早已不復存在,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大都是二三層的磚木樓閣,上頭彩漆鮮亮、雕飾精美,看上去賞心悅目。向前走了沒多久,一塊巨大的工地出現在面前,永樂記得這裡應該是前元的舊宮,而現在,舊日宮室早已被徹底拆除,朝廷即將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嶄新的大明皇宮。待走到大街盡頭,永樂停下馬來,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大塊空地,這裡即將修建一座巨大的門樓,待修成已後,它將成為行在皇城的外門!雖然眼下這座外門還未正式開建,但僅從為其騰出的空地規模上看,便遠遠超過了與之對應的南京皇城外門——洪武門。結合一路所見,聯想到即將出現在面前這塊空地上的的宏偉門樓,永樂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有一種無法言語的自豪——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是自己,讓這座三朝古都得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隨行的官員也看見了眼前的場景,在從迎駕的皇城監造官吏口中知曉了未來皇城主門的規模後,大家愈發印證了之前的猜測——這座北京,才是皇帝心目中真正的大明京城!

北京宮室尚未正式開建,故永樂仍在原燕王府內駐蹕。不過燕王府之名本是藩邸所用,現永樂已為天子,再稱之為王府顯然不合適,遂通稱其為舊宮。舊宮中,王府正殿承運殿也改名為奉天殿,承運門稱奉天門,以對應其主人的現今身份,其餘各處名稱亦有相應更改,永樂北巡期間,便在這座昔日府邸里視朝理政。

既是理政,那除太子不能決的軍國大事外,也就是撫慰北京舊部,接見行在士紳,獎勵當年支持自己奉天靖難的老北平有功軍民等等。但這並不是御駕北巡的主要目的。待休整幾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