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狼煙再起 第二節

登基以後的第六個元旦,永樂是懷著非常愉快的心情度過的。在過去的一年中,安南黎氏被徹底擊敗,鄭和出使西洋亦凱旋而歸,堪稱古今第一巨著的《永樂大典》也終告完成,這接踵而來的三件大事,不僅昭示著開拓振興的國策初見成效,也象徵著永樂的文治武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上午的大朝儀上,當各番邦賀使與文武百官一起山呼拜舞,口誦恭賀讚詞時,永樂的內心萌發出一股強烈的驕傲和自豪。而這種感覺,讓永樂深深地陶醉和沉迷。

元旦過後沒幾日,高煦便進了乾清宮的御書房。見永樂心情不錯,高煦趁機拋出了御駕北巡的建議。高煦的建言是史復精心準備的。巡視行在、檢閱軍衛、勘定陵寢,隨便哪一條都是正正噹噹的理由,其中隱約透出的推動遷都之意,更是讓永樂心有所動。而且此時提出北巡,時機選擇的也相當不錯。大明王朝如初升的朝陽,正蒸蒸日上,作為天子的永樂,也受連番捷報激勵,正滿腔熱情,欲建更大功業。有這麼幾層因素,高煦御駕北巡的建議一經提出,永樂立刻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北巡行在,動靜會不會大了些?真要成行,少說也得花上百萬貫!朝廷眼下用錢的地方甚多,似無必要行此鋪張之舉吧?」此時楊榮正在永樂身邊隨侍。這位剛剛晉陞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的天子近臣對高煦抱有極大的戒心,此刻見他突然提出這麼一項重大建議,楊榮本能地懷疑其中是否暗含對東宮不利的陰謀,隨即出言質疑。

「這哪是鋪張?」對楊榮的質疑,高煦早有準備,當即一哂道,「道理剛才都講了。而且眼下國庫雖不富裕,但較去年時已好轉許多,交趾平定後,朝廷在南邊的糧餉開支也省下不少。待到北巡成行時,戶部怎麼著也有七八百萬貫的盈餘了吧?拿百十萬貫用於北巡,實在是綽綽有餘!」

見高煦如此積極,楊榮更加疑惑。他在御前隨侍數年,經常碰見高煦向永樂建言國事。但高煦論政,大都只是迎合上意,對永樂的既定決策予以完善和支持,像今日這般自作主張提出一件大事,楊榮還是頭一回見。想到這裡,楊榮愈發覺得此事不簡單,雖不能斷定高煦一定別有用心,但仍出言駁道:「北京有趙王留守,從未生出什麼大亂子,陛下去或不去都差不多。至於檢閱軍衛、勘定陵寢,遣一二大臣去做便可,何勞陛下躬親?朝廷用錢的地方不少,就算有所盈餘,也當用在有益之處!」

「這怎麼會是無益?」高煦哼的一聲道,「御駕北巡,就算花了些錢,也是用在經營行在上頭。如今韃靼威脅與日俱增,塞上已是風聲鶴唳,父皇親臨北京,對遏制韃靼,鞏固塞防大有裨益!這其間用處,豈是區區百萬貫錢換得來的?」

剛才高煦和楊榮爭論,永樂聽在耳里,覺得他二人說的都有道理,故一時不能決。但當高煦把韃靼抬出來後,永樂頓時心念一動。

自永樂元年以來,塞外的韃靼在知院阿魯台統領下迅速崛起,漸有南侵之勢,這已經成為朝廷的一塊心病。

永樂絕不能容忍韃靼坐大。但朝廷剛剛收復交趾,又要支持鄭和下西洋,一時沒有餘力派兵出塞,故只能採取懷柔之策,希望暫時安撫住阿魯台這頭桀驁不馴的草原蒼狼。

可是形勢的發展卻遠超永樂所料。近兩年,韃靼幾次擊敗草原上的另一個強大部落瓦剌,連作為明朝屏藩的朵顏三衛也受其脅迫,漸漸首鼠兩端,如此一來,韃靼對大明的威脅就愈發明顯。據漠北傳來的消息說,阿魯台正厲兵秣馬,野心勃勃地準備南侵中國。

朝廷當然不怕韃靼,但也不想這麼早就和阿魯台開戰。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拖延時間,就成了擺在永樂面前的一個難題。對此,永樂思謀許久,可除了遣使安撫以外,他一直沒想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可高煦的這一番話,卻給了他一個啟發——北京乃邊塞重鎮,自己以天子之尊御駕親臨,那阿魯台縱然再狂,也得忌憚三分。若他果因此而心生猶豫,放緩南侵步伐,對大明倒真是一件天大好事!想到這一節,永樂內心頓時偏向了高煦。

不過北巡牽涉太廣,永樂再強勢,也不能在這件事上乾綱獨斷。想了一想,他微咳一聲,打斷了楊榮和高煦的爭論,繼而威嚴地道:「茲事體大,非一時可決,待來日上朝再議!」

高煦也沒打算一次提議便讓永樂答應。方才他在爭論時,也一直暗中窺伺父皇神色。從永樂微微頷首的舉動中,高煦斷定父皇已對北巡起意,心中便有了數,遂不再多說,只閑敘一陣,便告退出宮。

高煦走後,永樂與楊榮議了幾件無關緊要朝政,便也讓他道乏。楊榮走出乾清宮,回想剛才一幕,越想越覺得古怪,於是也不迴文淵閣,而是直接往春和殿而去。

楊榮到春和殿書房時,高熾正和黃淮、楊士奇、蹇義幾個圍著火爐敘話。見楊榮進來,高熾遂叫一旁侍候的內官搬了張檀木凳子到火爐前,隨即笑著道:「勉仁快過來坐,元旦過後就沒見你影子,還以為你把吾這春和殿忘了呢!」

儘管高熾明顯是在挪揄,但楊榮還是嚇了一跳,趕緊解釋道:「臣豈敢!只是這幾日陛下使喚得緊,臣每日都是宮門下匙前方從乾清宮出來,故一直未尋得機會拜謁太子!失禮之處,還請太子恕罪!」說完又深深一揖。

高熾與楊榮一直很親密。他也知道楊榮在父皇跟前極忙,方才這麼說也不過是開個玩笑。見楊榮如此鄭重,他倒有些過意不去。但心中又頗為欣慰。從楊榮的反應可知,他對自己是忠心耿耿的。在如今這形勢下,這份忠心可以說是極其可貴。想到這裡,高熾招呼貼身內官王三兒道:「還愣在旁邊做什麼?趕緊把新貢的朱橘拿來,還有如意糕和八寶茶也都一併端來!」朱橘是明時對福橘的別稱。福橘產於福建,色澤鮮紅、甘美爽口,而且又以福字命名,橘字也與吉字同音,故很受歡迎,是春節時招待來客的必備之品,宮中也不例外。如意糕和元寶茶亦如此,都是為了在新年時博個好兆頭。

楊榮在乾清宮一直未有進食,此時也覺得有些餓了,遂也不推辭,便接過托盤拿了幾塊糕和著茶吃了,又剝開一個福橘,拿出幾瓣嚼了,方抹抹嘴道:「其實臣此番來,是有事要稟知殿下!」遂把方才乾清宮裡的事說了,末了又道,「漢王一向少有倡議,此番突然提出北巡,臣覺得有些突然,便來跟殿下通個氣!」

楊榮話一說完,書房內立時安靜下來。這兩年高煦氣勢咄咄逼人,東宮這邊的壓力已越來越大。在座的大臣都屬太子系,他們聽得此言,立刻都開始緊張思考!

「其實這是好事啊!」半晌,蹇義首先開口道,「咱們正可趁此機會,請太子主持國政,陛下不可能不答應。只要殿下開始監國理政,就可以在朝中站穩腳跟。」高熾已年過而立。身為國儲,他完全應該走到前台,開始學習處理朝政。可一直以來,高熾都只能和高煦一樣從旁建言,而從未有機會直接理政,這一點一直讓太子系大臣憂心不已。如果能趁永樂北巡之機將高熾推上監國的位置,那無疑對鞏固高熾的太子地位十分有利。

「蹇大人所言不差!」楊榮皺著眉頭解釋道,「且不論北巡於朝廷究竟是利是弊,僅就由漢王首倡來看,這裡頭就顯得詭異離奇。天子出巡、太子監國,這是沿襲千年之制,難道漢王會瞧不明白?他既知曉,又豈會給太子留下這麼一個天大的良機?」

楊榮這麼一說,房內眾人便又陷入沉默。的確,任何一個人倡議北巡都很平常,可惟獨由這個漢王提出,就很不合情理。沉思半晌,高煦抬頭望向黃淮:「宗豫,你怎麼看?」

黃淮心中一緊。這一年來,這位內閣學士已憔悴許多。當初黃淮協助紀綱鬥倒解縉,本是想趁機取而代之。孰料解縉出京後,永樂卻將翰林學士之職給了胡廣,使胡廣躍居內閣之首。而這之後不久,關於紀綱曾造訪黃府的消息在坊間不脛而走,各種流言蜚語皆直指黃淮,認為解縉倒台一事他也有參預。儘管傳言並無證據,永樂、高熾以及眾內閣同僚也覺得純屬捕風捉影,但士林間的非議卻並未因此而銷聲匿跡,反倒傳出好幾個版本,且都活靈活現,對黃淮的清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黃淮猜到這股妖風是紀綱故意放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抹黑自己,可他做賊心虛,也不敢奮起還擊,唯有咬牙忍了。只是黃淮本就不是度量恢宏之人,如今偷雞不成蝕把米,他又氣又悔又恨之下,生生被憋出了一場大病。病癒後,黃淮的精神大不如前,此刻聽得太子發問,黃淮怔了好一會,方有些不自信道:「臣也想不明白,要不……索性走一步看一步?待形勢明朗再說?」

黃淮的答案顯然不能讓人滿意,高熾遂又將目光投向楊士奇。這幾個臣子中,楊士奇最得高熾信賴,且他又一向穩重,高熾希望他能從中瞧出幾分端倪。

楊士奇低著腦袋,右手不停地捋著顎下鬍鬚,過了許久,方抬頭淡淡道:「臣亦參不透其中玄機!」

高煦眼中閃過一絲失望,正欲再言,楊士奇又道:「不過臣倒覺得,宗豫兄所言,也不失為應對之法!」

「哦?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