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狼煙再起 第一節

經過三年的編纂,《文獻大成》的重修終於大功告成。修成後的《文獻大成》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制、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一律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八千餘種,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其之詳備前所未有,乃華夏古今第一巨作!

類書輯成,永樂覽之大悅,並親自作序。永樂五年十一月十五,永樂皇帝率百官勛戚駕臨奉天殿,總裁姚廣孝、劉季篪率一眾修纂官員正式進書,永樂鄭重受之,命藏於文淵閣,並詔告天下曰:「朕嗣承洪基,緬想纘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乃命文學之臣,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訖於當世,旁搜博採,匯聚群分,著為奧典……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粲然明備,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見。蓋網羅無遺……名之曰:《永樂大典》。」從此,《文獻大成》便更名為《永樂大典》。

在進呈《永樂大典》的大禮上,太子朱高熾與漢王朱高煦均一身吉服序班觀禮。與朱高熾發自內心的喜悅不同,高煦對這部皇皇巨著卻絲毫提不起興趣,但因礙著永樂,故也只能強作笑臉,跟著一眾臣僚一起山呼拜賀。大禮結束,永樂於華蓋殿設宴獎掖一眾修纂官員,高熾欣然出席作陪,高煦卻借口身子不爽,推辭後徑直打道回府。

回到王府,高煦便直接走入煦園。一進園子,便見史復正在幾個下人侍候下,悠哉悠哉地坐在池塘邊的石桌旁溫酒賞梅。

「史先生好興緻!」高煦走到近前,揮手讓下人散了,自己在史復身旁的石凳上坐下,拿過一個酒杯斟滿酒,隨即一飲而盡。

史復看著高煦把酒喝完,方微微一笑道:「臣本想著王爺最快也得午後才會出宮,便生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念頭。卻不料方到此坐下,您就回來了!」

「看來本王擾了你的興緻!」高煦也是一笑。因本打算獨自喝酒,史復此刻未蒙面紗,高煦看著他布滿傷疤的臉,頓時一陣反胃,忙扭頭裝做觀景賞梅,再道:「都是些酸儒,本王和他們聚在一起有什麼勁?早早回來,也落得清凈!」

史復嘿嘿一笑。這幾年在他的參謀下,高煦在朝政方面頗有長進,但史復卻清楚,這些其實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並無太多真才實學以為基礎。一旦沒自己這個謀主事先謀劃妥當,這位親王朝堂論政的本事絕不比十年前高明多少。故而,史復建議高煦盡量少與那些博學鴻儒們聚在一起,理由是一旦談經論道,高煦要麼不能開口,要開口則極有可能露餡,徒遭人恥笑。高煦也知道自己的斤兩,對史復之言遵行不二。幾年下來,雖說大家並不認為這位漢王已有滿腹學問,但至少也贊同他在明析事理方面還是很有長進的,永樂亦持此觀點。這對這位曾經以「粗鄙無文」而聞名的高煦來說,已是十分難得。此次永樂設宴,參加者皆是編纂《永樂大典》的飽學之士,席間免不了對此類書大加議論。到時候大家引經據典、縱論古今,高煦卻插不上嘴,那未免就太尷尬了。更重要的是,高熾這位學富五車的太子爺也出席宴會,高煦就更不希望以自己的寡聞來襯托東宮的「博學多識」了。念及於此,史復笑笑道:「善藏拙、知進退,王爺能做到這點,已較往日練達許多!」

「如此便是練達?」高煦有點哭笑不得。半晌,他又搖搖頭道:「又不當吃又不當喝的,也不知父皇花這多功夫修這書有什麼用?」

「藻飾太平!皇上志存高遠,欲比三代賢王,有此等舉措亦不足為奇!」兩人正敘話間,一陣洪亮的聲音從背後響起,高煦與史復回頭一看,紀綱已笑著走了進來。

「也不僅僅是藻飾太平這麼簡單!」史復興緻不錯,笑著接過口道:「一開始時還不覺得,如今再回過頭看,其實一部《永樂大典》,除向世人彰顯煌煌文治外,也多少有著藉此體現華夏文明之盛,誘使番人對中華心生嚮往的意思。內聖然後外王,故修纂大典,其實也是文以教化之一種,對化夷入夏,拓土開疆亦有裨益!」

紀綱以前對史復頗有點不服氣,好幾次在高煦面前給他下絆子。但這幾年相處下來,史復卻從未有過排擠紀綱的意思,對紀綱的譏諷乃至挑釁,他也都一笑置之。有這麼些因素,紀綱雖仍對史復戒心不減,但也不至於像以前那般,處處都要和他一較短長。兩人的關係至少在明面上已親近許多。此刻聽了他的分析,紀綱也笑著點點頭道:「恩,先生言之有理!不過照此說來,太子熱衷修典,倒是難得的與陛下對外開拓的心思合拍了一回!」

「他也就是瞎貓碰著死耗子!」高煦不屑地一哼。幾年的歷練,已使高煦較以往穩重不少,不過當史復和紀綱的面時,他仍偶爾會顯露出幾分張狂。

史復望了高煦一眼,道:「確是如此。聽說下個月鄭和又要下西洋了,這事上頭,太子總是不會贊同的。」

「那是自然!」高煦接過話頭道,「其實不光大哥,六部中許多堂官也對這事很不以為然,只不過父皇心志甚堅,加上夏元吉、金忠他們幾個干係最大的要員也都迎合上意,其他人也就找不到由頭去說罷了。」

紀綱笑著道:「拓土西洋,皇上這心氣也太高了,偏偏這理由還不能擺到明面兒上講,只能說什麼要招撫蠻夷,這當然無法服眾!要不是王爺知道此舉的深意,連我都覺得此事荒唐!」

「太子身為國儲,絕不會於此等大事一無所知!皇上肯定給他透露過一些內情。就是朝臣們,也未必盡蒙在鼓裡!只不過他們即便知道,也多半不會贊同,畢竟此舉太過驚世駭俗。皇上為不使番夷驚疑,又不願將此事擺到明面兒上講,這樣一來旁人便沒辦法直言相諫,也就只能就著耗費說事罷了!」史復一番輕描淡寫,便將高熾和朝中文官的心思剖析無遺,旋又瀟洒地一擺手道:「皇上與太子他們孰對孰錯,與我等毫無關係!這些閑話就不用說了。眼下咱們最要緊的,就是要好好利用君臣之間,尤其是皇上與太子之間的這等矛盾,為王爺的奪儲大業再使一把勁!」

史復此言一出,高煦立刻將剛才閑聊時的散漫神情斂去,一臉嚴肅而又隱隱帶著幾分期待地道:「莫非先生有辦法在下西洋上頭再做篇文章?」

「王爺也太抬舉在下了!」史復搖頭笑道,「要想謀劃得逞,那除了人算外,也得看機緣。如今太子地位不穩,別說他未必還敢出言勸諫,就算強要出頭,也不過就是國力不支這類老調重彈,激怒不了皇上!他二人不生齷齬,我等就算想從旁挑唆,也不好下手!」

聽史復這麼說,高煦眼中閃過一絲失望。

史復饒有興緻地看著高煦臉上的風雲變幻,末了臉色一變,一本正經地道:「王爺無需沮喪!其實現在已有一個大好機會擺在眼前!只要王爺能把握住,那不用再行什麼挑唆離間的勾當,直接就能把太子拉下馬來,將您一舉送進春和殿!」

「啊!」聽得史復此言,高煦又驚又喜,忙激動地問道,「先生此話怎講!」

史復心中緊張盤算一陣,覺得確有把握,遂一臉堅定地道:「這幾年來,王爺在朝政上屢有建樹,尤其是您鼎力支持開拓國策,與陛下心意十分契合;相反,太子卻過失不斷,更是在國策上與陛下分歧嚴重,這已使得其地位岌岌可危!若吾推測不差,至少在陛下心中,您已超越了太子!這一點,不知王爺平日可有察覺?」

高煦沉吟一番,點點頭道:「先生說得對,這半年來,本王每日都在御前隨侍,父皇但有大事,也會徵詢本王意見,而卻很少召見大哥,國事上頭也從不向他垂詢!如此說來,本王在父皇心中的分量的確已超過大哥!」

「王爺心細如髮!」有了高煦這句話,史復底氣更足,語調也提高了幾拍,「自來欲更易儲君,一則在於帝王心意,二則取決於百官態度。今太子已失寵,使陛下生廢立之心不難,那接下來便是要獲取朝臣支持。朝堂之上,原本是太子一系佔優,但如今李景隆、茹嫦、解縉等擁戴太子的重臣已相繼被黜,東宮聲勢大減,王爺正可趁虛而入!在朝堂上重奪優勢!」

「這個怕是不可能吧!」紀綱本端起茶杯欲飲,聽史復這麼說,便停下插口道,「李景隆和解縉是完了,可金忠、夏元吉還有內閣那幫酸學究都還在,而且都深受陛下信賴,他們可都是鐵了心跟太子走的!」說到這裡,紀綱又嘆口氣道:「而今的朝堂,都是文官們說了算,咱們再怎麼造勢,也壓不過他們!」

高煦本被史復說得蠢蠢欲動,聽紀綱這麼一說,頓如泄了氣的皮囊,半晌方恨恨地道:「要是丘福他們幾個在,也未必就壓不住文官。金忠這江湖騙子太毒了!」

高煦這麼說是有緣由的。當年冊封太子後,高煦賴在京城拒不就藩,永樂也不催他。金忠見狀,便以兵部尚書的身份上書永樂,言行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