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鸑鷟西逝 第一節

與後來舉世聞名的北京紫禁城不同,始建於洪武初年的南京紫禁城無論是在規模、格局還是氣派方面,都顯得遜色許多。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太祖朱元璋對將南京作為大明京城並不太滿意,在位初期屢有遷都之意,故對皇宮規制不太苛求。二是當時剛經曆元末大亂,天下滿目瘡痍、民力不濟,加之朱元璋討飯出身、生性節儉,不願在宮室上頭大肆鋪張。而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受地貌限制。南京位處丘陵,平地有限,別說在城裡大肆圈地營建宮室,就連按照歷代帝都的傳統布局,將皇宮建在城中央都無有可能。當初構劃時,經通曉陰陽的神機軍師劉伯溫屢次勘訪,朱元璋最終將紫禁城的位址定在了南京的東城。此地背靠鐘山,從風水上來說也算得上一塊寶地了,但地勢卻稍顯狹窄,建成以後的整個宮城周不過五里,與之前唐、宋、元等大一統朝廷的宮室相比局促太多,殿宇雕飾方面則更是不如。不過也正是這種簡樸,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建國初期朱明皇室崇儉務實的良好風習。

本來,明初宮人不多,整個紫禁城內的內官、都人加在一起也不過兩三千之數,與晚明時的動輒過萬全不能比。故南京宮室雖較前朝局促,但使用起來照樣綽綽有餘。可數百座殿宇樓閣聚集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卻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弊端——憋悶。南京的夏天本就是個出了名的火爐,而紫禁城內因為空氣流通不暢,就更顯得悶熱無比。故每到盛夏,宮中的奴婢們都多少會顯得有些煩躁,私下裡時常有鬥嘴情事發生,甚至連嚴令禁止的鬥毆也都偶有出現。但是在永樂五年的夏天,就連脾氣最暴躁的宮人,也都如不約而同地收斂了性子,平日里別說橫眉怒眼,就是走路也都踮著腳尖,生怕弄出丁點兒聲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段日子以來,皇后徐儀華的病情愈發嚴重,已呈不支之象;皇上為此整日憂心忡忡,見了誰都沒個好臉色,大家小心翼翼,生怕在這時觸了皇爺的霉頭,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內廷的宮人謹小慎微,外朝的大臣們同樣也心神不寧。自從邸報上明文登出鳳體違和的消息後,大家都預感到皇后情況不妙。這幾日除了緊要軍務,其餘普通政事都盡量由各衙門自行處理。若有實在做不了主的,也都寫成奏本遞交通政司,再轉送到宮城內的文淵閣,由內閣閣臣們斟酌輕重緩急,然後進呈御覽。這種全新的奏事流程,也是出自永樂的授意,他現在的一門心思都已移到了皇后的病情上頭,實在沒有太多精力來處理國政,故只得出此權宜之策。如此安排,內閣的地位就突然重要起來。偏偏這時《文獻大成》的重修又到了最後關頭,永樂牽掛徐後病情之餘,還特地交待此事不可再拖延,故楊榮、楊士奇、金幼孜幾個都被抽調到弘文館裡查籍閱典,內閣能做事的只剩下黃淮和胡廣。兩人起早貪黑,忙得腳不沾地,仍不能完全應付,一些看似不太要緊的政務也只能暫且擱置了。

這一日午後,戶部尚書夏元吉正滿頭大汗地在籤押房內批閱公文。忽然,一道浙江布政司送來的公文映入他的眼帘。此文言道秋汛將至,錢塘江河堤急需加固,需抓緊時間招募民夫上堤護壩,請戶部急撥錢糧。夏元吉想了想,又從堆積如山的文牘中抽出另外一本,卻是三日前湖廣布政司遞來的,內容與浙江這道一樣,都是防汛護堤急需朝廷撥付錢糧,只不過錢塘江換成了荊江。這種事每年夏秋季節都有,按理說他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不過此時夏元吉捏著這兩道公文思忖許久,最後將它們收入袖中,隨即走出戶部衙門,徑直往宮中而去。

剛走到左掖門外,夏元吉還未來得及遞牌子,便見鴻臚寺丞劉帖木兒迎面出來。夏元吉眼光一亮,忙上前兩步問道:「老劉,你可是去面聖了么?所為何事?」

「是!」劉帖木兒是漢化韃子,雖然能說漢語,但卻是北京一帶的口音,於南京官話仍不甚流利。永樂在北京就藩多年,劉帖木兒用當地土話與他交流不成問題,但要與夏元吉等南方籍官員對答就稍顯麻煩。見夏元吉發問,劉帖木兒憋了好一陣,方用半生不熟的南京官話回道:「回夏大人,下官是去面聖了。烏斯藏白教尚師哈立麻去年來京,陛下命在山西五台山建大齋,請哈立麻在那裡為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祈福。眼下大齋已成,哈立麻也抵達五台山,特上表道謝。因皇上一向對哈立麻的事特別關心,故下官明知皇上心寄娘娘病情,也只有斗膽請見了一次。」

這劉帖木兒南京官話不好,一開口卻特別啰嗦,夏元吉費了好大勁,才把他的意思全弄明白。不過也虧了劉帖木兒話多,從他的絮叨中,夏元吉發現了些門道:這哈立麻是烏斯藏頗有名望的高僧,永樂召其進京,名為敬佛,實則是藉此懷柔藏人,所以對他上心也是自然。不過雖然如此,一道謝表畢竟不是急務,這樣劉帖木兒也能成功見駕。如此看來,至少眼下永樂還是有功夫接見外臣的。想到這裡,夏元吉精神一振,當即又跟劉帖木兒寒暄幾句,旋到門前遞牌子請見。

一盞茶功夫過去,一個小內官碎步跑出門來,傳旨永樂在乾清宮接見。夏元吉聽了先是一愣:他與內閣侍臣不同,通常永樂召見他這種外臣都是在武英殿。不過很快,他又反應過來:這是皇上牽掛皇后病情,故改在內廷召見自己,這樣一旦皇后的坤寧宮有什麼事情,永樂知道的也能快些。想到這裡,夏元吉心中一緊,也不多說,只加緊步伐,跟著傳旨內官往內廷走去。

一進乾清宮御書房,永樂身影便出現在夏元吉面前。與早朝時的強打精神不同,離開了朝堂,永樂再也難掩恍惚與焦灼。夏元吉一眼望去,見永樂有氣無力地半偎在紫檀木椅上,看上去十分疲憊,明顯是連日失眠所致;而原先黑得發亮的頭髮,如今也沒了光澤,顯得有些灰暗。見夏元吉進來,永樂先搖搖手,阻止了他行禮,旋又伸出右手食指,朝房中央的一張紅木凳子一指,夏元吉會意,便只略一欠身,便走到凳子前坐了下來。

「夏愛卿見朕何事?」永樂問道。

「回陛下!」夏元吉起身,將那兩道公文從袖口中掏出,欠身呈上道,「浙江、湖廣布政司相繼來文,請戶部撥錢一百一十萬貫以應秋汛!」

見夏元吉上書,守在永樂身旁的馬雲趕緊上前接過,轉遞到永樂手中。永樂翻開略略一掃,隨即放到面前御案上道:「此等民生之事,爾直接照往年成例撥付,完了再奏與朕便是,何必專門進宮一趟?莫非戶部沒錢了么?」

「錢自是有的!」夏元吉趕緊答道,「眼下戶部尚有公帑八百四十八萬貫,旬月後各地賦稅也將相繼解至,應付浙江等地秋汛開支自然綽綽有餘。只不過接下來馬上就要入秋,塞上三十萬戍邊士卒需添置棉衣,另需從江南徵集二百萬石糧草運到北京供將士們過冬,僅此一項,開支便達近四百萬貫;再加上中途飄沒耗羨,恐就得五百多萬貫。此外,交趾雖已光復,但黎逆餘孽仍在頑抗,朝廷二十萬大軍有一大半要留駐當地,光供應他們下半年所需,便又要花上近二百萬貫;而數月後張、沐二帥就要班師回朝,鄭和出使西洋的船隊也將歸來,屆時朝廷自然要大加賞賜,這又是上百萬貫的開銷。以上種種,再加上重修北京城牆、籌備二次出使西洋,以及各種日常開銷,至歲末時朝廷還將支出近二千萬貫之多!」

夏元吉說的都是國計民生的大事,縱然永樂心有旁騖,此刻也不得不打起精神聆聽。聽夏元吉說完,永樂略一思忖,抬頭道:「照爾計算,今年戶部盈餘多少?」

「今歲肯定是只有虧空,沒有節餘了。不過前兩年朝廷還攢了些家底,靠著這些老本,倒不至於不敷開支。但這麼下來,到年底戶部存錢恐就不多了。」

「還剩多少?」永樂驀然驚覺,身子立時坐直了起來。

「大約可剩下四百萬貫左右!」

永樂陷入沉默。偌大個大明朝,國庫只剩下四百萬貫,這無論如何也太少了些,一旦四方有個風吹草動,朝廷立刻就有可能陷入無錢可用的窘境。想到這裡,永樂倏地抬頭,對夏元吉道:「營建北京之事暫緩!待來年開春後再做計較!」

「陛下聖明!」夏元吉心頭稍緩,不過又道,「即便如此,朝廷最多也只能省下兩百萬貫!六百萬貫的存余,還是稍少了些!」

「也將將足夠了!」永樂從御案上的托盤裡拿起一條毛巾,擦了擦臉道,「其餘各項開支都是免不了的,爾不要打它們主意。眼下海內尚算安寧;韃靼的阿魯台雖有異心,但憑他目前的實力,尚沒膽子來招惹我大明。只要沒有兵爭,六百萬貫足以保得今歲平安。」

「可是……」夏元吉臉上露出一絲猶豫,囁嚅道,「或許朝廷還將多出一大筆開支,而且還耽擱不得!」

「哦?」永樂有些不解地道,「朝廷今年的大事不就這麼幾件了么?還能有什麼急務?」

夏元吉欲言又止地看了看永樂,過了好半晌,方一咬牙,小心翼翼的稟道:「回陛下。歷代帝王自登基日起,便要定址建陵。陛下御宇已有五載,然陵寢之事仍一拖再拖,這實在有違常理!故……故臣斗膽,請陛下即刻派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