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南光復 第八節

當張輔、沐晟尋訪陳氏後人不得,以及安南土人自請內附的表疏送進南京城時,距明軍從憑祥坡壘關才僅僅過去四個月。看罷奏表,永樂當即龍顏大悅。四個月,區區一百二十餘個日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明軍不僅消滅了囂張一時的黎氏偽朝,奪取安南大半國土,更成功地邀獲民心,使安南百姓主動請附!接下來的幾日,劉俊、黃福等參軍的奏本也相繼抵京,這些奏本里異口同聲地言道:陳氏遺族確未尋得,而安南土人的內附之請也是發自本心,張、沐二帥並無絲毫強迫。看到這些上疏,永樂龍顏大悅:收復安南,取回這片丟失千年的漢唐故土,這是多麼輝煌的事業!這是多麼彪炳的功績!從安南再次成為華夏疆土的那一刻起,他朱棣也必將因此功載史冊,名垂千古!自暗中改弦更張,厲行開拓以來,永樂一直希望能有所收穫,以證明自己決策的正確。而現在,一個絕好的機會,就這麼不經意地溜到了眼前!

沒有絲毫猶豫,永樂立即下旨,將安南內附奏表登載邸報,並傳諭內閣及六部衙門,就是否接受安南內附斟酌意見。不出其所料,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百官紛紛上書,莫不對此事大加贊同。兵部尚書金忠尤為激動,在奏本中聲情並茂地寫道:「自唐季以降,中國國勢漸衰,四夷輕慢之心日甚,及至崖山一役,正朔敗亡,文明淪喪,海內不聞禮教達百年之久……幸得太祖高皇帝驅逐胡虜、重續道統,華夏由此得以再興……陛下踐祚以來,惕勵奮發、治世有方,國力蒸蒸日上。及至今日,國家之盛已為數百年來所未有。當此之際,安南自請內附,此正上天感於陛下勤勉,賜我中國重現漢唐榮光之千古良機也!陛下當領而受之,並以此為契,多行德政,再造千古盛世!若果得如此,太祖並華夏曆代英主泉下得知,亦會由衷欣慰……」

「這個世忠,把個收復安南比得跟漢武破匈奴一般,看來他家元朝時確實被蒙官殘害非淺!」乾清宮御書房內,永樂翻閱到金忠的奏本,不由噗嗤一笑,難得地對身旁隨侍的楊榮打起趣來。

楊榮也是一笑道:「金大人祖上乃宋室遺臣,其家百年來受盡蒙人欺凌,故欲振興華夏之念較旁人更為急切,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若果真能收回安南,也的確是國朝一大壯舉。自三代以降,凡大有為之朝,莫不於疆土上有所開拓。今我大明國勢雖隆,但所得疆土,皆承自元朝,故較與漢唐仍有所不及。安南雖是中國舊地,但畢竟丟失已久,雖然宋、元二朝都有討伐,然終未能光復。今我朝若能將其收回,也算得上是開拓了。經此一舉,我大明之功業,縱仍不及漢唐,但也不遑多讓!」

其實對於這道自請內附表、乃至張輔他們的奏疏,楊榮始終存著一絲疑慮,擔心這是這幫人揣摩上意弄出來的矯篡民意之舉。不過一來他沒有證據,二來張輔和沐晟都是重臣,他不能輕易得罪;三來,也是最關鍵的,便是楊榮自己也久在御前,早已察覺到永樂正在不聲不響地逐步更改國策。而光復安南,與皇上積極開拓的戰略是完全符合的。有這麼些計較,楊榮自然就不會再將心中擔憂道出。當然,對於拓土開疆,一向熱衷兵事的楊榮也是發自內心的贊同。也正是因為在開拓進取這個大政方略上持積極態度,楊榮這兩年越來越受永樂器重,雖然在內閣中他年紀最輕,排名也只是中流,但論聖眷,卻已隱隱有壓過其他閣臣之勢。

「拿回一個區區安南,也能讓大明及上漢唐?楊榮爾莫要拍朕馬屁!」聽得楊榮誇讚,永樂笑著擺了擺手,又道,「本來朕未曾想要光復安南,不過既然陳氏族絕,安南土人又自請歸附,那朕自也沒有不受的道理!」說到這裡,永樂又指著案上堆的小山高的奏本道:「群臣奏疏朕都瀏覽完了,皆言安南當復,未有持異議的。既如此,這事便就這麼定了。」說到這裡,永樂想想又道:「黎氏父子雖已是冢中枯骨,但畢竟尚未就擒,故收復安南的詔書暫時還不能下。不過可以開始做些準備,安南州府設置、文武官員任命等等都要事先拿出意見,到時候隨詔一併下達。還有這詔書,也得提早斟酌。光復安南是我大明一大壯舉,詔書要寫的花團錦簇、氣勢磅礴,否則無以彰此偉業!這擬詔人嘛……」永樂扭著腦袋想了想道,「還是讓解縉來寫吧。文採風流,他還是無人可比的。」

聽到解縉的名字,楊榮心中不由一緊,隨即小心回道:「陛下,解大人現正重修《文獻大成》,怕一時抽不開身,不如叫黃淮黃大人代擬如何?」

「無妨!」永樂瞄了楊榮一眼,道,「修書那邊還有姚少師和劉季箎二人坐鎮,少他一個礙不了多大的事,再說這不是急務。眼下要緊就是這道光復安南的詔書。據昨日軍報,張輔已開始督軍追剿黎逆殘部,說不定哪日擒獲賊酋的露布就送進京城,到時候朝廷要立刻將收復安南的消息詔告天下,如此才更振奮人心。這詔書著他先擬個草稿,完了送進宮來,朕還要親自斟酌,來回不知要花多少功夫,此事耽擱不得!」

「阿!」見皇帝之意甚堅,楊榮不敢再說什麼,只得答應一聲,隨即行禮告退。

從乾清宮出來,楊榮的雙腳猶如被注鉛般沉重。想到永樂交待的旨意,他的心頓時回到了幾日前的那場爭論中……

數日前,永樂在早朝時下旨,命內閣及六部官員就安南歸附一事擬本陳述意見。待散朝後,楊榮一臉興奮回到文淵閣值房,抓過一份草紙就開始撰文。楊榮一向主張開拓,對這種收復華夏故土的好事自然雙手贊成;而且作為名聲在外的「知兵」閣臣,楊榮在運籌南征一事上出力甚多,安南真能回歸大明,於他事業名聲也增色不少。因著這兩層念想,楊榮關起門來花了足足一個時辰的功夫,寫了篇洋洋數千言的好文,對收復安南大頌讚歌。待寫完後,他又仔細看了幾遍,仔細修改畢了,方謄好準備明日遞交皇帝御覽。就在大功告成之際,突然值房外傳來了一陣敲門聲,緊接著,解縉一臉愁容地閃了進來。風遺塵整理校對。

見解縉進來,楊榮呵呵一笑道:「大紳兄,你怎麼來了?」說著便起身相迎。

解縉乾笑一聲,也不說話,直接走到書案左側的方桌旁尋了張凳子坐下,方淡淡道:「勉仁,這安南內附之事,你怎麼看?」

「當然是鼎力贊同嘍!」楊榮挨著解縉坐下,提起桌上的茶壺,給解縉倒了杯茶,方不假思索地道,「拓土開疆,自古便是大好事。何況此次是安南土民自請內附,朝廷收下是順理成章。就是皇上,說是讓咱們上疏陳見,但心裡其實已是同意了!」

「哦?」解縉仍是面無表情,只支吾一聲道,「你怎知道皇上同意?」

「嘻!大紳你不是人精么?怎個今天都沒察言觀色?」楊榮嘻嘻一笑道,「皇上素來講究威儀,朝會上少有喜形於色的,可今日早朝,他老人家從頭到尾,一直都面帶笑意,這意思不就明擺著了么?」

「或許是吧!」解縉顯得有些黯然。

楊榮這才感覺到解縉有些異常,遂奇道:「大紳兄,你莫非反對收復安南?」

解縉面露苦笑,也不作聲,只從袖口中掏出一本擬好的奏本,默默遞給楊榮。楊榮接過打開一看,頓時不由大驚失色:

「……安南雖中國舊地,然素叛服不定。自唐季以降,更割據自立達五百年之久,其間士不尊孔孟、民不識禮儀,風化與華夏已然迥異。聖人云: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此正所謂也!朝廷若允其內附,納其疆土,僅教化蠻夷一項便耗費無算,且需經年維持。且其間但有舉措失當,土人必滋事生亂,此蠻夷豺狼本性也。果如此,朝廷必將身陷泥沼不能自拔,軍力折損且不論,錢糧損耗又豈有窮?臣觀當今天下,北有韃靼虎視眈眈,西有撒馬爾罕賊心不死,加之朝廷下西洋、墾遼東、撫女真、建北京,此間耗費何止千萬?大明雖富,民脂民膏終有定數。若罔顧國力濫行開拓,必致民生凋敝,百姓困苦,開拓之舉亦終後繼乏力。故臣懇請陛下以華夏蒼生為重,勿為一己私慾,而行力不能及之謬舉。臣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內閣解縉頓首。」

看完這道奏疏,楊榮已是汗如雨下。他一瞅解縉,見其神色漠然,當下心中更急,立即合上奏本道:「大紳,你當真要將此疏上達天聽?」

「自然!」解縉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

「你可知此疏一上的後果么?」楊榮一把抓住解縉的手道,「恕仆冒昧,你眼下聖眷已大不如前,皇上早就對你頗有微詞了。如今你再上這麼一道疏,皇上看了肯定龍顏大怒!你就不為自己的前程想想么?」

楊榮這麼說是有原因的。這兩年來,解縉在編纂類書、出使西洋等重大國策上頭屢次與上意相左,惹得永樂老大不滿。而且解縉還頗執拗,即便聖意已決,他仍固執己見。像修纂《文獻大成》,被永樂批了一頓下令重修後,他卻依然故我,好幾次都和同為修纂的姚廣孝、劉季箎二人發生爭執。下西洋一事上解縉更加過火,鄭和的船隊都已經出海了,他卻仍在同僚間大談此舉浪費公帑,於國家無益。此話傳進宮裡,永樂聽了大光其火,立刻給他下了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