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南光復 第二節

「狗賊,竟敢欺辱朝廷、騙殺陳王!朕必將其碎屍萬段……」武英殿內,永樂憤怒的咆哮聲震天作響,黃中和呂毅的奏本已被他撕成萬千碎片,撒得滿地都是。

「蕞爾小夷,屢屢作惡在先,今又襲擊王師,掠殺陳王,其罪罄竹難書!請陛下明旨討伐,臣願為軍前先鋒,誓擒胡一元父子以獻闕下!」說話的是新近升封的新城侯張輔。張輔今年三十二歲,天生一副國字臉,身材魁梧,像極了其父——靖難中戰歿的燕藩大將張玉。張輔是燕藩嫡系、名將之後,靖難中也屢立戰功,加之其年紀尚輕,永樂對他可謂是青眼有加,有意將其栽培成一代名將。此次安南殺陳王的消息入京,永樂勃然大怒,立即召心腹重臣來武英殿商議對策,張輔雖然資歷尚淺,但也被永樂召了過來。

「什麼胡一元?是黎季犛!一個狗蠻夷,也敢自詡虞舜之後?」永樂忿忿罵了一陣,又喘了幾口氣,方使心境平緩了些。想到張輔說興兵討伐,他略一思忖,又紅著眼睛問同在殿中的金忠、朱能、還有內閣閣臣楊榮道:「爾等以為如何?」

「自當討伐!」朱能果斷做答。朱能今年不過三十七歲,按理說正是當打之年。只是進入永樂朝以來,他屢次犯病,身子骨已大不如前,看上去竟比大他十歲的永樂還要老上幾分。不過朱能雖身體多病,雄心壯志卻是絲毫未泯,見永樂問起,他頓毫不猶豫地表明態度。

「臣亦贊同兩位將軍之見!」金忠略一思忖,也給出了答案,「安南之罪罄竹難書,若不討伐,朝廷威嚴何存?而且眼下鄭和正出使西洋,若朝廷在此事上頭無所作為,海上番國得知,還有誰會敬慕中華?」

「恩……」金忠的想法與永樂不謀而合。滿意地點了點頭,永樂又問站在金忠身旁的楊榮道:「楊愛卿,爾意下如何?」

楊榮在閣臣中素有知兵之名,故永樂也特將他召來。見皇帝發問,楊榮想想,道:「討伐自無不可。但眼下朝廷正在籌備營建北京,加上下西洋,開支已然不小。故此番出兵,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國庫恐有不支。」

「恩,確是此理!」見四位心腹大臣都贊同出征,永樂頓也下定了決心。但隨之而來的一件事,卻讓他犯了難——誰來當總兵?

去年應對撒馬爾罕東侵,朝廷在大軍主帥人選上就一度犯難。此番出征安南,兵力怎麼著也該在十萬以上。這樣一支大軍,總兵一職當然又得大將擔綱。朝中能讓永樂放心的大將唯有朱能,可他又是個病夫,雖然眼下看似病癒,但氣色已差了許多,要把他派到安南那個瘴癘之地去,永樂心中有些猶疑。

「陛下!」似乎從永樂的猶疑中窺得了些端倪,朱能心中一急,忙拱手道,「臣願領軍十萬,三月踏平安南!」

「士弘……」永樂臉上露出一絲猶豫,道,「你大病初癒,這身子……」

「臣已經大好了!」朱能一挺胸膛,大聲道,「這幾年養病,已把臣憋得渾身不自在,早就想出兵放馬,痛快痛快了!」說到這裡,朱能唯恐永樂不答應,忙又堅聲道:「臣是武人,乾的就是刀尖上舔血的營生,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陛下切勿為臣擔心。」

朱能這麼說,本是想堅定永樂心志,但永樂聽在耳里,卻愈發覺得不吉利。沉默再三,他又轉問金忠他們三個道:「以士弘為帥,爾等以為如何。」

金忠的心中飄過一絲猶豫。金忠與朱能關係不錯,對他的身體狀況也十分了解。眼下的朱能,經連番大病,已經傷了元氣,身子可以說是十分虛弱。這種情況,最需要的就是靜養。領兵出征,很有可能激化病症,導致不治。從這個層面上說,金忠不希望朱能領兵。

但是很快,金忠又意識到另一個嚴重的問題:眼下朝中無大將,朱能若不能出馬,那下一個總兵人選很可能就是漢王朱高煦!最近兩年漢王在國政上頭頗有長進,深得永樂賞識,風頭之勁已漸在太子高熾之上。再讓他領兵南征,一旦得勝,那威望更是不得了。而且讓高煦領軍,他豈能不在其中安插親信,大肆培植自家勢力?一旦他在這十幾萬大軍中樹立權威,那高熾恐怕連做夢都不得安寧。猶豫了老半天,金忠仍拿不定主意。

「臣以為成國公乃不二人選!」就在金忠猶豫間,一個沉著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楊榮首先站出來支持朱能。

聽得楊榮之言,朱能頓時大喜,而金忠心中卻是一驚。他側眼瞧向楊榮,正巧楊榮也瞄過來,四目相對,金忠從楊榮的眼中看到了一絲堅毅。一瞬間,金忠便已猜到,這位兼著東宮詹事府官職的內閣閣臣與自己的想法一樣。但與自己的猶豫不決不同,楊榮很快做出了決定——支持朱能,以遏制漢王!

見楊榮做出了決定,金忠的心頓也開始傾向於支持朱能。畢竟,從全局考量,遏制漢王無疑更為重要。雖然朱能身體堪憂,但值此之際,也只有讓他冒一次險了。想到這裡,金忠也拱手道:「臣亦贊同成國公領兵!」

永樂又將目光投向張輔。張輔並未參與皇子之間的紛爭,也沒有金、楊二人之顧慮。他深知朱能現在是外強中乾,不宜領軍,故想出言反對;但他也明白,朱能為人一向好強,秉性亦頗堅毅,他既已主動請戰,其心志之堅絕非輕易可以撼動。正兩相為難間,朱能忽然猛一扭頭,對著自己狠狠一瞪。張輔見狀,唯有苦笑一聲,拱手道:「回陛下,臣願追隨成國公,誓擒安南黎酋!」

「好吧!」既然朱能竭力請戰,三位重臣也都表態支持,那永樂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得點頭道,「既然如此,此次出征,便以士弘為帥。」想著張輔方才的回答中也自請出征,永樂遂又道:「文弼文武雙全,乃我大明明日棟樑,此番正好隨士弘曆練!」

「遵旨!」朱能與張輔雙雙大喜,忙跪下領命。

「安南也是天南大國,此番出征不可草率!」永樂思忖一番,又對二將補充道,「依朕之見,王師可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為主軍,從京師、兩廣、湖廣等地抽調精銳衛所組成,士弘與文弼分為主、副帥;西路則用滇、川二省及貴州都司部屬,以西平侯沐晟為帥。沐家世鎮雲南,滇軍亦常年與南蠻作戰,派他們攻伐安南,更加輕車熟路。爾二路分從滇、桂二省出兵,在安南境內匯合,然後齊力攻其東、西兩都。方才解縉也說了,此次南征,必須速戰速決,爾等需一往直前,切不可攜帶拖延。軍略大致如此,其餘具體謀劃及屬將、參軍人選,爾二人可與世忠一起斟酌妥當,再報由朕定奪!」

「阿!」二將與金忠齊聲答應。

……

第二日,永樂詔告天下,痛斥安南黎氏惡行。隨即,一道道聖旨和兵部行文自南京發出,整個南中國都被調動起來,無數軍馬沿著水、陸通道,浩浩蕩蕩地朝與安南交界的廣西憑祥進發。五月,南征將帥任命頒下: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大將軍印,充總兵官,總領南征軍事;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任左副將軍,統領西路軍馬;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隨朱能於東路出征;豐城侯李彬、雲陽伯陳旭為左、右參將;清遠伯王友、都指揮同知程寬、羅文,僉事朱貴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毛八丹、朱廣,僉事王恕為游擊將軍;都指揮同知魯麟、僉事王玉、指揮使高鵬為橫海將軍;都督僉事呂毅、都指揮使朱英、同知江浩、僉事方政為鷹楊將軍,都指揮僉事朱榮、同知金銘、劉塔,僉事吳旺為驃騎將軍,俱充偏將,參與征討;文官方面,兵部尚書劉俊、大理寺少卿陳洽等朝廷大員亦隨軍參贊。

僅從出徵文武官員名錄便知,永樂此次是下定決心,不滅黎氏誓不罷休。東路武官自朱能以下,十有八九都是隨永樂南下奪位的靖難名將;西路沐晟也是勛臣。文官中,劉俊是兵部尚書、陳洽是大理寺少卿;其後不久,原先因罪被罷免的北京行部尚書黃福亦起複從軍。兩個尚書外加一個大九卿衙門的佐貳堂官,南征大軍的參軍分量之重可謂大明開國以來所未有;而東、西兩路兵馬加在一起,總數亦有二十萬之多。

同時,為確保南征順利進行,永樂又敕諭韃靼知院阿魯台,儘力安撫,以保邊塞無恙;另命廣東都司遴選精銳士卒六百渡海遠赴占城,協助其抵禦安南;正在南海一帶的鄭和也接到敕旨,分舟師一部游弋於安南沿海,以為威懾。

萬事俱備後,七月十六日,南征大軍在南京誓師。這一日風和日麗,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永樂親率文武百官趕赴龍江,為三軍踐行。翰林學士解縉高聲朗誦氣勢磅礴的《討安南黎酋檄》,永樂親將壯行酒遞至出征將帥手中,眾將接過,皆豪情萬丈、一飲而盡。待儀式結束,朱能與張輔率眾將告辭登舟,在雄壯嘹亮的軍樂聲中,揚帆啟程而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