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揚帆西向 第五節

作為宗藩親王,高煦按制只需三日一朝,不過永樂寢居理政的乾清宮,他卻隨時都可以去的。這一日早朝過後,永樂與一干朝臣在武英殿商議了半天政事,直到晌午方起駕返回乾清宮。一進宮門,便見高煦在裡頭垂首候著。永樂見著,遂笑道:「煦兒有好幾日未進宮來了吧?可是又病著了?」

高煦上前幾步,伸手將永樂剛脫下的外衣接過,陪著笑臉道:「孩兒每日都有進宮,不過這兩日父皇太忙,故一直沒有見著。倒是母后那邊,時常都有去的!」

「原來如此!」永樂邊大步流星地往暖閣里走,邊跟高煦笑道,「這幾日朝中事多,南邊的占城國遣使進京納貢,並訴安南又侵略其國,請朝廷主持公道;山西遷到北京的移民又到了一批,亟待朝廷撥錢糧安置;還有就是下西洋的事,據兵部報,此次出航所需船隻官兵已調集完畢,正向太倉還有福建的長樂兩處港口集結,還請朕下旨給蘇州、福州等府,需得抓緊供應一應軍需,以備使用。這些可都是耽擱不得的……」說到這裡,永樂似乎想起什麼,扭頭問高煦道:「挑選將校的事辦得如何了?再過幾個月就要出航,這領兵人選需及早確定,抓緊時間趕赴軍中熟悉軍情。這事不可再拖,三保已跟朕說好幾次了!」

高煦心中一緊,忙笑道:「回父皇話,兒臣已有了主意,正欲跟您說咧!」

「哦?」聽高煦這麼說,永樂以為事已辦妥,遂笑道,「好!朕還怕那幫老油子個個推三阻四不肯應徵,想著要親自出馬,不料最終還是被爾給說動了!」說著,永樂心情大好,見高煦張口欲言,遂一伸巴掌阻止他道:「此事且放下,朕也餓了,爾陪朕用膳,邊吃邊講。」

「是!」見永樂這般說,高煦只得按捺住心中不安,跟著永樂踏進暖閣內。

此時已是未初,御膳房的午膳早已備好,待永樂回到暖閣內的榻上坐下,內官們即刻將膳食傳了上來。高煦定眼一瞧,卻是三菜一湯——一道清蒸江鰱、一小盤金陵烤板鴨、一份清炒豆芽還有一碗小白菜豆腐湯。高煦從內官手中接過盛滿米飯的碗,轉手遞給永樂,自己又拿起一碗,方對著永樂笑道:「父皇私下裡依舊是自奉甚簡,若往外頭說,怕誰也不信您老人家平日里就只吃這些!竟較一般大臣都還差哩!」

永樂夾了口菜,和著飯往嘴裡扒了兩口,道:「碰著宴會,鋪張些倒也罷了,那畢竟關係著朝廷臉面;若只是平日便餐,朕雖為天子,但也就只一張嘴,能吃得下幾多?當年做藩王時出兵放馬,連日吃冷食也是平常,如今這三菜一湯,較之彼時不知好了幾多,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父皇說得是,兒臣以後也當以節儉為念!」高煦忙一臉鄭重地附和。這位王爺一向大手大腳慣了,對錢財絲毫不吝惜。不過既然永樂扯出個節儉之道,那他不管內心是否以為然,但表面上肯定是十分贊同的,至於出宮後究竟如何,那就是另外回事了。

「也不是要一味節儉,該有花銷時,也無需心疼,否則攢得萬金又有何用?唯於自身要嚴苛些,否則容易養出奢靡之氣。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都是此理。」永樂教誨了一番,又把碗中米飯一掃而光,接著喝了一大碗湯,覺得肚子有些飽了,遂放下碗筷,對高煦道:「說正事吧!哪些願擔此重任的,說來朕斟酌斟酌,看是否合適!」

「什麼?無人願往?」當高煦囁嚅地咕噥出一句後,永樂大感意外,半晌方道:「你方才不是說有主意了么?」

「兒臣是說有了主意。可兒臣沒有說北平舊將願出海啊!」高煦忙起身下榻,雙手垂於腹前恭敬站好,一笑道,「父皇剛才是誤會了。兒臣之意,其實是另有人選。」說到這裡,高煦深吸口氣,小心繼續道:「兒臣近日訪遍諸位勛臣,好話說盡,但仍無人願意應徵。兒臣想來也是,我燕藩舊將都是戎馬出身,莫說出海,就是江上泛舟,也沒幾個不犯暈的。讓他們出海,一來實在強人所難;二來他們即便答應,也是滿腹牢騷,到時候未必會盡心履命;三來雖同為領兵,但水師與馬步三軍卻大不相同。眼下出海之期已近,強命這些馬上將軍統馭水師,他們一時間也未必可以勝任。思來想去,兒臣覺得,莫如照著父皇所定標準另尋高明,找幾個既忠心、又有能耐,還能踏實辦事的,如此豈不更好?結果兒臣尋著這個思路去想,結果真就有了合適之人!」

「是誰?」永樂眯著眼問,從表情看,他對高煦的這番改弦更張倒也不是毫無興趣。

永樂的神情,讓高煦稍感安心,遂沉聲鄭重道:「關於其餘人選,兒臣尚無定見,但總兵一職,兒臣斗膽舉薦鄭和!」

「三保?」永樂本斜偎在寬大的榻上,聽高煦之言不由一愣,隨即坐起身子道,「三保已是巡洋正使,何能再任總兵?」

「並無不可!」高煦趕緊接過口道,「依兒臣看來,以三保兼領水師,至少有四大好處!」

「哪四個?」

「其一,三保也是燕藩老人,隨侍父皇多年,以其為總兵,忠心上頭是肯定沒得說的。」

「再者,三保雖非朝廷軍將,但靖難中亦多有隨征,鄭村壩時還有孤軍焚營的壯舉。以統兵才幹論,其未必就在尋常武將之下,甚或還有過之。且三保去年剛出使東洋,在海上奔波數月,也算曆過了風濤,這一點上,比那些五府都督都強得多,讓他出使,也算是人盡其才。」

「其三,鄭和本人願意出海,並冀此建一番功業。有此等雄心,何愁其不能盡心竭力?較之與咱燕藩舊將的牢騷滿腹,卻又勝出多了!」

「最後一點,則是從下西洋之目的考量。此次出使,其手段在於招撫。然蠻夷不識教化,其間難免有忤逆者。若遇此等情事,則免不了要耀兵立威,以為震懾。然其震懾一法,若行淺了,恐聲威不夠,蠻夷未必肯服;可若行得深了,其就算因著畏懼一時稱臣,但內心必生忿恨,甚至因此而生衝突,如此既傷天和,也有違父皇懷柔之道。故海外用兵,如何權衡輕重緩急,實為一大難題。而觀我燕藩舊將,多是行伍出身,上陣固然勇猛,但於這撫夷韜略卻並不精熟。萬一處置時失卻分寸,激出亂子,豈不大糟?而若換做三保則不同。三保為人穩重練達,又常年處理內廷諸般雜事,這掂量輕重、消弭紛爭的本領自是沒得說。而且前番他東渡日本,一舉讓素來不朝的倭夷稱臣納貢。雖說這是父皇聲威所致,但其居間斡旋的功勞亦不可沒,撫夷有方四字可謂當之無愧。讓他兼領水師,一旦有變,其可統籌全局,相機應對,想來不容易橫生意外。何況在這用兵上頭,三保還有一優勢,就是以其為帥,可免文武失和。父皇您想,縱然出使西洋是以三保為首,然北平舊將皆為高爵勛臣,豈會把他一個內官放在眼裡?平日無事倒也罷了,一旦與蠻夷發生衝突,三保說不能用兵,這些公侯老爺果真能聽他的么?此皆兒臣一己愚見,還請父皇斟酌。」

高煦語如連珠,一口氣說了一盞茶的功夫,才將心中想法悉數道出。這四點好處是史復斟酌了幾日,方提煉出來的精華,高煦原封不動地複述出來,希望能以此說動父皇。

聽完高煦的分析,永樂的面容似被蘊抹一般,一絲表情也無,不過從其右手中指不斷輕扣桌面的動作可知,這位大明天子心中已起了不小的波瀾。

史復果真不是凡品,他的這番說辭,經高煦之口道出,給永樂的心理帶來極大的觸動。一直以來,對於是否啟用燕藩舊將,永樂內心深處也是頗為矛盾的。燕藩舊將十分不願出海,這他心中一清二楚。可作為自己皇帝寶座的最重要基石,永樂又必須讓他們擔起統領天下各路軍馬的擔子。眼下大明軍中,馬步之精銳基本上已由北平舊將掌握,但沿海各地乃至在護衛南京的長江舟師,則仍都由陳瑄等一干建文朝舊將控制。永樂倒不是不信任這些歸附的建文舊將,但若要把整個大明水師統統放到他們手中,永樂也不能完全放心。他們當年能背叛建文,焉知將來萬一之時不會再度背叛自己?雖然明知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微乎其微,但永樂心中仍有些不安,故而必須加強自己的嫡系力量。

只是永樂自己也沒料到,這些在陸地上生龍活虎的老部屬們,一聽出海卻個個都似打蔫兒,死活也不願意。想想也是,這幫人都已官居一品,爵封公侯,有了這些個高官厚祿,誰願到海上去吐個七葷八素的換個功名?何況在這幫靖難功臣眼中,這種為使團護航的事也實在沒什麼功績可言,遠不如去塞上和韃子叫陣來得痛快。

想用的人都推三阻四,這樣的局面,讓永樂好生為難。為此,他也生出許多不滿,甚至想著霸王硬上弓,逼這幫老部下們就範。不過他也明白,強扭的瓜不甜,何況下西洋對他而言意義重大,絕不能因為軍將人選壞了大局,故才指使高煦居間遊說,誰知最後也是徒勞無功。不過高煦卻將功補過,另推出鄭和,這倒讓永樂有些意外。聽了高煦的分析,永樂仔細一想,倒也頗有幾分道理,鄭和在許多方面,完全符合兼領這支水師的標準。但是很快,他心中又產生了巨大的猶疑。

「三保是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