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儲之爭 第一節

永樂元年六月,北京。

此時離靖難之役結束已過去了整整一載。一年前,大明王朝經歷了開國以來的最大一次巨變。經過三年的征戰,燕王朱棣殺進京師,成功問鼎天下,並改元永樂。作為永樂稱帝前的藩國所在,北平城在承受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火洗禮後,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根據新任天子的旨意,大明恢複兩京制,北平於永樂元年二月正式升格為行在,改名北京——這是洪武初年一度用於開封的舊名。北平府改稱順天府,北平省更名北直隸。與之相對應,京師金陵稱為南京,應天府名稱不變,原先的直隸改名南直隸。同時,朝廷在北京設立行部與行在後軍都督府,負責北京軍政事務。

兩京制的確立,對北京的影響無疑是相當巨大。從此,北京一躍成為僅次於南京的天字第二號名城。雖然與前元大都相比,行在的地位仍稍低些,但較之前的一省省會,北京與北平已是不可同日而語。

伴隨著地位的提高,北京也以驚人的速度繁華起來。三年征戰,造就了大批靖難功臣。一朝登基,永樂自也不吝爵祿之賞,他們統統被授予要職,其中不少還受封為公、侯、伯等爵位,從而邁入大明勛貴的行列。靖難功臣,大都出自北平,雖然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已遷居南京,位列朝班,但仍有不少留在北京,負責行在事務。天子行在,權貴聚集,又豈會荒涼?一年間,北京城內萬千豪宅拔地而起,四方商賈蜂擁而至,三朝舊都再次煥發新顏。而可以確信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朝廷還會在這裡大興土木,營造宮室。有了朝廷的支持,北京再現前朝輝煌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就在北京城以朝氣蓬勃的姿態,迎接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的同時,其核心所在——燕王府內卻仍是一片波瀾不驚。先前的燕王與王妃,都已住進了南京的紫禁城,成為大明的皇帝與皇后。眼下,這座真龍潛邸的主人是昔日的燕世子——當今皇長子朱高熾。此時,高熾正坐在瓊華島山頂涼亭的石桌旁,望著滿池碧波,一副心事重重之態。

「殿下,金先生來了!」王景弘一聲尖細的呼喚聲,將高熾從無盡遐思中喚醒。他一愣,忙端正坐姿,正容道:「快快有請!」

「臣金忠叩見殿下!」不一會兒,金忠氣宇軒昂地走來。一進亭,他便跪倒於地,行了一叩之禮。

「先生快快請起!」高熾忙起身,親自將金忠從地上扶起,引至石凳上坐了,方道,「我素以師禮事先生,豈能受此大禮,倒是折殺我了!」

金忠坐定,撣撣袍腳上的塵土,呵呵一笑道:「天地君親師,君在師前,臣行禮本是應當。何況前日敕旨抵燕,陛下召臣回朝述職,今日特來向殿下道別,自當以君臣之禮奉之!」

高熾神色一黯。金忠要回南京的事他早已知曉,只是此刻親耳聽其說出,一時間仍有股說不出的落寞。

金忠是去年九月回的北平。當時天下大局已定,永樂遂履行靖難時的諾言,開始大封靖難功臣。金忠在軍中參贊多年,居功至偉,這封官的事自然少不了他。本來,論對靖難的貢獻,金忠完全當得起一個爵位。不過自太祖大封開國功臣以後,大明便逐漸有了這麼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無斬將破敵大功者不得封爵。金忠是文臣,雖有隨軍出征,但只是負責運籌謀劃,不可能上陣提刀,因此雖然功大,卻終究也沒有像丘福、朱能那些武將一般受得爵位。

不過雖未封爵,永樂也沒有虧待這位勞苦功高的軍師。在大封武將之時,金忠也由正五品的燕府長史,被一躍擢為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金忠並未到工部當值,而是被直接派回北平,協助仍在北平的高熾留守。現在剛過了不到一年,永樂又一道敕旨,將金忠召回南京。只是奇怪的是,此道聖旨中,永樂命其儘快返京,但對召其回朝的用意卻隻字未提。乍接到這樣一道奇怪敕旨,饒是金忠聰明絕頂,一時間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聖旨在上,他也不敢有絲毫耽擱,便趕緊交接了手中事務,即日就要啟程。

對金忠的突然離開,高熾心中其實十分不願。一來,他與金忠師徒情深;二來,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他,急需金忠這樣一位智謀無雙,又與自己情深義厚的師傅從旁襄贊。

高熾眼下的處境並不好。作為太祖親封的燕藩世子,當今天子的嫡長子,從禮法上說,他是東宮太子的不二人選。可是父皇登基已有一年,自己的母親也已正式冊封為後,可他的身份卻仍是個不尷不尬的皇長子!自靖難成功以來,高熾日盼月盼,就指望著一道旨意召他回京,可永樂卻一直以北京乃北方重鎮、天子行在,需由皇子坐鎮為由,讓他繼續待在北京留守。而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今年以來,朝中文武大臣乃至周王已連上三道奏疏,請天子早立太子、以定國本,可永樂卻一直敷衍搪塞,就是拖著不辦。尤令高熾惶恐的是,父皇在回應大臣的敕旨里竟還有「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儲貳之位,豈當遽承」之類的話!什麼叫智識未廣?什麼叫德業未進?說白了就一句話,自己不合父皇心意!每念及此,高熾莫不膽顫心驚!現在,連自已唯一可以倚重的金忠也要離開,高熾傷感之餘,對前途命運也更生一股悲涼之感。

高熾的心結,金忠心知肚明。今日前來,他也有一肚子的話要和這位學生說。待王景弘將茶煮好奉上,金忠一揮手,內官都人們便躡手躡腳地退到山下。金忠將身子往高熾這邊湊了湊,輕聲道:「臣冒昧,敢問殿下心意究竟如何?」

高熾正在端茶,聞言右手頓時一抖,滾燙的茶水從杯中濺灑到手上,引來一陣鑽心的疼。高熾掏出手帕,將水漬擦了,強忍著痛乾笑道:「先生此言何意?」

「眼下並無他人,您又何必諱言?」金忠緊逼著道,「如今儲貳之位空懸,殿下身為嫡長子,卻遲遲不能繼位,莫非您果真對此無意乎?」

高熾一陣默然。一直以來,他與金忠對這奪儲之事都是心意相通,但像這麼直白地說出來倒是第一次。而高熾也明白,這是他最後一次與金忠當面密談,接下來這位師傅就要回京履職,再見面時,東宮之事恐就已成定局了,故其才會捅破這層窗戶紙,直問其心跡。

可是雖然明白金忠是要自己表態,但高熾卻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本來,對這太子寶座,他朱高熾於情於理都是當仁不讓;可眼下的形勢,皇上卻對他多有不滿,反而寵愛身為次子的高陽王朱高煦。朱高煦能征善戰,靖難中又屢立大功,這些都是自己比不了的。何況高煦久在軍旅,與武將們關係甚篤,可以輕易獲得那些燕藩舊將們的支持。父皇的江山是靠武力打下來的,有這樣一個武功赫赫、又深受燕藩舊將擁戴的二殿下在,他高熾雖然佔據名分大義,但也實在沒有多少把握。思及於此,高熾一聲苦笑,搖搖頭道:「天意難測,如之奈何?隨波逐流,由他去吧!」

金忠萬沒想到,高熾竟是這麼個消極態度,一時有些發急:「殿下豈能這般想?正所謂事在人為,人定可以勝天,豈能稍有挫折便聽天由命?再說了,何為天意?立嫡立長,這才是千古不變之天意!殿下身居嫡長之位,本就已天命在手,又何來難測之說?」

高熾一陣默然。金忠知道,這位大殿下雖然心地仁慈,但有時卻懦弱了些,尤其是在面對他那個威武蓋世的父皇時,更像老鼠撞著貓一般。他這一點不但不像當今的永樂天子,倒與那個已被革除掉的建文有些相似,難怪不招他老子喜歡。不過金忠也明白,相比那個粗暴魯莽、不可一世的朱高煦,眼前這位大殿下無疑更適合做一國之君,這也是他鼎力支持高熾的原因之一。眼見高熾不語,金忠知其心意,遂冷笑一聲道:「若臣所料不差,殿下如此猶疑,八成是擔心爭儲不成,反招禍患,故存了個退避三舍,以免其禍的念想。不知臣所言可是?」

被金忠說破心思,高熾的臉頓時一紅,尷尬一笑道:「先生果然好眼力。我是想,兄弟倪牆,既傷親情,又禍國家。父皇既然中意二弟,那我去位讓賢也未嘗不可。昔泰伯讓位於季歷,方有七百年姬周。我若能效法先賢,倒也不失為一千古美談。何況儲貳之位事關國本,我身體孱弱,貿然竊此重器,恐亦非好事,不若僅為一閑散親王,逍遙一生,也無不可!」

「糊塗!」高熾話音一落,金忠卻勃然大怒,當即拍案而起。高熾從未見金忠對自己這般態度,驚訝之餘頓時也張大了嘴巴。

「殿下之言有三大謬!」金忠伸出三根手指頭,大聲道,「其一,殿下說皇上中意高陽王,臣不知此言從何而來?陛下雖未許立您為太子,可也未說要立高陽王。四個月前,陛下還下旨,命高陽王赴開平備邊。若其果真屬意高陽王,又豈會在此時命其離京?由此可知,在陛下心中,殿下與高陽王孰立,尚在五五之間!」

高熾渾身一震——對啊,父皇若果要立二弟,自當會留其在京網羅勢力,造勢呼應,又豈會將他打發到開平那個鳥不拉屎的塞外孤城去?想到這裡,高熾心中不由一動。

「第二,殿下說願效法泰伯避位讓賢,可高陽王果真為賢乎?」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