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乾坤易勢 第七節

冬去春來,待到四月,天氣已變得十分暖和。此時,在朝廷的鼎力支持和李景隆的再三嚴令下,京師、直隸、山東、山西、河南乃至湖廣等的的援軍相繼抵達德州和真定,李景隆手頭的兵馬又增加到近四十萬之多,再加上駐防在河間等地的部屬及大同、遼東兩地偏師,朝廷用以平燕的總兵力已有六十萬之眾。

有了援兵,李景隆的腰杆子又直了起來。儘管大同和山海關兩支側翼已殘,但他仍覺得憑眼下之力剿滅燕藩已是綽綽有餘。而建文和黃子澄也不停地催促進兵。終於,四月一日,李景隆於德州誓師,再次北伐。

此次出兵,李景隆所用兵力仍以德州、真定兩支大軍為主。刨去老弱病殘以及留守將士,出動兵力總計約三十四萬,其中真定大營出兵八萬,由武定侯郭英為帥;李景隆則親率二十六萬大軍,由德州方向北上。兩軍約定在白溝河會師,然後合二為一,以雷霆之勢直撲北平。

南軍既動,燕軍自然也不能閑著。李景隆誓師的第二日,燕王朱棣在東殿召集軍議。殿上,休整了一個冬天的燕軍將領們嗷嗷直叫,爭著要將南軍撕成碎片。見士氣可用,朱棣心中暗喜。四月五日,朱棣率燕藩眾臣祭告天地,隨即統領十一萬燕軍主力南下,並於兩日後抵達武清。

到達武清後,朱棣一邊向固安方向緩慢行軍,一邊廣派斥候,偵察德州、真定方向南軍動向。四月十九日,燕軍渡過盧溝河,進入固安縣城。與此同時,南軍情報被收集過來:德州南軍的先鋒已抵達白溝河南岸,郭英的真定兵馬也已掠過保定,正向白溝河進軍。至此,南軍戰略動向已基本判明:白溝河便是南軍會師之地。

「絕不能讓李景隆與郭英會師!」形勢明朗後,金忠立即向朱棣進言,「一旦南軍會師,其兵力將是我軍三倍!屆時再要取勝,必然難上加難。當務之急,是要趁南軍會師之前,一舉將郭英擊潰。郭英一除,李景隆勢力大減,且必然膽寒,到時候再行決戰,形勢便對我軍有利得多!」

「不錯!」朱棣十分贊同,「各個擊破,乃此戰致勝之不二法門!」

金忠仔細看了看地圖,然後伸出手向標明「蘇家橋」三字的小黑圈處一指,沉聲道:「請王爺即刻下令,全軍加緊進軍,兩日之內,必須抵達蘇家橋。到蘇家橋後,我軍可以兵分兩路,主力可以大清河為塹,隔河固守;王爺則親率親軍、朵顏韃騎及三萬燕山鐵騎,一路向西,奇襲郭英部。真定軍馬是偏師,人數較少,論精銳亦遠不如李景隆的德州主力,只要我軍行動迅速,出其不意之下,必能一擊建功!剿滅郭英,我軍再重新會合,與李景隆決一死戰!」

「便是如此!」朱棣一錘定音。第二日清晨,燕軍再次南下,渡過拒馬河後一路南行,終於在天黑之前抵達了位於文安縣城以北四十里處的蘇家橋。

蘇家橋不大,來頭卻不小,相傳是北宋文豪蘇洵任文安主簿時所建。不過此刻朱棣卻沒心思憑古吊今。當晚,燕軍將士便在蘇家橋北面的蘇橋鎮紮營。

夜色已深,大地漸漸寂靜下來。白天的行軍,讓大伙兒都疲憊不堪,此時除了巡哨的守夜士卒,其餘的將士皆進入了夢鄉。明日,還有艱險的征程在等待著他們。

「轟隆……」,忽然間,天空響起一連串的驚雷,把大家從夢中震醒。朱棣迷迷糊糊地睜開眼,正咕噥兩句欲轉身再睡,忽然間腦中一個念頭閃過,頓把他嚇了一激靈。

朱棣當即一躍起身,一旁侍候的黃儼見著,忙拿起一件油衣欲給他披上。朱棣一把將黃儼推開,披頭散髮地衝出帳外,只見天空已是電閃雷鳴。不一會,傾盆大雨便漫天砸下。

「糟了!」朱棣的臉色倏時變得十分蒼白。時值春夏之交,正是多雨季節。看樣子,這場雨的來勢頗為不小。明日燕軍騎兵便要出擊,若前方道路被暴雨沖毀,那這場奇襲可就真的要化為泡影了。想到這裡,朱棣頓時急得團團轉。這時金忠也冒雨趕來,朱棣一瞧,這位一向氣度從容的軍師也露出幾分焦急之色。君臣二人說了幾句,卻都彷徨無策,只得眼巴巴地看著上天,祈禱暴雨能儘快停下。

不過朱棣的希望終究是落空了。這場雨大得驚人,頃刻間便將燕軍大營澆成了一片澤國。燕軍猝不及防之下,各處營帳紛紛進水,就連朱棣的中軍寢帳也是水深三尺。無奈之下,堂堂燕王最後只得在床上干坐到天明。

燕王尚且狼狽如此,其他將士可想而知。大雨直至第二天上午方停。待雨水退去,燕軍上下已是疲憊不堪。而更讓朱棣感到沮喪的是,在暴雨的沖刷下,前方道路已變得泥濘不堪,不適合大軍疾行。

得知前方道路受阻,朱棣立即召集軍議。會上,朱棣與諸將大眼瞪小眼,個個垂頭喪氣說不出話來。良久,金忠才鐵青著臉沉聲道:「人算不如天算。事已至此,再多想亦無益處。唯今之計,只能暫時休整,待天氣放晴,與南軍決一死戰!」

金忠說完,朱棣一聲長嘆。南軍有三十餘萬,論兵力是燕軍三倍,且蓄養多時!以少勝多,這樣的仗朱棣在真定城下和鄭村壩都有打過。但那要麼是趁敵軍未集,分而破之;要麼則是佔了南軍不耐嚴寒的便宜。如今分擊敵軍已不可能,天氣又正暖和,一想要在這種情況下與南軍硬碰硬,朱棣心中沉重萬分——別說不一定打得贏,就是僥倖取勝,自己手下這十一萬健兒又還能剩幾人生還?

只剩下一個希望了——想到這裡,朱棣抬起頭,眼光穿過帳門,直抵遠處的南方。自得知李景隆出兵之日起,他便一直在等,等那個可一舉扭轉乾坤的變故發生。可至今為止,南軍那邊仍毫無動靜。儘管朱棣一開始時並沒抱太大期望,但在眼下,他卻只能等待,等待那個看似渺茫,但卻能挽救燕藩命運的奇蹟儘快發生!

只是朱棣也不知道,他能夠如願以償嗎?

數日之後,天空放晴,休整完畢的燕軍開始向白溝河進發。與此同時,南軍也逐漸推進到白溝河南岸不遠處,一場決定天下氣運的大戰終於爆發。

燕軍的首戰並不順利。一開始,朱棣想趁李景隆立足未穩之際,先搶渡過河擇好地勢,以取得決戰先機。畢竟這次面對的南軍有三十餘萬之多,這便宜能多佔得一分也是好的。

可當燕軍過到一半時,對岸突然傳出一陣炮響,緊接著近萬名南軍騎兵從對面山頭背後冒了出來,對燕軍展開攻擊!

這支騎兵的主將是參將平安。平安是大明北軍中的一員老將,開國之初還做過朱元璋的義子。昔年北軍出塞時,平安曾在朱棣帳下效力,對他的戰法十分熟悉。正因為這一點,此次北上,平安又被任命為先鋒。平安知道朱棣愛身先士卒,此次便有意打了個埋伏,想趁著燕軍前鋒渡河時來個「半渡而擊」,爭取趁著燕軍慌亂,一舉把朱棣給擒了!

不過燕軍畢竟是百戰勁旅,面對呼嘯而來的南軍騎兵,他們只慌亂了一小會,隨即便開始列陣迎敵。朱棣也在軍中,只見他號令迭出,身後五色令旗連番揮舞,不一會兒,一個大方陣就初具雛形。

見燕軍反應如此迅速,平安也驚嘆不已。不過仍率領手下騎士大聲呼喊著突入陣中,與燕軍絞殺在了一起。

見平安如此不要命,朱棣一聲冷笑,正欲調集重兵將其一舉殲滅,忽然後方的河北岸忽然傳來一陣喊殺聲:

「殺燕賊啊……」

朱棣渾身一震,繼而回頭一看,不由大驚失色——北岸竟也出現一股南軍!從旗號看,領兵的正是自己的老對頭——瞿能!

瞿能自彰義門敗退後,一直被李景隆棄而不用。鄭村壩之戰時,他被留在了北平城下。燕軍回師北平,城下南軍猝不及防,一敗塗地。當時瞿能就在軍中。見大勢已去,瞿能與瞿義一起,帶著一干殘兵敗將逃向真定。瞿能知自己不受景隆待見,也不想再去德州受氣,便找到了當時留守真定的安陸侯吳傑,依附在他帳下。此次北進,真定方面亦大軍齊出,瞿能便也跟了過來。

平安與瞿能相好。待得了先鋒之職後,平安便找到了瞿能,要他配合自己伏擊燕王。見平安發話,瞿能當即應允,隨即去求自己的上司——武定侯郭英。

郭英不是李景隆,他犯不著跟瞿能過不去。何況當瞿能將平安的計畫詳細說明後,郭英也覺得可以一試,便做主讓瞿能單獨行動,並也給了他萬餘人馬。

瞿能率著手下,趕在燕軍抵達之前埋伏在白溝河下游的五官淀中。當時燕軍急著趕路,並未發現身後居然埋伏著這隻人馬。待戰事打響,瞿能率軍衝出,終於在關鍵時刻趕到了戰場。

這下輪到朱棣心中發毛了!瞿能能打,他早就知道。而這時燕軍大部已渡過了河,北岸僅有後軍兩萬人馬,八成不是瞿能的對手。

分兵回援倒不是不可以。可是白溝河雖然不深,但要涉水返回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兵士在水中行動不便,很容易成為南軍的活靶子。而一旦瞿能佔領北岸,待李景隆主力趕到,自己就不得不面臨南北夾擊,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這對於本就處於劣勢的燕軍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