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並刀如水 第一節

公元690年,武曌六十七歲,已經是年近古稀、垂垂老矣,卻是勃勃野心不減,終於在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廢去兒子睿宗李旦皇帝位,受尊號為聖神皇帝,改唐為周,君臨天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武則天。傀儡皇帝睿宗李旦被降格為皇嗣,原皇太子李成器則降為皇太孫,獲賜武姓,成為千古奇聞。

女皇的籍貫是并州文水,距離其第一任丈夫太宗李世民的發家之地晉陽不過百里路程。為榮耀故土,武則天特下詔定并州為北都,改州為太原府,府治晉陽,此為太原建府之始,太原遂與京師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進入全盛時期。

極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宏偉壯麗的新城池並未給太原人帶來多少好運。正是自當今女皇帝武則天登基後,吐蕃、突厥等諸蕃不斷攻擾邊境,地處邊防要地的太原備受烽火壓力。

今年遼東契丹起兵反叛更是令北部邊防雪上加霜。契丹素來歸順朝廷,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本是事出有因,全因管轄境內大旱,百姓兵士無以為食,營州都督趙文翙殘酷不仁,非但不加賑濟,還加倍侮辱李盡忠等契丹首領,由此才釀成營州事變。

雖則真刀真槍殺了人,可終究還只是一個邊境小事件,朝廷完全可以通過綏撫的方式解決。可惜身在洛陽的武則天得報後不立即下詔平息事態,反而為泄一己之憤將李盡忠改名為李盡滅,將孫萬榮改名為孫萬斬,由此使得局面進一步惡化,徹底喪失了和平解決契丹營州事變的希望。

不過李盡忠並沒有立即盡滅,孫萬榮更沒有當場萬斬,反而實力越來越強。當時契丹及其它少數民族部落均不堪忍受武周朝廷官員的欺壓凌辱,聽說營州起兵後紛紛趕來投奔。尤其孫萬榮年輕時作為契丹質子長期在洛陽生活,與朝中不少官員交好,對武周和李唐勢同水火的矛盾深為了解,及時打出了迎歸廬陵王為帝的大旗,甚至山東一帶有不少不滿武則天統治的漢人也積極響應他所提出的號召,主動與契丹聯絡。如此,李盡忠起兵後,在短短十日內就發展到數萬兵馬,以營州為基地,以孫萬榮為先鋒,攻城略地,聲勢越來越大,遂自稱為「無上可汗」,這也是契丹首領首次稱「可汗」。

武則天愈發不能容忍,遂決意大張撻伐,任命侄子梁王武三思為主帥,率領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名大將進討李盡忠,其中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均是朝中重臣。

以時局而論,相比於突厥和吐蕃而言,契丹實力孤弱,絕非勁敵,武則天卻派出如此聲勢浩大的隊伍,不由得人不懷疑她是在為改立太子做準備。她雖有親生兒子廬陵王李顯和皇嗣李旦在世,卻因為姓李入不了她的法眼,她一手開創了武周王朝,當然夢想著王朝代代相傳,傳位自然要傳給姓武的,那就只有考慮血緣相對親近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可惜這二人貪婪殘暴,貪鄙低能,素來為士族輕視,武則天不是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她才決意利用營州事變來提高武氏威望,勞師動眾,派武三思統帥眾多名將及三十萬大軍征討契丹,意在使他立下平定契丹的不世軍功。二十八將均趕赴河北前線,而武三思則屯兵在勝州一帶,留在後方,不冒絲毫戰陣危險,然則一旦前方克敵制勝,功勞卻盡歸在他頭上。

然而戰事演變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契丹在西硤石黃獐谷事先設伏,誘敵深入,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先後分兩批殲滅官軍前鋒和後軍,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等大將均被俘虜,官兵全軍覆沒。契丹一戰成名,聲勢更盛,隱隱有雄霸河北、進軍中原之勢。早在幾年前,民間流行一首《黃獐歌》,歌詞道:「黃獐黃獐草里藏,彎弓射你傷。」直至契丹因黃獐谷之戰威震天下,官兵諸軍並沒,罔有子遺,黃獐之歌才得以驗證。

朝廷官兵出師遭受重大失利,前方敗報傳到洛陽,武則天勃然大怒,忿恨武三思不爭氣,立即撤銷了侄子的統帥職務,任命另一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為新任統帥。可之前朝廷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西北吐蕃、突厥又蠢蠢欲動,她一時無兵可調,驚慌失措下,竟然下令挑選在天下囚犯及士庶家奴種挑選勇敢善戰者,由官府出錢贖出,以組成臨時軍隊抗擊契丹。幸虧右拾遺陳子昂堅決上書阻諫,這一在唐朝歷史上破天荒的詔令才沒實行。

經過一番全國範圍內的東拼西湊後,武攸宜再率四十萬大軍出發,因再無名將可用,不得不起用白衣王孝傑為前鋒。

這位王孝傑也是個傳奇人物,年少時就以軍功入仕,唐高宗儀鳳三年率軍西討吐蕃時,與主帥劉審禮同時成為吐蕃軍俘虜。二人被押到吐蕃都城邏娑後,待遇大不相同:劉審禮被剃光頭髮,淪為最卑賤的奴隸,從事各種苦役,直至悲慘地死去;王孝傑則一躍成為贊普墀都松贊的座上客,備受禮遇,後來更是被放還中原,原因只因為其相貌酷似墀都松贊的父親。武則天稱帝後,王孝傑因在蕃日久,熟悉其情,出任武周軍統率討擊吐蕃,收復被之前被吐蕃軍佔領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以軍功出將入相,顯赫一時。然而就去年與吐蕃素羅汗山一戰中,王孝傑再次大敗,差點又當了俘虜,武則天盛怒之下,將其免官,削為平民。

可惜急於戴罪立功的王孝傑也未能給武攸宜帶來好運,他率領十八萬軍隊為前鋒,在東峽石谷與契丹軍遭遇,正布方陣對敵時,後軍總管蘇宏暉畏敵而逃,武周軍陣勢鬆動,契丹軍趁機出擊,官兵大敗,王孝傑逃跑時墜崖而死,兵士被殺或奔踐相踏,死亡殆盡,十八萬軍隊全軍覆滅。

武攸宜軍聽聞敗訊後,軍中震恐,不敢前進。主帥武攸宜更是心摧魂死,又聽說契丹軍大舉南下,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打算棄幽州逃走,幸為總管府參謀陳子昂阻止,但從此再也不敢進擊,只是閉城緊守。

武則天連接敗報後,還意識不到前方戰事失利是由於統帥不習軍事,一心妄想諸武立下不世軍功,一面派使者到前線追斬蘇宏暉,一面派侄子河內王武懿宗統軍二十萬增援武攸宜。武懿宗儀形短小,容貌粗鄙醜陋,性情怯懦,剛到趙州就聽說契丹大將何阿小正率游騎南下,城內又有人暗中散發大量妖書——即宣傳小冊子,內容無非是思慕李唐,痛斥武周,號召天下人來起來反抗女主,迎廬陵王為新皇帝——他猜已經有契丹細作混入趙州城中,擔心內外受敵,立即下令大軍南撤,一口氣逃至相州才停下。一路丟盔棄甲,委棄軍資,不計其數,這就是著名的趙州大潰敗。契丹大將何阿小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趙州,大肆屠城。朝中左司郎中張元一做詩嘲諷武懿宗未見敵即狼狽逃竄的醜態道:

長弓度短箭,蜀馬臨高蹁。

去賊七百里,隈牆獨自戰。

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

武則天見詩後居然問道:「懿宗沒有馬騎嗎?」張元一道:「騎豬,就是說夾豕。」武則天聞言居然大笑,也不處罰臨陣脫逃的武懿宗。

至此,女皇前後所派出的平亂大軍多達百萬,人數是契丹軍的十餘倍不止,卻屢戰屢敗。武則天再無兵可調,無計可施,只好召集佛教僧人參與解決國家大事,敕令名僧法藏在洛陽依經教遏寇虐。法藏於是沐浴更衣,建立道場,設置十一面觀音像,行道作法,預備將武周軍隊變成所向披靡的神王之眾。

自趙州大潰敗後,燕南諸城,十不存一,河朔之地,人懷兩端。契丹軍已深入河北腹地,佔據多座城池。河東緊貼河北,亦不斷有契丹彪騎入境,燒殺搶掠,局勢十分緊張,太原為此已經多次戒嚴。大街上行人稀疏,一派清淡,儘是巡邏的兵士,全副武裝,遇到陌生面孔會立即攔下嚴厲盤問,對方稍微遲疑答不上來,便會被當作契丹姦細捆送并州州府嚴刑拷問。就連王翰、狄郊等人自蒲州歸來,入城時也大費了一番周折。

倒不是所有人都受到了懷疑,被攔住的只有辛漸一人而已——他眉骨凸顯,眼窩深陷,一張國字臉有稜有角,確實跟遼東那些叛亂的契丹人很有幾分相似,守衛城門的兵士又是新從其他州調來,不認得他是城中著名鐵匠大風堂堂主辛武之子,一望之下,立即上前攔住。

辛漸猜到是自己長相的緣故,他這一路下來,沒有少被官兵盤問,當即冷冷道:「怎麼,你們官逼民反不算,還是預備抓光殺盡天下所有契丹人么?」領頭校尉見他出言不遜,腰間又有兵刃,喝一聲道:「拿下了!」兵士便一起圍了上來。

李蒙忙道:「先別動手!這位將軍,你一定新來的,不認識我們,我們幾個都是本地人,不過是去外面玩了一陣,剛好今日回家。」校尉道:「本地人就不是契丹細作么?長史特別下令,最需要留意就是你們這些本地人。」

眾人聞言很是不悅,大伙兒這次在蒲州受了不少委屈,被迫滯留日久,連牢飯都吃過了,想不到回到家門前還要受氣。王翰冷冷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這就將我們所有人都抓起來,帶去州府交給張長史吧,看看他怎麼說。」校尉居然也不吃他這一套,道:「好,來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