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故事 社會也是一所大學 自己給自己打工

1994年,從黑龍江回大連不久,經過反覆思考,劉剛覺得是結束這種四處漂泊生活的時候了。出來闖蕩為了什麼?就是要混出個模樣。劉剛說:「不是有一句話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當時不知道怎麼我就想起了這句話,我想,不想當老闆的打工仔也當不好打工仔。所以我決定自己當老闆。」

這就是一個在外邊闖蕩三年的收穫。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踏著成功人的腳步!劉剛終於在社會這所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他要開始「博士後」的實踐活動了。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為什麼這麼大的世界就沒有我劉剛的立足之地?說要自己干,其實劉剛並沒有錢。當時劉剛兜里一共有一千元錢,而且這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筆財富。

劉剛在五金店老闆那裡乾的時候熟悉了那個行業的朋友,也熟悉了那個行業的規矩,劉剛決定從這裡著手。他在一個朋友的門市裡租了一個櫃檯,一個月六百元,可以先欠著,又在朋友那裡賒了一些貨。原來老闆回黑龍江的時候還剩了一些破東亂西,和老闆打過招呼之後,劉剛也把那些東西弄到了自己的櫃檯里,這算把自己的一個櫃檯擺滿了。有朋友就是好,手裡搛著自己的一千元錢還沒動呢,生意已經可以開張了。要不怎麼說朋友就是財富呢?店面雖然很小很小,但是那畢竟是自己的,不管別人怎麼看,自己看上去心裡就覺得溫馨。

在這個小不點的店面里一共幹了將近一年,手裡一共攢下了三千元錢。這時劉剛別提有多髙興了,從16歲開始出來闖蕩,給別人幹了三年,手裡才積攢了一千元錢,自己幹了不到一年,手裡已經攢下三千元錢了,這效率簡直無法比,劉剛當時並不太會算這筆賬,他用計算機反反覆復地比量,就差周圍有人,要不早把自己的腳趾拿出來掰一掰了,最後劉剛得出了一個讓自己都非常吃驚的結論:自己當老闆干一年頂上給別人打工干十年!1995年年初,有人承包了大連開發區物資公司的商場,劉剛抓住這個對自己來說比三中全會還要重要的歷史機遇,來到了物資公司的商場,擴大了自己經營的規模。也是在這個時候,劉剛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小窩,結束了沒有住處的狀況。在物資商場的院子里有一個警衛用的小亭子,現在商場都承包出去了,小亭子沒用了,劉剛每個月八十元錢租下了這個亭子。面積不到五平方米,放一個床之後一個人勉強夠轉過身來。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立足之地,劉剛為之奮鬥了五年,一個人毫無背景地在外面打拚,容易嗎?

這期間,劉剛遇到了他生命里的又一個貴人——馬玉彬。劉剛是在給人搓澡的時候認識他的,那個時候馬玉彬每次到花園別墅都是找劉剛搓澡。有一天馬玉彬突然在商場里遇到了劉剛,這才知道了劉剛的情況,而馬玉彬此時正在承包一個工程。沒得說,劉剛很自然地就成了馬玉彬的供貨商。馬玉彬要什麼劉剛就給他送什麼,馬玉彬說了:價格由你看著辦,不能隨便亂來,但是你也要留有你足夠的利潤空間。就這樣,劉剛彷彿成了馬玉彬「狗腿子」,每天馬玉彬一個人就足夠劉剛忙的了,兩年下來,劉剛賺下了他的第一桶金——五萬元人民幣。

劉剛是一個比較有思想的人。有了五萬元之後,他開始琢磨了,老是這麼像無頭蒼蠅一樣地對縫、干這種雜七雜八的東西不是長久之計,要有自己的主打項目。就這樣,劉剛在市場調査的基礎上選擇了軸承和皮帶。

劉剛是這麼想的:開發區的企業多,而且開發區的企業都是外資企業,自動化程度高,自動化程度越高就需要越多的自動傳輸設備,這就必然要用更多的軸承、床帶。

而當時,開發區的很多經營項目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進口軸承都需要從廣州、北京、上海進貨,因為規格太多,價格太高,很多商家都是現買現賣,不存現貨。而這樣乾的結果就必然導致了價格髙、供貨周期長的後劉剛一干就和別人不一樣。他根據客戶的需要少量備貨。每種規格的軸承客戶要一件他就進兩件,漸漸地他的存貨就多了起來,而且都是有針對性的備貨,所以從來都不在手裡壓太長時間,減少了進貨次數,縮短了供貨周期,逐漸地他就在開發區站穩了腳跟,他的軸承就代表了開發區的新潮流,很多經營軸承的業戶開始到他這裡來串貨了,他成了眾多軸承經營業戶的「倉庫」。一些特型的軸承、異型軸承、非標準軸承、一些偏、冷、少的軸承,別人沒有的軸承,劉剛都有。劉剛終於完成了他自己的華麗轉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