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江南叛亂

中國這片大地的情況,尚有許多令人費解之處。

「江南」,指的是後來被稱為長江以南的地區,在當時(公元前2世紀),一直被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人們視為帶有異國情調的地域,居住在那裡的人(吳、越及楚)則被當成異族。

當然,江南廣大地區的人們早已引入漢字,並用來傳情達意。這些漢字均起源於北方,且已達到很高的水平。這些文字也成就了江南民族的詩集,那就是與北方漢民族的《詩經》遙相呼應的《楚辭》。所謂楚,即是指江南的一大片地域。此外,漢民族其他方面的文化也被接受過來,比如修建城郭就是一種中原式的做法。

不過,江南仍有許多與中原不同之處。中原人也許因為與騎馬民族混血的緣故,個頭大都很高,臉長。而這些南方人卻絕大多數個頭都很矮,圓臉,雙眼皮,當地的風俗習慣流行文身,這是北方漢民族無法想像的。

古代,中原地區歷來把江南那些人視為蠻族,稱之為「荊蠻」。

只以一個荊字,也可以表示該地域。

在江南風俗民情里,上層人物多學北方漢族之風,而下層老百姓則更多保留原始的習俗,不僅文身(大多刺成飛龍),而且斷髮。只斷髮這一項,就與北方漢民族根本相悖。四面被異民族包圍的中原漢民族以俗(髮型與服飾)作為文明的基礎。再進一步說,與服飾相比,俗的基礎在於更重視髮型,比如,在漢民族圈以外的草原上,居住的是策馬飛奔、追逐羊群的騎馬民族,儘管由於民族不同,剃法有所差別,但一律都是辮髮。漢民族則是任由頭髮長長,在頭頂上整齊地束一髮髻,這就是所謂的束髮。

江南那些蠻族的所謂斷髮,近於一般所說的剃。順便說一句,當進入13世紀,蒙古人征服漢民族建立元朝時,又將揚子江以南的原住民稱為「蠻子」。

被漢民族眼裡原本視為野蠻至極的蒙古人稱為蠻子,這些南方人恐怕也會感到無地自容的。到了公元13世紀,江南已經被充分漢化了。但當身為少數民族的蒙古人進入漢民族地區時,肯定覺得揚子江以南的風土民情有點異樣,便根據這異樣部分將當地人稱做蠻子。如果說到13世紀還屬於「異樣」,那麼在公元前的那個年代,其蠻子的特性更是遠非後世可比的了。

首先,江南的語言就與北方差異甚大。儘管是從北方傳入的漢字,但每個字的讀音卻全都是江南腔調,這種情況直到現在也依然如此。即使是到了近代,一些北方人恐怕也仍然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漢民族,而將這一地區稱為南越或百粵之類,一旦移居到這些地方(比如廣東省),則又將自己稱為唐人。

在古代,這些地方不僅與北方風俗迥異,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邊,靠潛水捕魚為生。北方漢民族則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會游泳,更不會江南人引以自豪的潛水特技,反倒將這類本事視為野蠻。不難想像,古代曾帶著稻穀漂洋過海來到倭之諸島的,很可能就是這些江南吳越之人。當然還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隨著海潮漂流到朝鮮半島南端,再從那裡跨過位於現今日本福岡、佐賀兩縣北部的玄海灘到達倭島的。關於倭人的風俗習慣,著名的《魏志·倭人傳》里是這樣記載的:「男子大小皆黥面文身……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沒捕魚蛤,亦以厭大魚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風俗,與揚子江以南荊蠻之習性何其相似。如果二者之間有聯繫,那就可以說,這一地區的風俗又越過大海傳到了遙遠的日本。

同在這片大地上的中原地區和揚子江以南地域,在飲食上也各不相同。北方黃河流域不適宜種植稻米,因而不吃米飯。江南——揚子江、錢塘江流域——因氣候溫暖多雨,是這片大地上最適合種植水田的富饒肥沃的地區。將稻穀帶到這裡的荊蠻,人口以絕對壓倒北方之勢不斷增多,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這片大地上,從殷周時期起人口就很少,且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後來人口逐漸增加,各地相繼得到開拓,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才開始形成由「中國」佔據的廣大領域。各諸侯國並起,互相殘殺。進入該時期以後,米食民族已將揚子江以南地域全部分割完畢,形成各自的國家,開始以中國人身份和其他國家打起仗來。此時江南有三個國家,楚、吳,還有越。儘管已分成三國,但在北方漢民族看來仍是難以區分的一片地區,仍將其當成一群趣味迥異的傢伙來對待。

楚、吳和越,大體上可以看成是同一族群。

在中原漢民族眼裡的這些南方蠻族,從最一般的角度來看,其性格也與漢民族大不相同。正如《楚辭》里所表現的那樣,他們感情豐富,多激昂慷慨之士,平時喜歡在水田邊唱歌跳舞,男女相愛的方式也比北方歡快熱烈,有時甚至放蕩不羈。

自古以來,就有人將江南這三國風氣的特徵概括為:

「楚之艷麗舞踏,吳越之歌謠。」

打仗的風俗自然也與北方不同。江南人身上還保留著蠻性,打起仗來猶如火山爆發,兇悍無比,但在戰術上卻缺乏計畫性,一旦戰鬥形勢陷入艱難境地,就容易士氣低落,人心渙散。日本人被認為血管里流著江南人的血脈,從日本列島數千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也能看到這種特性。

儘管如此,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的楚國仍依仗其人口眾多,與北方各國竭力抗衡。同處江南的吳國和越國亦均非弱小之邦。與北方各國的戰爭有時還會形成南北相持的局面。但隨著西部秦國的強大,其他各國相繼被滅掉,楚也在公元前223年被消滅,兩年後便出現了秦帝國。

其中,尤以楚國被消滅的方式最為悲慘。

楚國最後一位國王是楚懷王,懷王為人老實厚道,極易上當受騙,因多次中秦的奸計而成為其手中玩偶,最後終於被秦當成俘虜,監禁在秦的都城。懷王簡直就像一個被隨意耍弄的傻瓜。據說他後來曾隻身逃走,又再次被抓回去,終於死在秦都城。秦將成為遺骸的懷王送還楚地。楚人皆嘆息不已,怒火中燒,發誓要找秦復仇。

——難道楚竟被耍弄到這種地步嗎?

這種感受,大概只有楚人才體會得到。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句話在當時曾廣為流傳。

項羽就是一名發誓要復仇的楚人。

「項」這個字在歷史上也是一處地名(河南省項城)。

項氏原本是楚的貴族,因古代曾受封於項地而成為該地域的領主,本族人口亦隨之大大增加。這一族人遂取地名為姓,是為項氏。

在一段時期里,秦日益強大,含楚在內的六國則日漸衰微,特別是楚所受之壓迫日甚一日。到了最後,指揮楚軍苦撐國運的就只有項氏出身的項燕將軍了。名將項燕在憎恨秦國的人中聲名大噪,有時甚至會被賦予一種守護神般的色彩。他不僅愈戰愈強,而且愛護部下,這也使其名聲更加響亮。即使在項燕死後,憎恨秦國的楚人之間也仍然流傳著一個說法:

——項燕將軍並沒有死,正雌伏在草莽之間,伺機滅掉秦國。

楚之地多山水美景。

長江產生許多支流,形成湖泊;山巒鬱鬱蔥蔥,陽春時節,朝霧繚繞,暮靄迷濛。

人們都說——楚之山河,正湧起向秦之恨。

順便說一句,首先揭竿而起對秦造反的陳勝吳廣也是楚的遺民,往日里均以務農為生。

不用說,這時楚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只成了一個地名。始皇帝消滅六國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漢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區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郡為一級單位,縣為下屬單位。在楚國先前的地盤上,只設南陽郡、南郡和長沙郡等三郡,就足以涵蓋其全部領土了。楚遺民成了始皇帝的臣民,在帝國的名義之下處於被奴役的地位,被驅使長期從事勞役和軍役。陳勝吳廣就是在與一群夥伴被趕往邊疆當兵的途中,鼓動那些老百姓起來造反的,但在向天下發出號召之際,陳勝跟志同道合的吳廣商議說:

「我等只是無名百姓,以這個名義,天下是不會奮起響應的。」

於是決定由陳勝自稱為「扶蘇」。扶蘇當然是指始皇帝的長子,雖說因宦官趙高的奸計已被迫自殺,但天下人還不知底細。扶蘇並不像其父始皇帝那樣性情暴戾,據說還屢屢向父皇提出諫言,陳勝就正是利用了這些傳說。他又對同夥吳廣講:

「你就當成是楚的項燕將軍吧!」

儘管亡楚之項燕將軍早已成為故人,但其名字在這種場合仍然可以利用,也可以看出這位將軍的名聲有多麼大。

這一時期,在揚子江附近的一座小城裡,常有一名五十歲左右的男子向夥伴們悄悄地表白自己的身份:

「我只能偷偷地告訴你們,我是項燕將軍的兒子。」

這名男子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於是,項羽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已故將軍項燕的孫子。至於是否當真,人們也就無從查考了。中國在古代也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