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世界船王」包玉剛 5、智勇雙全的「陸地王者」

藍色的海洋上,包玉剛憑藉著銀行家的睿智與敏銳以及高超的商業手腕成就了自己的霸業。可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他卻逐漸把重心轉移到陸地上來,是什麼促使這位「世界船王」做出如此重大的「轉型」呢?

20世紀70年代,一場因中東戰爭而引發的石油危機席捲全球,導致了航運市場的空前繁榮,在很多人眼裡,作為全球航運業「龍頭老大」的包玉剛勢必是最大的獲利者,但是包玉剛卻像海燕似地嗅到大蕭條風暴的氣息,在他看來,航運市場的情況必定會越來越糟。

其實,當時很多從事航運業的船主都意識到了這點,但是,他們卻天真地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抱著一種聽天由命、順其自然的心態。可是如果船到橋頭直不了,那麼等待他們的就是「船翻人亡」的悲慘下場。

而包玉剛有著十分接近市場的感知力,他以銀行家的敏銳與睿智,實業家的大膽與魄力,在航運低潮來臨之前,大刀闊斧的對集團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最初,包玉剛是把資金多元化運用,逐步將賺得的部分資金投于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酒店及交通運輸業上,這使得他在接下來爆發的聲勢浩大的國際經濟大風暴中,不但逃過劫難,而且財富大為增加。

緊接著,包玉剛又做出了一個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決策減少船隻,準備登陸!事實證明,包玉剛的做法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當世界航運業的大蕭條像颶風海嘯般襲來時,包玉剛已把他的船隊穩穩地開進了「避風港」!

20世紀80年代,包玉剛已經逐步將麾下船隊從過去的200艘削減為96艘。人們不由得紛紛猜測,船隊大大「縮水」的船王,接下來又將何去何從?過去在海上縱橫馳騁、翻雲覆雨的「蛟龍」,能否在陸地上也獨霸一方呢?

接下來,包玉剛向整個香港,乃至全世界證明了自己不但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更是智勇雙全的「陸地王者」。他登陸的首役,便是和實力雄厚的英資怡和洋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九龍倉閃電戰」。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擁有資產18億港元,其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和香港島上的一些碼頭、倉庫、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及天星小輪,是香港的一塊風水寶地。誰掌握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業務。它當時的主人,就是香港四大英資財團之一的怡和。不過,怡和集團雖然控制九龍倉,但持股比例不到20%,若誰佔據20%的股份,就可與之公開競購九龍倉。

最先盯上九龍倉這塊「肥肉」的,是有著「香港地王」稱號的李嘉誠。為了避免驚動怡和,與其發生正面衝突,李嘉誠早已不顯山不露水地採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悄悄地買下了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

在李嘉誠看來,最想得到九龍倉的,應該是「船王」包玉剛。如果把2000萬股以每股30港元的價格轉讓給包玉剛,不僅自己能夠獲得5000多萬港元的利潤,還能通過包玉剛的關係在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9000萬股的股票。這樣,他既可穩穩入主和記黃埔,又可避免華資之間的「窩裡斗」,這絕對是一個交了朋友、打了英資、獲得大利的一箭三雕的絕招。

1978年夏日的一天,在中環文華酒店一間幽密的客廳里,李嘉誠悄然約見「船王」包玉剛,提出了上述構想。包玉剛投身航運20多年,縱橫四海,卻一直苦於沒有自己的碼頭,長期以來,他龐大的船隊總是使用別人的碼頭和倉庫,頗有寄人籬下之感,大量的利潤也白白流失了。

因此,他對擁有自己碼頭的重要性的感受比誰都深切。他也確實早就盯上了九龍倉,而且也買下了不少股票,但尚未達到與怡和競購的份額,現在有此「空檔」,豈能無所作為,讓到了眼前的良機白白溜走?當然,包玉剛也非等閑之輩,在赴約之前他就已經揣摩到李嘉誠的想法。

對於眼前這位比自己年輕十歲,風頭正旺,而且實力和成就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地產大王」,包玉剛一直頗為欣賞,他對李嘉誠的這個一箭三雕的妙招、絕招連聲稱讚。兩人一拍即合,當場成交,同時約定不向新聞界透露任何風聲。

就這樣,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宣布他以及其家族已買入了15%~20%的九龍倉股份,九龍倉集團也不得不正式對外宣布,包玉剛加入九龍倉董事局。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歷程中一帆風順,從來就沒有遇到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那麼,要麼它是上帝格外垂青的異類,要麼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

經濟學家魏傑曾經下過一個預言:「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非常痛苦,我估計再過十年,現在民營企業200個中間有一個生存下來就不簡單,垮台的垮台,成長的成長。」

為什麼中國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8年?為什麼當年名噪一時的「孔府家酒」、「三株」「秦池古酒」等品牌都已煙消雲散,退出歷史舞台?為什麼IBM、通用等國際企業的CEO們經常充電、考察?一切源於危機感!來自外界的危機感!自身的危機意識!

企業的危機意識說到底就是企業管理者與員工的危機意識。在談到微軟時,比爾蓋茨認為「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絕對是告誡自己管理層的警戒。海爾的領軍統帥張瑞敏對自己的形容是「如履薄冰」,目的在於鞭策自己勤奮,保有制定戰略的警惕性,但海爾的企業文化中卻滲透著是「積極向上,奮勇向前」的精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