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娛樂教父」邵逸夫 3、「大投入、大製作」的製片方式

總結自己多年來的經驗,邵逸夫感覺到要拍攝觀眾喜歡的高水準電影,一定要有完善的設備、引進新的技術,特別是要有一個配套完善的攝影棚。因為,拍電影沒有攝影棚就如同搞工業沒有工廠一樣。

於是,邵逸夫掌管邵氏後,毅然投下巨資32萬港元,買下了香港清水灣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岡,開山填海,大興土木,建造了當時香港乃至亞洲最大的影視製作基地——邵氏影城。影城佔地200餘萬平方英尺,有影棚10座,場棚10餘處,員工1000餘人。

有了這樣的一座影城,邵氏電影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1965年,邵氏出片15部電影,而1966年已經高達31部,到了1967年更是達到37部。從1973年開始,邵氏每年都有40多部電影問世,並且其中不乏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

1959年,邵逸夫在鄒文懷的協助下,開始實施具有歷史性的計畫——大投資、拍大片、賺大錢。第一年就拍攝了高水準的大製作電影《江山美人》、《倩女幽魂》、《千嬌百魅》、《楊貴妃》、《武則天》等等。並且,每部電影投資高達百萬元港幣。

大投入為邵氏換來的不僅僅是高額的回報,也為邵氏電影迅速佔領香港電影市場和亞太電影市場起到了帶頭作用。邵逸夫認為,他對於電影的大投入並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對不同地區觀眾群經濟、文化深入調查的了解後作出的決定。這種戰略考量,讓邵氏投入的每一分錢都獲得了不菲的回報。

在商業社會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大生意做趨勢,中生意看形勢,小生意看態勢。」邵逸夫就深諳此道,他的成功也正說明:任何一個商家要生存、要發展、要取勝,必須要能審時度勢,充分掌握市場環境。

一個出色的生意人,要在環境「欲變未變」之時,見微波而知暗流,在順境中預見危機的端倪,在困難時看到勝利的曙光,駕駛著企業的大舟,機動靈活地繞過暗礁險灘,駛向勝利的彼岸。對於生意人來說,做出正確的決策,馬上行動,全力以赴,才是最至關重要的。

做生意,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都必須尊重市場規律,跟著「行情」走。敵變我變,關鍵在於一個「先」字,必須搶在敵人再次「變化」之前,改變已經「過時」的作戰計畫。同樣道理,市場行情發生了變化,你要比競爭對手更快變更經營項目,才能掌握經商的主動權,先發制人。你要研究「行情」,掌握「行情」的變化規律,抓住「行情」變化給你帶來的機會。從而靈活變更經營項目,把生意做活、做巧妙。

總之,做生意不全面了解市場,甚至一葉障目,決策就容易失誤,生意就容易虧本。所以,商人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能全景思維,有長遠眼光,時刻留心捕捉生意信息並且加以全面科學的分析,這才是一個高明商人必須要修鍊的基本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