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亞洲股神」李兆基 1、隻身帶著一千元到香港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廣東順德市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李介甫當時是經營黃金匯兌外幣的買賣,生意做得很不錯,因此家境十分富裕。

幼年的李兆基在父親的教導下,經常到「鋪頭」學習,對於做生意很快便熟稔起來。他頭腦聰穎,表現出很強的金融天分,很快就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助手。

一開始,他就被銀庄的鈔票迷住了。各種各樣的鈔票,大捆小捆,出出進進。他想:「什麼時候我也能賺上幾捆鈔票呢?」漸漸地,他在業務上入行了,兜里也裝了一些鈔票,讓他小有成就感。

愛動腦筋的李兆基不滿足於賺錢,他開始思索更深層的東西,研究身邊的經濟現象。比如:為什麼吃飯沒有鈔票不行,但這些鈔票今天可以買到一斤米,過兩天卻連一兩米也買不到了。顯然,僅僅懂得怎樣賺鈔票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懂得繁雜經濟現象背後的奧秘。

父親的生意越做越大,等到李兆基小學畢業的時候,生意已經做到了廣州。這時候李介甫發現,銀庄的人手不夠用了,李兆基便聽從父親的安排棄學從商,來到父親的身邊做起了生意,開始了他經商的傳奇生涯。

就在李兆基對銀庄的生意起了興趣,開始懂得怎樣賺鈔票的時候,由於時運世運、國事家事,文明轉型的災難迫使他重新建構對生活和世界的認知。八年抗戰終於結束了,但隨之而至的並非是歌舞昇平的日子,而是貨幣因時局動蕩變為廢紙的浩劫。李兆基也開始對鈔票失去了信心,他覺得鈔票遠遠不及實物有價值。

1948年的春天,銀庄倒閉了。李兆基經過深思熟慮,毅然辭別了父母,帶著1000元錢隻身來到香港。年輕的李兆基有著一身豪情幹勁,他相信靠著自己經營金銀業的看家本領,一定能在香港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

靠著自己在銀庄時的經驗,李兆基先後在文咸東街「灑利金號」等幾間金鋪和找換店「掛單」,買賣外匯和黃金,業務性質和他家的銀庄沒有什麼分別。早已練就了識別黃金成色、成分、成數專業本領的李兆基,非但不會被走賣黃金的水客佔去便宜,反而他的心算卻越來越精確。對黃金市道的走勢越來越有把握的李兆基,每次在一買一賣的彈指之間就可以獲得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

有了本錢之後,李兆基如虎添翼,開始做起了五金生意,搞起了進出口貿易,生意也越做越大。這時候,錢對他來說已經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了。可不知為什麼,他對這些生意始終提不起興趣。可能是因為小時侯的經歷讓他知道,無論是什麼樣的貨幣,都可能在一夜之間隨政治的變革而成為廢紙,惟有實物才真正具有保留價值。於是,李兆基毅然地選擇了地產,走上了一條為他日後帶來無限前途的實業之路。

「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正是李兆基的這種腳踏實地和胸懷大志的性格,才決定了他將變成一個在香港商界叱宅風雲的超級富豪。

在安逸、正常而又舒服的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喪失鬥志,習慣了安穩與平庸,就無法再次起航。事實上,這時我們應該學會思考,努力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對過去的失誤進行總結,為下一次的騰飛作好準備。

創業就是要開創新局面,因循守舊是創業的大忌。創業需要一往無前的勇氣與魄力,需要在作出決定之後義無反顧的前進。勇氣與魄力既是創業的支點,也是創業持之以恆的動力。

當然,創業的勇氣與魄力並不是魯莽與衝動,而是冷靜思考之後的一種決斷。它是一種由衷的自信,一種萬事俱備之後的東風。我們不能盲目地捨棄現有的生活,一味地追求新奇與未知。創業不能意氣用事,需要從細節著手,勇氣與魄力是做決定時那一瞬間的果斷!

李兆基學會了賺錢,更看透了錢的本質。所以,千百遍思索之後,他把目光瞄準了更具穩定性的實業,躊躇滿志地向地產業進軍。這種冷靜的分析和思考,對一個商人來說是最難能可貴的。

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看,一個人在創業、經商的過程中,對商業理解得越深,定位就會越准。因為,一個人一旦參透了行業本質,以及商業模式運作等秘密,就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深入到商業的內核,作出準確、超前的決策,從而大獲成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