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華人首富」李嘉誠 7、只要有錢賺,就是一門好買賣

說到「李嘉誠」三個字,海內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他在地產業的卓越貢獻,更是讓人讚嘆不已。李嘉誠認為,不能用個人喜好、他人意見對生意加以限制,生意應該是沒有邊界的。

20世紀60年代,大陸暴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這直接影響到近在咫尺的香港,搞得當地人心浮動,許多有錢人士紛紛移民,並拋售了大量的物業。結果,整個香港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

當時,李嘉誠也在房地產市場擁有多處物業。他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決定繼續在香港房地產市場投入資金,公開宣稱:「你們大拍賣!我來大收買!以後,有你們追悔莫及的那一天!」於是,他廉價收購了一座又一座的大樓!

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價再度回升,房價上漲。而此時的李嘉誠已經將最初的舊樓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樓和廠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潤成倍增長。就這樣,李嘉誠憑藉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最後成為這次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膽識和魄力。

對於商業投資,李嘉誠有過一段深入的剖析。他說:「做生意當然要有所顧忌,但是在選擇行業、分析市場的時候,首先要有開放的心胸和視野,不能用個人喜好、他人意見加以限制,只要有錢賺,就是一門好買賣。」

1984年,當中國內地市場對港商乃至外資完全空白時,李嘉誠堅信這片土地潛力無窮,毅然決定攜百佳和屈臣氏進入中國內地的零售市場,成為首家登陸中國內地的外資零售商。

當時,許多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政府開放零售業市場政策心懷疑慮,不敢進發內地市場,而李嘉誠以其獨特的眼光在內地開店,比家樂福在華開的第一家門店還早了11年,甚至比紅色資本背景的華潤進入內地也早了7年。

因此,百佳和屈臣氏分別打入內地,不單首次引入了「超市」、「連鎖店」、「個人護理」等這些新名詞,同時也成為外資摸索中國零售市場的急先鋒。中國加入WTO後,內地零售業開放的大勢越發不可逆轉。擔當「掘井人」的李嘉誠,讓眾多的外資零售商嘗到了中國市場的活水。正所謂「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走到哪裡,哪裡就有生意。

在港商及外商紛紛在內地投資零售業的同時,暢飲了零售業頭啖湯的李嘉誠又將眼光投注到了內地正處於襁褓期的地產業上。

1992年,他通過長安街王府井東方廣場項目高調殺入內地地產界,而當時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建築在古城中心地區屬於違章建築,將會極大地威脅古都風貌,勢壓故宮。但李嘉誠以自己的努力證明,他在確保自身商業利益的同時,努力適應了內地的法制與文化,東方廣場項目強勢登場。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舉手投足之類的小事,做生意必須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制度,以及當地人的習慣。因地制宜,正是港商一直以來的成功之道。

為何每走一步棋,李嘉誠都能比別的商家高出一籌?那是因為他一直抱著「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觀念。李嘉誠說:「中國有太多的機會,到處是金礦。」時代沒有拋棄香港企業家,而僅僅是需要他們轉個彎,因為在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變革遠遠沒有結束。而在不斷的政策開放中,李嘉誠旗下的長實與和黃已經牢牢地在內地站穩腳跟。

(1)做生意要善於借勢、造勢。

「商者無域」,對市場的理解不能僅從商業角度來考慮,還要照顧到商業之外的因素。一個真正的商人,要善於借勢、造勢。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流公司做事,二流公司做市,一流公司做勢。做生意,最聰明的手段就是在市場中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商業的本質就是「營勢」、「謀勢」。善於謀勢的商人,才能執市場之牛耳,花小錢辦大事。

(2)善於從市場的「邊邊角角」捕捉商機。

做生意,商機對於一個商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誠說過:「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是要求商人善於從市場的邊邊角角及市場供求的差異中捕捉商機。市場中的「邊邊角角」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但是這塊蛋糕卻往往隱藏著極大的機會,這就要求經商者具有敏銳的眼光,洞察巨大的商機。

(3)善於從市場「供求差異」及對手產品的缺陷中捕捉商機。

做生意的最終目的就是把產品銷售出去,研究市場供求和競爭對手,從中找出其產品的弱點及營銷的薄弱環節,這也是公司捕捉商機的有效方法之一。「取競爭者之長,補競爭者之短」,找准市場切入點,開發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產品或服務,就能取得實現贏利的機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