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三 武田信玄的戰術與戰略

全憑將領才幹的戰國時代

武田信玄生於大永元年(一五二一年)十一月,死於天正元年(一五七三年)四月。他五十三歲的生涯,正好跨越了近世前期與室町時代後期。一般說來,日本歷史以永祿初年,也就是一五六零年前後為界,開始進入真正的戰國爭亂時代,而武田信玄正好身逢其時,當然他的戰術和戰略也受到時代的影響。

當時全世界正處在一個講究團體與團體在戰場上肉搏,也就是兵學上所謂「密集隊形戰術」的時代。如義大利的馬基維利和瑞典的阿道夫,都在這段期間提出他們有名的「步兵團戰法」及「步兵、騎兵、炮兵混合戰法」。全世界都在做著這樣的軍事改變,日本自然不能例外。在信玄那個時代,最常見的作戰方式是:一個地方領袖敲著鼓吹著法螺,率領千名士兵攻擊對方軍隊。

可是,在一五零零年代後期,軍事方法面臨轉換期。那就是自信玄著手做部份改革,而由比信玄小十三歲的織田信長完成的「兵農分離」軍事制度。

當時被稱為豪族的武士各自擁有領地,所以無法像後來安土桃山時代或江戶幕藩體制下那樣機動,在戰鬥技術、作戰持久力上也較弱。信玄的宿敵越後的上杉謙信就面臨同樣的問題,仗打太久,部下開始厭戰,居然任意跑回家。這種情形使得軍事家意識到不得不確立後世的軍制了。

同時,當時戰爭的主宰者是「戰國大名」(諸侯)。他們選擇戰爭的名目;決定開戰時間;擬定作戰大綱,所以戰爭勝負往往取決於大名的才能。而這些大名彼此才幹實力接近,又會使戰事勝敗懸盪不決。

應仁之亂以後,足利幕府的統治崩壞,使得全國各階級的運作陷於癱瘓,各大名據地為王,形成新興勢力。守護大名的代理或大臣將莊園據為己有,開賦稅,使役村人。

足利幕府建立的將軍——諸國守護——守護代——地頭的階級統治體系徹底瓦解。這是一個下克上、爭亂動蕩的時代。有趣的是,天皇和將軍雖然對政治無力,可是他們所代表的權威卻有高漲的趨勢。

將軍之下管理京都的叫「管領」,管理關東的叫「公方」。將軍或天皇透過他們,調停大名之間的紛爭戰亂。相形之下,大名們實際上更接近朝廷和幕府了。在分析信玄戰略和戰術時,應特別留意這一點。

戰國大名的領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與幕府時代的領土性質不同,它不是政府的土地,而代表一種個人的勢力範圍。當然在各個有勢力的大名之間,也存在著不少地方土豪。他們通常都會聚集在一起,因為如果不團結,很容易會被大勢力并吞。

最常用的自保手段是「婚姻政策」和「人質交換」。站在現今的立場來看,這些手段實在無視人權,可是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裡,骨肉之情也都淡化了吧!

經過軍事上劇烈的盛衰興亡的教訓,各領主、土豪開始組成近衛隊,編收地痞流氓,訓練他們成為突擊部隊。豪族的家挖起壕溝,築起城牆,牆頭設置瞭望台,儼然成為一個利於防守的城池。

武田信玄便處於這樣的時代洪流中。

因地利分興亡

測量戰略狀況優劣,謂之「地利」。一般人以為地利只不過是利用地理環境,使敵人不易進攻,其實地利好壞往往可以決定戰爭成敗。

除了小型戰爭,作戰是需要有強大國力支持的,特別是經濟力與軍事力。信玄生長的戰國時代,和現在差不多,經濟上主要靠農業,除了氣候影響有一期收割,二期收割外,主要差別在耕地面積。換言之,國力的大小就等於領土大小。於是戰國中沒有一個大名不是在晝思夜想如何擴大自己的領土。

信玄的父親信虎勇猛威武,制服山梨縣甲府盆地的石和附近的豪族,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終於平定甲斐國。

甲斐,西北接壤信濃,東南與武藏、相模毗鄰,南方隔著富士山和駿河相對。國中央是平坦的甲府盆地,富士川、釜無川、笛吹川縱橫流過。

戰國大名發跡的地方,多半四面環山。面積通常只有四四六零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十七萬左右。

和他們相比,信玄宿敵謙信的越後,面積達一二五七七平方公里,人口也高達五十五萬,不論面積或人口都是其他大名的三倍。

甲斐和越後兩國中間是信濃。信濃面積一三五八六平方公里,人口大約四十五萬。由於山嶺阻隔,信濃被村上(更科、埴科)、小笠原(安曇、築摩)、木曾(木曾谷)、諏訪(諏訪、伊那)、平賀(南佐久)等五個豪族瓜分。

以戰略的地理位置來看,甲斐東北的武藏、相模為北條所據,南邊駿河一帶是今川的地盤。對好不容易才崛起的武田而言,北條和今川都是強敵,趨弱避強乃是兵家常事,自然武田要擴大領土,首先會朝信濃下手。

而且在作戰技術上來看,從甲府盆地要進攻東南諸國,必須沿富士川南下,翻越籠坂峠和小佛峠。當時這兩座山谷只能容人馬通過,軍事上居次要地位。

相反的,信濃方面的地形就開闊多了,有諏訪口和佐久口。從諏訪口進入,不但可攻塩尻,往右還可攻松本、長野、中野、飯山;往左可攻木曾路。從佐久口進入,可攻小諸、上田、長野。這兩條路線十分接近,軍事上可互相支援,對武田十分有利。

基本上採取孫子兵法

武田信玄的戰術、戰略究竟受了甚麼軍事思想的影響?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信玄死後不久,他手下武者奉行的兒子小幡勘兵衛,在江戶開了一個軍事補習班,主講《甲州流軍學》。「武田軍法」「信玄流」和越後流、長沼流合稱江戶期軍事學三大主流。

《甲州流軍學》至今仍留有十幾篇,可是從它著書的經過來看,信玄自己並不知道。這個情形和中國古書《論語》的著成差不多,《論語》雖然是孔子的語錄,但並不是孔子寫的,而是他死後由他的弟子編纂而成。小幡勘兵衛留下的《甲州流軍學》的核心部份是築城方法和五個準則。例如準則之一的「防禦準則」,即表示「所有的防禦應複雜,最好有四重或五重,防禦線應拉長」。

另一個「仁心的準則」指出:帶軍作戰除了要懷有慈悲心,也要講究布陣,利用陰陽的隊形克敵致勝。

這些理論都帶有濃厚的抽象意義,這一點和德川期的軍事學有著相同的傾向。這個特徵也可以算是東洋軍事學的一大特色吧。日本的軍事學最早可以溯至遣唐使吉備真備對下級武士講述諸葛孔明和孫子兵法。

武田家的祖先是源氏,源義家在「後三年之役」曾用大江匡房學來的孫子兵法屢戰屢勝。這件事日本文部省在戰前的教科書中亦曾提到,因而家喻戶曉。如果和信玄有關的圖中常畫的「風林火山」的旗子是真有所本,而風林火山又出自孫子,便可判斷信玄精通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兵書中的代表作,和德國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合稱東西方兵書雙璧。不管哪一本書至今仍是一流兵書,廣受重用。

信玄是否喜愛孫子兵法;而孫子兵法又在信玄大小八十多場戰役中有過甚麼具體的功效?這點在分析信玄的戰略、戰術上是極重要的條件。《孫子》的作者據推測可能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或三國時代魏的曹操,不論吳或魏,都是動亂中的國家。由於環境相仿,《孫子》中所揭示的理論可能被信玄視為字字珠璣,佩服不已呢。以下我們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檢討。

攻城型武將

信玄從十六歲第一次上戰場,到五十三歲死亡,其間大大小小至少打過八十場仗。其中有一些戰役太小,以至被嚴格的史學家刪除,否則可能還不只這個數字。例如寫信玄的書中常提到天文九年(一五四零年)一月十六日信玄在長野縣南佐久郡南牧村攻下海尻城,同月三十日又被平賀源心奪回,已回甲府的信玄聞訊立刻率兵圍攻海尻城,殺死三百一十三名平賀軍。但是這段史實僅見於《甲陽軍監》一書,其他寺廟的古籍、回憶錄、信件等文字記載或碑文上都沒有提到這場戰役,因此可信度不高。

利用八十場戰役來分析信玄的戰略和戰術,應該是可行的。

戰爭是人類的產品。通常戰爭最初並不是在理智的情況下進行,而是紅了眼盲目胡干,等事後再編排一個堂皇的理由。這個情形和企業的管理營運相似。沒有一家公司一開始就以實行凱恩斯的理論為志,大家還不都是為了如何賺錢絞盡腦汁,然後再回過頭檢討,先做好市場調查,不正符合「重視資訊」?準備獨佔性的新產品同時在全國推出,不也符合「奇襲」的原則?有時原因和結果正好本末倒置呢?

好,現在來分析戰爭。武田信玄的戰役中幾乎沒有防守戰。儘管他不能確保甲斐老根會不會被人拔走,但他一直保持對來犯的敵人進攻。只有在早期戰力還比較弱的時候,會派兵駐防邊界,等戰力充沛後,他都是毫不猶疑的採取攻擊。當然信玄能採取主動,也和前面所說的地理環境有關,武田家興盛初期,北條、今川等大國都沒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