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造化弄人 峰迴路轉

如果從公元755年安祿山范陽起兵開始算起,歷史舞台上活躍著四個主要軍事人物,分別是安祿山、史思明、郭子儀、李光弼。

安祿山死後,主要人物就剩下三個。

現在,史思明也意外掛掉了,主要人物只剩下兩個,郭子儀,李光弼,至於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他頂多算半拉主要人物,一般不帶他玩。

歷史總是充滿了玄機,在史思明發生意外之後,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生活也發生了意外,所不同的是,李光弼從此走上了下坡路,郭子儀則東山再起。

李光弼走上下坡路與洛陽慘敗有關。

洛陽慘敗之後,李光弼主動上疏請求處分,同時堅決辭讓太尉頭銜。李亨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不久,李亨任命李光弼為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兼河中節度使,雖然依然位高,但與以前相比,含金量已經明顯下降。

從這個任命來看,李亨有意把李光弼放到冷板凳上,就像當年對待郭子儀一樣。

然而,李亨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儘管他一度想把李光弼閑置,但轉念一想,普天之下,他還能找出幾個像李光弼一樣的將領?

不行,這樣的人不能閑置不用。

一個月後,李亨再次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兼河南、淮南、山南東道等八戰區特遣部隊元帥,率軍鎮守臨淮(今江蘇省盱眙縣淮河北岸)。

這個任命意味著,李亨對李光弼依舊信任,不過略打了一點折扣,從此他不再奮鬥在平叛一線,而是退到了平定叛亂的二線。

從此時起,李光弼與河南、河北主戰場漸行漸遠,他更多地奮戰在江淮一線,雖然也非常重要,但與昔日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對李光弼而言,更加不利的是,他在無形中得罪了宦官魚朝恩,從此魚朝恩視他為眼中釘。不僅魚朝恩對李光弼充滿敵意,魚朝恩的朋友、同為宦官的程元振也看李光弼不順眼,這兩個宦官在敵視李光弼的道路上「同仇敵愾」。

正是因為兩個死宦官從中作梗,李光弼與長安皇室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從當初的親密無間發展到最後的相互猜忌,而李光弼的功績也隨著與皇室關係的疏遠被漸漸漠視。

於是,這個唐朝中興戰功第一的戰將與長安越來越遠,不是他不想接近,而是他不能接近。

這都是拜死太監所賜!

在李光弼與朝廷漸行漸遠的同時,郭子儀卻在東山再起。

郭子儀東山再起,是形勢所逼。

準確地說,是兩起駭人聽聞的兵變所逼。

公元762年,當唐朝軍隊還在與史朝義叛軍纏鬥不已時,河東、朔方兩大兵團發生了兵變。

首先發生兵變的是河東戰區,起因是一匹馬。

當初王思禮任河東節度使時,兢兢業業,克勤克儉,在他的經營下,河東戰區除了滿足自己的軍需外,還節餘一百萬斛大米,王思禮主動上奏,將五十萬斛大米運抵長安,充實長安國庫。

就是這麼殷實的家底,在王思禮去世後,很快就被折騰光了。

接替王思禮的人是一個好好先生,管理鬆散,而且縱容左右貪污,僅僅幾個月時間,王思禮的倉庫都被折騰光了,偌大的倉庫里只剩下一萬斛大米,還是發霉變質的陳化糧。

李亨很快得到了舉報,便把接替王思禮的人撤職查辦,同時調原淮南東道節度使鄧景山接任河東節度使。

鄧景山臨危受命,不敢大意,一進入河東戰區就開始調查糧食腐敗案,這一查不要緊,幾乎河東戰區的將領人人有份,河東戰區陷入集體腐敗的旋渦。

如果鄧景山是個吏治高手,他應該將陷入集體腐敗旋渦的將領們區別對待,懲罰罪大惡極者,放過隨波逐流者,這樣儘管會讓多數人佔了便宜,但可以最大程度地穩定人心。

鄧景山沒有這麼做,他把案子掛了起來,懸而未決。

這一下,將領們都忐忑了起來,他們不知道哪一天會受到鄧景山的重罰。

這時,正巧發生了一件事,一位裨將觸犯了軍法,按律當斬。

眼看同事將被斬首,其他將領有些於心不忍,便一起向鄧景山求情,請求鄧景山放裨將一馬,以觀後效。

鄧景山態度決絕地予以拒絕。

隨後,裨將的弟弟向鄧景山求情:願意替兄長去死,以自己一命還兄長一命。

鄧景山還是拒絕。

最後,有人向鄧景山獻了一匹馬,想用這匹馬為裨將贖罪。

鄧景山居然鬼使神差地同意了!

河東戰區炸了鍋。

眾將一下子發了狂:「我們居然連一匹馬都不如!」

欺人太甚!

公元762年二月三日,眾將發動兵變,將鄧景山斬于軍中。在此之後,諸將一起向李亨上疏:請求任命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河東節度使。

接到奏疏的李亨大吃一驚,他明明知道這是一場兵變,但他不敢追查到底,如果再追查下去,誰能保證不發生下一次兵變?

李亨感慨了一聲,便不再追究,同時任命辛雲京為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生逢亂世,連皇帝都要學會妥協。

河東戰區兵變發生不久,朔方兵團也發生了兵變。

兵變發生之前,朔方等兵團特遣部隊駐紮在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負責統御他們的是特遣部隊總指揮官李國貞。

李國貞原名李若幽,原本在長安當宮中總管(殿中監),深得李亨賞識。後來李亨便把李若幽派到絳州,出任朔方等特遣部隊總指揮官,這是一個關鍵職位,一般人李亨信不過。

臨行之前,李亨還給李若幽起了個新名字:李國貞。

希望你忠君愛國,成為國之棟樑。

帶著李亨的殷切期許,李國貞來到了絳州,一到絳州,他便暗暗叫苦,絳州的情況太糟糕了。

由於近幾年戰亂頻仍,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民間發生饑荒,政府應收的糧食、稅賦都無法足額徵收,即使想強行搶奪,也沒有可以下手的地方。這樣一來,駐紮絳州的士兵就慘了,不僅糧食短缺,皇帝的賞賜也多數是空頭支票,口惠而實不至。

目睹絳州慘狀,李國貞不斷向李亨上奏疏告急,然而,李亨沒有給他回覆。

李國貞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嗷嗷待哺的士兵都恨上了他。

這時,一個叫王元振的將領活躍了起來,他想發動一場兵變。

論起來,王元振算是郭子儀的舊部,跟隨郭子儀多年,他想發動兵變,一是因為軍中伙食實在太差,二是因為李國貞軍法森嚴,與郭子儀的寬鬆可謂天壤之別。

這次兵變,王元振是在押寶,他想通過這場兵變把郭子儀請回來,一旦郭子儀順利回歸朔方兵團,王元振不就是首功一件嗎?

算盤打得很精!

兵變之前,王元振散布了一個謠言:明天總指揮官李國貞要修建住宅,所有士兵都要拿上工具去勞動,一早到他的住宅門口集合。謠言一出,士兵嘩然,不給我們吃飽也就算了,還要白白盤剝我們的勞力,大家紛紛說道:「我們朔方勇士難道是修房子的民工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月十五日,王元振率領手下士兵發難,先是放火燒毀了內城城門,然後向李國貞的住宅發動了攻擊。

李國貞一見情勢不好,連忙跑進監獄避難,然而還是沒能逃脫。

王元振抓住了李國貞,把將士們平常吃的伙食放到他面前,質問道:「將士們吃得這麼差,還要讓他們出苦力,可行嗎?」

李國貞辯解道:「我沒有下令為自己修房子,根本沒有這回事。至於軍中伙食問題,我已經屢次上奏,可是朝廷沒給我答覆,這些你們都知道啊!」

眾人一聽李國貞如此說,意識到此前傳說的是謠言,便準備大事化小,轉身離去。

王元振一看眾人要散,心裡一驚,他知道只要眾人散去,他一定沒有好果子吃。

王元振大聲說道:「今日之事,何必再問!李國貞不死,咱們都得死!」

王元振揮手一刀,李國貞徹底「國貞」了!眾人本不想鬧到這個地步,然而事已至此,已經由不得他們了,他們都被王元振「綁架」了!

這個世界上,感冒可以傳染,禽流感可以傳染,連兵變也可以傳染。

幾天後,駐紮在翼城(今山西省翼城縣)的鎮西、北庭特遣部隊也發生了兵變,節度使荔非元禮沒有死於李光弼之手,卻死於兵變士兵之手。

推演兵變的起因,糧食短缺是罪魁禍首。

兩起兵變消息傳到長安,李亨徹底震驚了,震驚之餘,他任命裨將白孝德(河陽大戰使雙矛勇擒劉龍仙的那位)出任北庭節度使,暫時安撫一下翼城的軍心。至於如何安撫絳州的軍心,他的心中是一團亂麻。

絳州駐紮的是朔方等的主力兵團,由於群龍無首,軍紀已經敗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