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亨當政 永王攪局

李亨在靈武不聲不響稱帝,遠在蜀郡的李隆基渾然不覺,他一如既往地行使著皇帝的權力,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兒子口中的「太上皇」。

拿過全國地圖,李隆基開始切帝國的蛋糕,他要把全國分成N塊,讓多個兒子利益均沾。在李隆基看來,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要比放在一個籃子里保險得多。

李隆基的分割如下:

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馬元帥,同時兼任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南取長安、洛陽;

永王李璘出任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

盛王李琦出任廣陵大都督,同時兼任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使。

豐王李珙出任武威都督,兼任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使。

在李隆基的布局中,太子李亨只是領到了最大的一塊蛋糕而已,與他一起領蛋糕的還有三個弟弟,李璘、李琦、李珙。

所不同的是,李琦、李珙的頭銜都是虛的,他們並不實際到任,只是穿一個節度使的馬甲而已,李璘的頭銜卻是實打實的,他不僅穿上了四道節度使馬甲,還親自到總部赴任。

不經意間,李隆基成為李亨新政權的攪局者,因為他的權力分割,為李亨培養出另外一個攪局者——永王李璘。

李璘是李隆基的第十六個兒子,自幼聰敏好學,不過也有明顯的缺點:長得不是一般的丑,而且視物不正,可能是鬥雞眼!

從個人情感而言,李亨和李璘的關係原本不錯。李璘幾歲時,生母去世,李亨便擔負起照顧李璘的任務,在李璘小的時候,李亨夜裡還抱著他睡覺,哥倆的感情基礎相當深厚。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和李璘還會繼續著「兄友弟恭」的佳話,可惜安史之亂橫空出世,刺破了他們的「兄友弟恭」。

李亨趁亂自說自話地在靈武稱帝,大唐王朝的皇權遭遇了非典型更迭。對於這個結果,李璘原本是欣慰的,畢竟大哥李亨多年媳婦熬成婆,作為關係甚篤的弟弟,他替李亨感到高興。

可能是上天覺得李亨繼位太順利了,於是故意給他製造一點難題,造化弄人,這個難題居然由與李亨關係最好的李璘完成。

生活是最好的編劇,生活讓李璘在不經意中有了對抗李亨的資本。

李璘管轄的四道總部位於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安史之亂後,江淮各地運往朝廷的貢品以及田賦全部經江陵中轉,這樣李璘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對貢品和田賦的控制權,手中有了錢。

如果說有了錢還不可怕,不久,李璘手中又有了兵。

當初為了平定叛亂,李隆基允許李璘在江陵招募兵馬,這樣經過招募,李璘手裡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兵馬,這時再讓李璘乖乖地對李亨俯首稱臣,就有點難度了。

畢竟大家都是皇子,誰不對扎眼的皇位心馳神往呢?

李璘從此動了心思,不過心中還在猶豫,畢竟皇位看上去尊貴,坐上去卻難,這裡面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李璘本人還在猶豫,他的兒子襄城王李瑒卻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既然太子李亨能自說自話地在靈武繼位,同是皇子,父親李璘為什麼不能繼位呢?

襄城王李瑒心裡充滿了不平衡。

同有人抬李亨上轎一樣,在李瑒身邊,同樣有一批人想抬李璘李瑒父子上轎,畢竟擁立新君可是千載難逢的奇功。

這些人替李瑒作了規劃:

安史之亂後,北方烽煙四起,南方大體平靜,此時永王手握四道兵權,控制的疆域有數千里,如果順勢佔領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自立政府,正是比擬東晉王朝的基業。

所謂規劃,就是遠期目標,目標宏大得足以讓人熱血沸騰,李瑒就被所謂的規劃迷住了雙眼,他想把規劃變成現實。

經過李瑒的遊說,歲數很大、閱歷很淺的李璘同意了,常年長在後宮的他並不知道人世間的艱苦,他以為開創帝業只是「洒洒水」的事情,或許在他看來,把規劃變成現實,只是「Ctrl+C」加「Ctrl+V」,卻不知道,規劃和現實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

一邊是「想到」,一邊是「得到」,中間還差一個:做到!

無知無畏的永王李璘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同時延攬社會名士為己所用。這時,一張熟悉的面孔出現在李璘的面前,李璘一看,連他都來了,事情成功了一半。

來者不善,正是大名鼎鼎如假包換的大詩人李白。

後來的歷史教科書說,「李白參與永王李璘叛亂」,其實這是誣衊,以當時的情況看,李白參與的不是叛亂,而是創業,如果李璘功成,李白就是開國元勛。

只可惜,如果僅僅是如果。

論起來,李亨稱帝與李璘叛亂,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他們同為皇子,都有稱帝之心,彼此誰也不用說誰,只是成王敗寇,李璘最終兵敗,因此創業便成了謀反,李白也成了參與謀反的人。

一開始,李璘的創業還是有幾分模樣,李白跟隨李璘一起見證了初始的火紅場面。

李白從隱居的廬山出發,進入李璘的幕府,得到了高級別禮遇,在李璘東巡長江的樓船上,大詩人李白參與了只有高層才能參與的軍事會議。

沿途,李白看到了民眾對永王李璘的歡迎,這讓他詩興大發:

二帝巡遊俱未回,

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

更喜賢王遠道來。

二帝指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唐肅宗李亨」,既然二帝巡遊不回,不救河南之地,那麼賢王李璘遠道而來收拾殘局有何不可呢?

詩人總是浪漫的,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踩上了高壓線。

在李璘擅自巡遊長江不久,遠在靈武的李亨便得到了消息,他意識到自己最親的弟弟已經成為攪局者,必須讓他停止攪局。

李亨隨即發布詔書,命令李璘返回蜀郡,回到老爹李隆基的身邊當乖孩子。然而,李璘的心已經燃燒了起來,炙熱的溫度讓他欲罷不能,他不再聽從李亨的命令,他要前往金陵開創屬於自己的基業。

然而開創基業並不是說說而已,常年身居宮城,未曾經歷風霜的李璘並不是一個適合創業的人,他就是一盆常年開在溫室大棚里的花,冷不丁想冒充參天大樹,那是痴人說夢。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兒子李瑒也是一盆溫室的花,同樣眼高手低、紙上談兵。

爺兒倆湊在一起就想開創王朝基業,打網遊呢!

公元757年二月,北方安史之亂烽煙正盛,南方一場皇族的內戰也在同步進行。永王李璘在丹陽郡(今江蘇省鎮江市)與李亨的部隊遭遇,從未有過沙場經驗的李璘一看對方的陣勢,頓時慌亂了起來,而此時,他手下的將領們也動了心思。

在將領們看來,李璘和李亨的較量是皇族內戰,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然而相比之下,李亨的勢力更大,底氣更足,看起來李亨的勝算更大,而李璘凶多吉少。

一旦李璘失敗,將領們就將變成亂臣賊子,與其這樣,還不如趁沒打開溜,省得將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就這樣,仗還沒打,手下將領已經有很多人開了小差,李璘在氣勢上先輸一招。

隨後,李璘在膽量上又輸了一招。

李亨的隊伍在夜間對陣時燃起大量火炬,以壯軍威,李璘的隊伍不甘示弱,也在軍營中點起了火炬,以示對抗。

本來是勢均力敵的火炬對抗,沒想到素無作戰經驗的李璘卻理解反了,他看到軍營中的火炬,居然以為李亨的部隊已經打進了自己的軍營!

就這素質!

李璘馬上帶著家屬緊急撤離,連夜逃出了丹陽郡。

天亮後一打聽,自己的軍營還在,原來是昨晚看錯了,李璘這才又帶著家屬回了丹陽郡。

此時丹陽郡已經守不住了,由於昨夜李璘連夜逃跑,動搖了軍心,屬下士兵大量開了小差,剩下的只是一幫殘兵,用這些殘兵守城,那是天方夜譚。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李璘帶著殘兵逃出了丹陽郡,沿江東下,沒想到還是被追上了。李璘的兒子李瑒率軍抵抗,被一箭射落馬下,死於亂軍之中,他的皇太子夢想也於亂軍之中湮滅。

李璘收拾殘兵,準備南下嶺南,然而來不及了,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派兵搜捕,將李璘捉獲,隨即在驛站之中將他誅殺!

不過皇甫侁的馬屁拍到了馬腿上,得到奏報的李亨反而認定皇甫侁私自誅殺永王,陷自己於「殺弟」的不義之中,將之免職,永不錄用!

這就是永王李璘的攪局,只開了個頭,都沒來得及收尾,他曾經有一個割據江東的夢,只可惜夢很快碎了。

順著李璘的話題,說一下李白的結局。

李璘兵敗後,李白被扔進大獄,一度難逃一死。

後來經過多人求情,李白被釋放出獄,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