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太阿倒持 名將落馬

一提起李隆基的人生敗筆,世人就會想到他對安祿山的過度寵幸。其實,寵幸安祿山只是李隆基人生敗筆中的一個,從開元二十四年開始的諸多敗筆疊加到一起,才釀成了最終的「安史之亂」。

風起於青萍之末。

開元二十四年,李隆基走出第一個錯招:打壓李禕。

在前面的章節中,信安王李禕曾經有過出場,正是他力排眾議,一舉攻克吐蕃軍事重鎮石堡城,使得唐朝開邊一千餘里。

攻克石堡城之後,李禕成為李隆基倚重的重將,開元十九年,李隆基又將李禕推上前台。

這一年奚和契丹一起投降突厥,讓李隆基大為惱火,便任命忠王李亨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討伐奚和契丹。李隆基這個任命其實是虛的,按照慣例,李亨只是掛名元帥,並不隨軍出征,真正領兵另有其人,這個重任落到了李禕肩上。

李禕不負眾望,率軍出征,大破奚和契丹,契丹軍隊向北狼狽逃竄,奚部落酋長則帶領五千頂帳篷向唐朝投降,遠征取得大勝。

凱旋之後,李禕憑藉戰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同時兼任關內支度使、營田使等職。

三年後,李禕升任兵部尚書兼朔方節度大使,人生達到了一個巔峰。

然而,在重用李禕的同時,李隆基對李禕也不放心,因為李禕是宗室子弟,他的祖父是吳王李恪,按照輩分,還是李隆基的堂叔。

對於這樣一位有能力、有戰功的堂叔,李隆基左右為難。如果繼續重用李禕,李隆基擔心將來尾大不掉;如果棄之不用,李隆基又覺得有些可惜。權衡再三,李隆基決定放棄李禕,他不能坐視一個宗室子弟坐大。

開元二十四年,李隆基的打壓開始了。

打壓從一個小人物開始。

小人物名叫武溫昚,是武則天的侄孫,曾經擔任過連州司馬。

李隆基的系列打壓就是從武溫昚開始。

李隆基給武溫昚扣的帽子是「結交權貴」。

這個帽子跟「圖謀不軌」類似,一旦扣上,基本在劫難逃。

被扣上帽子的武溫昚沒能逃過劫難,他被亂棍打死,在他咽氣的同時,一根打壓鏈條隨之誕生,李禕便這樣毫無徵兆地被拉下馬。

以武溫昚為起點的鏈條上,朔方、河東節度使李禕,廣武王李承宏(邠王李守禮之子),涇州刺史薛自勸全部被牽連進去,他們的罪名是與武溫昚有交往。

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經過這次近乎無中生有的牽連,李禕被貶為衢州刺史,後來又做過懷州、滑州刺史,雖然還在仕途,但已經是苟延殘喘,再無作為,一位準名將,便這樣在打壓中無聲無息湮沒於歷史之中。

在李禕之後,又一位名將落馬了,這位名將也是一個熟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

張守珪的落馬有點冤,他沒有倒在槍林彈雨之中,而是倒在了宦官的相互傾軋之下。

開元二十七年,幽州地面進行了一場「狐假虎威」的戰役。

說這場戰役狐假虎威,是因為這場戰役並沒有得到張守珪同意,而是他屬下的將領假借他的名義打的一場沒有多大意義的戰役。

張守珪手下有兩位將軍,一位叫趙堪,一位叫白真陁羅,兩人不知是哪根筋搭錯了,硬是要平盧軍使(平盧軍事基地司令)烏知義出兵攻打叛逃的奚部落殘餘部隊,並且聲明這是張守珪的命令。

久在邊塞,烏知義對奚部落知根知底,他知道這些叛逃的殘餘部隊看起來是烏合之眾,但仍然具有很高的戰鬥力,如果貿然出擊,很有可能遭遇慘敗。烏知義拒絕了,堅決不出兵,就算是張守珪的命令也不出兵。

令烏知義沒有想到的是,白真陁羅又來了,這回傳的不是張守珪的命令,而是皇帝李隆基的命令。烏知義沒辦法了,他可以硬著頭皮不聽張守珪的命令,但是他不能不聽李隆基的詔令,那麼做就是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

自始至終,烏知義都不知道,不僅張守珪的命令是假的,連李隆基的命令也是假的。

「奉命」出征的烏知義與契丹叛軍遭遇,先勝後敗,不僅沒能取得一場大捷,反而被契丹部落打得丟盔卸甲,慘不忍睹。戰敗的消息傳到張守珪那裡,張守珪驚呆了,他沒有想到手下的將軍居然能幹出這樣的蠢事,八成是想戰功想瘋了。

然而,事已至此,只能想辦法補救,如實上報是不可能了,那樣只能讓皇上添堵,讓自己坐蠟,為今之計只能把「敗」改為「勝」,把「慘敗」當「大捷」了。

或許,山高皇帝遠,這次慘敗也就遮過去了。

張守珪自以為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然而戰敗的消息還是泄露了,一直泄露到李隆基的耳朵里。

麻煩就此向張守珪襲來。

為了調查戰敗真相,李隆基派出頗為信任的宦官牛仙童,責令牛仙童將事實調查清楚。

張守珪決定在牛仙童身上做文章,只要堵住牛仙童的嘴,事情還有緩和的餘地。

張守珪雙管齊下,他用兩隻手同時堵住了兩張嘴。

一張是牛仙童的嘴,張守珪用的是讓牛仙童眼暈的賄賂;一張是白真陁羅的嘴,張守珪逼他承擔了戰敗責任,勒令自殺。

兩張嘴都堵上了,白真陁羅再也不能說話,而且死無對證;牛仙童拿了賄賂,自然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張守珪安下心來,他以為事情到此就結束了。牛仙童也這樣以為。

他們的判斷都錯了,因為林欲靜而風不止。

儘管張守珪堵住了牛仙童的嘴,但堵不住宮中其他宦官的嘴,這些宦官因為牛仙童受寵心中充滿忌妒,又輾轉聽說牛仙童得到巨額賄賂,他們的內心更加不平衡了。

幾經調查,宦官們得知了真相,他們決定在牛仙童的背後狠狠捅上一刀,讓你紅,讓你拿那麼多賄賂。

小報告很快打到了李隆基那裡,牛仙童、張守珪的厄運隨之來臨。

李隆基把牛仙童交給了大宦官楊思勖。

楊思勖是一個多棲發展的宦官,既能進宮服侍,又能帶兵打仗,出刀時疾如閃電,下死手時從不眨眼。

牛仙童就是落到了他的手裡。

楊思勖先把牛仙童綁了起來,狠狠打了數百杖,然後用刀把牛仙童的心剜了出來,最後把牛仙童的肉割了下來,放進嘴裡吃了幾口。

辦這件大事時,楊思勖已經不年輕了,保守估計應該八十左右,從他的身上可以得出結論,一個人的心狠手辣,與年齡並不成反比,有時可能成正比。

有了牛仙童墊底,張守珪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都算輕的了。

開元二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張守珪被貶為括州(今浙江省麗水市)刺史,這還是李隆基念在他過去有功網開一面,不然,他比牛仙童的下場好不了多少。

張守珪註定是一個悲劇,到任不久,便背上生疽,鬱郁而死。

原本他有望成為大唐王朝的北方長城,結果因為一場「狐假虎威」的戰役而前功盡棄。

在張守珪之後,幽州節度使又換了兩任,直到換上大唐王朝的噩夢——安祿山。

如果張守珪一直鎮守幽州,或許安祿山就沒有發動「安史之亂」的機會。

如果僅僅是如果,歷史終究不可更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