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張說時代 泰山封禪

不想當廚子的裁縫就不是一個好司機。

——郭德綱

不想到泰山封禪的皇帝就不是一個好皇帝。

——曲昌春

如同現在很多孩子的明星夢一樣,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一個泰山封禪的夢。

「封禪」,《史記·封禪書》如此解釋:登封報天,降禪除地。也就是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在封建王朝,「封禪」是首屈一指的大典,其對於王朝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當今舉辦一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同時,「封禪」也有條件要求的:一、天下太平;二、天降祥瑞。兩者具備一個,才能封禪,而歷朝歷代前去封禪的皇帝一般都是因為滿足了第一個條件:天下太平。

秦始皇封禪泰山,因為他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

漢武帝封禪泰山,因為他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太宗李世民一直有一個封禪夢,不料經常被國內的突發事件打亂計畫,不是因為天災,就是因為大臣強烈反對,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自己的封禪夢。

唐朝第一個舉行封禪大典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就個人能力而言,他不配與秦始皇和漢武帝相提並論,可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站在太宗李世民這個巨人的肩膀上。

現在張說把李隆基引到了漢武帝建立的后土祠,泰山封禪呼之欲出。

我們平常人有自己的偶像,歷朝歷代的皇帝也有偶像,他們的偶像有的是秦始皇,有的是漢武帝,隋煬帝的偶像就是漢武帝,他曾經想模仿漢武帝開拓疆土,不料畫虎不成反類犬。

李隆基想不想學漢武帝呢?他也想學,他的心中也有一個「大國夢」。

由此,李隆基「封禪泰山」的念頭呼之欲出,張說的心也在蠢蠢欲動。

開元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張說的一箭雙鵰計畫收穫了初步成功,在張嘉貞被免除宰相職務後,張說被委任為「兼中書令」,這就意味著張說已經成為與源乾曜完全並駕齊驅的宰相。

九個月後,張說作為禮儀大典總監全程策劃組織了李隆基的長安郊區祭天儀式,算是泰山封禪的一個前奏。

時間走到開元十二年末,封禪泰山的呼聲越來越高,張說第一個呈遞奏疏,建議李隆基封禪泰山。隨後,文武百官群起響應,封禪泰山已經「群情激昂」。眼看文武百官如此迫切,李隆基終於按捺不住了,他決定在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舉行封禪,以滿足文武百官的呼聲。

張說興奮不已,源乾曜卻不斷搖頭,在封禪泰山的問題上,他倆少有地唱起了反調。

張說第一個提出封禪,源乾曜卻自始至終表示反對。

兩人大相徑庭,其實是性格和觀念的差異造成。

張說是一個詩人,骨子裡有浪漫情懷,同時也有追求大場面的衝動基因,他進入官場不是像源乾曜一樣通過明經舉,而是通過武則天親自當考官的制舉。

制舉是皇帝不定期進行的考試,這類考試考的是考生的現場反應和實際能力,張說便是在洛陽參加了武則天主持的制舉考試,於萬人對策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不過唐朝開制舉以來還沒有給過考生甲等,因此張說明明是甲等,卻以乙等身份進入仕途。不過這也夠牛了,一等獎空缺,他是二等獎,這就是不是一等獎的一等獎。

這個特殊的經歷,使得張說不像源乾曜那樣保守,也就不囿於以往的經典,從而與源乾曜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

源乾曜講究的是「清靜無為,與民生息」,封禪大典必定要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這是源乾曜所不願意看到的,張說卻恰恰認為,為了封禪大典,必要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個追求開天闢地的大場面,一個追求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兩個追求不一樣的宰相前所未有地發生了矛盾。

從此,源乾曜對張說產生了成見,春風得意的張說卻不以為意,只要贏得李隆基的支持,別人又能奈他何。

張說的感覺沒有錯,李隆基對他的恩寵越來越深。

開元十三年四月初,張說將擬訂好的封禪大典儀式呈遞給李隆基,李隆基閱後基本滿意,便召集所有參與禮儀制定的官員在集仙殿飲酒。

飲至高興處,李隆基說:「神仙都是虛幻的,我是不信的,賢人才是治理天下的工具,今天我跟你們這些賢人一起在這裡飲酒,這個殿應該改名叫集賢殿。」

掌聲四起!

借著「集賢殿」的話題,李隆基再進一步:

任命麗正書院五品以上的官員為學士(皇家研究官);

六品以下官員為直學士(皇家初級研究官);

張說為書院院長,徐堅為副院長。

最後李隆基還有一個特別任命:張說為大學士(皇家高級研究官)。

滿座都是學士和直學士,就張說一個大學士,這是何等的恩寵。

然而,恩寵都到頭頂了,張說卻堅決推辭了,大學士的帽子太大了,不能戴,也不適合戴。李隆基不再勉強,戴不戴大學士的帽子是張說的事,而在他的心目中,張說早就是大學士了。

封禪大典一天天臨近,張說卻一直為一件事擔心。

煩惱之餘,他找來了兵部郎中裴光庭,訴說了自己的苦惱:皇上將要封禪泰山,可我擔心突厥人趁機在邊境發動偷襲,是不是應該在邊境增派軍隊?

裴光庭聽完,回應道:「封禪,就是向天地稟告國泰民安,現在我們即將登上泰山向上天稟告,此時卻在害怕戎狄,這可不是展示國家盛德的做派。」

張說問:「那你說怎麼辦?」

裴光庭說:「四夷之中,突厥最大,以往他們屢次請求和親,朝廷都橫加阻攔沒有答應,我們可以在和親的問題上做文章。我們派出使節到突厥出使,先答應他們的和親要求,然後讓他們派大臣跟隨皇上到泰山封禪,他們一定會欣然從命。突厥來了,其他戎狄領袖就沒有一個敢不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偃旗息鼓,高枕無憂了。」

張說一聽,頓時興奮地說:「高!我張說都沒想到這個好點子!」

隨後,張說便把計畫上奏給李隆基,李隆基批准。

經過物色,張說找到了中書直省袁振,然後把袁振火線提拔為攝鴻臚卿(代理藩屬事務部部長)。

從這個安排來看,張說和李隆基對與突厥和親是沒有誠意的,不然也不會讓袁振出使。

袁振此時的身份是中書省直,說白了是從別的部門暫時調到中書省工作的,類似於現在的掛職幹部。現在張說把這個掛職幹部火線提拔為代理鴻臚卿,讓他出使突厥,目的只有一個:忽悠,而且不準備兌現。一旦將來突厥人追究起來,就可以一推二六五:那是一個代理鴻臚卿,不作數的。

真夠壞的!

火線提拔的袁振沒有辜負張說的信任,進入突厥可汗的大帳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忽悠。

突厥人先起了話頭:「吐蕃,狗雜種而已;奚、契丹本來都是我們的奴隸,連他們都娶到了唐朝公主,我們突厥人前後多次求婚都沒有得到批准,為什麼啊?當然,我們知道嫁入吐蕃、奚的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女兒,可問題是現在沒人問公主真假!我們屢次請求都沒有得到批准,弄得我們在他們面前很沒面子!」

突厥人說完,代理鴻臚卿袁振拍起了胸脯:「沒問題,你們就放心吧,包在我身上,回去後我就向皇帝奏報,一定讓你們娶到大唐公主!」

突厥人心眼實,不知道娶公主這件事也能打白條。

頓時,突厥可汗心花怒放,這下終於可以在吐蕃人面前抬起頭了。

當袁振提出讓大臣跟隨到泰山封禪時,突厥可汗想也沒想就答應了,當場就指定重臣阿史德頡利發跟隨袁振返回唐朝,然後一起參加封禪大典。

萬事齊備,只差出發!

開元十三年十月十一日,李隆基從東都洛陽出發,往泰山封禪,在他的身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四方蠻夷酋長,這一行便浩浩蕩蕩向泰山進發。每次停下休息,方圓數十里頓時陷入人山馬海,至於補充給養的隊伍,綿延數百里。

由此可見,封禪真是盛世才能幹的事,如果兵荒馬亂、積貧積弱,連最起碼的排場都擺不起,就別提封禪了。

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六日,李隆基抵達泰山腳下,換上御馬準備登山。

登山之前,李隆基做了如下安排:隨從官員一律留在山谷口,宰相及祭祀相關官員跟隨皇帝登山,隨行部隊在山下警戒(隊伍綿延一百餘里)。

隨行人馬安排好後,李隆基問禮部侍郎賀知章:「以前歷代皇帝祭天為什麼不讓別人看祭天的玉牒?」賀知章反應很快,他知道皇帝這是要找一個捧哏的人,他馬上回應道:「他們可能是想為自己祈求神仙的幫助,所以不敢公開,怕別人看。」

李隆基搖搖頭,正色道:「朕為蒼生祈福,自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