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姑侄恩怨 誰是主角

明明自己是皇帝,卻要聽命於自己的妹妹和兒子,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答案來自唐隆政變。

眾所周知,李旦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為大唐王朝發生了唐隆政變,政變中原本手握權柄的韋皇后被誅殺,而被韋皇后推上皇帝寶座的李重茂又被拉下了皇帝寶座,在這之後,李旦被推上了皇位。

是誰把李旦推上了皇位?

現存於世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將主要功勞歸到了李隆基身上,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李隆基率先萌發了政變的念頭,然後經過一系列串聯之後,最終政變成功,因此李旦登上皇位,最大的功勞歸李隆基,因此可以概括為「兒子栽樹,老子乘涼」。

這一幕是不是有點眼熟?是不是跟李淵、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兒子運籌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終老子沾了兒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兒子的光嗎?

真相併非如此!

歷史的真相是,開創唐朝李淵厥功至偉,而睿宗李旦登基,厥功至偉的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而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樣,他們親自過問了國史,並且授意篡改了國史。

在李世民的筆下,他是開創唐朝的第一功臣;

在李隆基的陛下,他是擁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們都是功臣不假,但並非第一功臣,而他們為了政治需要,把自己樹立為第一功臣,然後把原來的第一功臣拉下馬,湮沒到歷史的故紙堆里。

吹開歷史故紙堆上的灰塵,讓我們看一看到底誰是唐隆政變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齡為二十五歲,職位為衛尉少卿,身份為相王的第三子。

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齡四十多歲,身份為本朝權勢最大的公主。

正是在公元710年這一年,發生了唐隆政變,我們要問,誰是主角?

在中國歷史上,發動政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政變成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有權,第二有錢。

這兩個條件太平公主都具備了,而李隆基兩手空空。

論職位,他只是衛尉少卿,掌管軍事器械的從四品官員,只相當於現在的副司局級;

論財富,他的父親李旦一直受到排擠,先是受武則天排擠,後是受李顯排擠,因此註定李隆基的財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見得呢?可以從一頓生日壽麵說起。

有一年正趕上李隆基過生日,李隆基正巧來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眼看女婿上門,又趕上生日,王仁皎就準備給李隆基做一頓生日壽麵。然而,那時的王仁皎是羅鍋上山——錢緊,不僅家裡沒有面了,而且連錢也沒了。

萬般無奈,王仁皎從身上脫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賣了,然後買了一些面回來給李隆基做了一頓生日壽麵。

試想,如果李隆基手裡有錢,何至於讓老丈人家到了山窮水盡連做頓壽麵都得賣衣服的地步。

總結陳詞,李隆基當時沒什麼錢。

讓這麼一個兩手空空的青年去發動一場改朝換代的政變,這就不是創業了,而是自殺。

然而,偏偏這個兩手空空的青年最後獲得了成功,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得到了一個人的支持,這個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無論在母親武則天時代還是哥哥李顯時代,她都是炙手可熱的顯貴公主。然而在李顯死後,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沒有了陽光,李顯的皇后韋氏攬走了所有的大權,並在各個要害部門都安插進了韋氏子弟,這讓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顯而易見,只要韋皇后執政,太平公主就得靠邊站,想恢複往日的輝煌,門都沒有。

就在這個時候,李隆基找上了門,姑侄二人在政變的問題上一拍即合。

在這之後,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兒子薛崇簡跟李隆基一起策劃政變,四處串聯,這樣一來,政變就不僅僅是李隆基的一廂情願,也是太平公主支持的志在必得。

此時的李隆基不再是孤家寡人,他的背後站著根基深厚的太平公主,他的身邊是表弟薛崇簡,只要薛崇簡跟他一起出現,對方便會意識到,他們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

一個李隆基或許能起到震動的作用,一個背後站著太平公主的李隆基就能讓大唐王朝天翻地覆,最後的政變恰恰驗證了這一點。

這時我們再來重新審視唐隆政變,如果把唐隆政變比作一場戰役,那麼李隆基就是衝鋒在前的敢死隊長,太平公主則是坐鎮後方的總司令。當一場戰役取得最後勝利,你說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在總司令的頭上,還是敢死隊隊長的頭上呢?

李隆基,你說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