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唐隆政變 冊立太子

李旦登基稱帝時,已經四十八歲,如果說別的皇帝登基之後可以不急於立太子,那麼李旦這個年紀是必須立太子了。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都短,古語說,人生古來七十稀,具體到李唐王朝的前幾位皇帝,平均壽命更是不長。

開國皇帝李淵活了六十九歲,太宗李世民活了五十一歲,高宗李治活了五十五歲,中宗李顯活了五十四歲,他們的壽命都不算長,尤其是後三位皇帝,李治的五十五歲已經算高齡了。

壽命這種事情,在一個家族中經常會在無形之中作比較,有些家族甚至會有一個年齡坎,很少有人闖過那道坎,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是身體原因,二是心理暗示。

現在李旦也在無形中意識到自己的壽命問題,因而冊立太子顯得尤為關鍵。

問題隨之而來,冊立誰呢?

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嫡長子宋王李成器是天然人選,然而李旦心裡很清楚,自己的皇位不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是三子李隆基冒著天大的干係換來的,不立他為太子合適嗎?

就在李旦左右為難之際,宋王李成器先表態了,他辭讓道:「國家安定,則遵照嫡長子優先的原則;國家危難,則要先考慮立有功勛的皇子,此次如果處置不當,必定會失去天下人心,臣不敢居於平王李隆基之上。」

別人對皇位搶都來不及,李成器卻堅決辭讓,而且一連幾天,痛哭流涕,辭讓的態度非常決絕。

看到李成器如此決絕,朝中的諸多高官也認為應該立李隆基為太子,畢竟他在兵變中的功勞最大,太子非他莫屬。

這時,劉幽求又出現了,這段時間他實在是非常活躍。

劉幽求對李旦說:「臣聽說能剷除天下大禍者,就應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李隆基拯救社稷,同時讓君王免於危難,論功最大,論德最厚,陛下就不需再猶豫了!」

聽完劉幽求的話,李旦點了點頭,劉幽求的說法正代表了諸多大臣的想法,看來他們都站到了李隆基一邊。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李旦下詔,立李隆基為太子。李隆基隨即上疏,請求將太子之位讓給大哥李成器,李旦沒有批准,由此李隆基被冊立為太子。

如果不了解歷史,很多人會對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兄友弟恭」大加讚賞,那麼我要告訴你,別急著讚賞,這一切也是演戲。

李成器真的看著皇位不眼熱嗎?當然不是。

他同樣眼熱,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跟羽翼已經豐滿的弟弟相比,自己就是一個光桿司令。即便也出任了左衛大將軍,但那也只是一個名頭而已,真正的兵權已經抓在了弟弟李隆基的手中。

如果說李成器曾經還有幻想,那麼看到劉幽求出面後,他就知道自己的幻想該破滅了,那些刀尖上飲血的將領眼中只認李隆基一個主子,而不會認自己這個主子的哥哥。

為什麼李隆基要推辭呢?

因為他要顧忌禮法,同時要顧忌那些潛在的支持李成器的人。李成器看似孤零零一個人,但他的背後還是會隱藏著一些拘泥於禮法、熱衷於「嫡長子繼位」的人。

所謂禮讓,所謂「兄友弟恭」,其實都是政治遊戲。

只要記住下面這句話,我們就能隨時揭開皇族親情的偽裝。

親情,在皇族是奢侈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