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名將輩出的時代 劉仁軌

相比於蘇定方、薛仁貴,劉仁軌的名字更加陌生,難道此人也是唐朝名將嗎?

從戰功而言,劉仁軌算得上唐朝名將,不僅能文而且能武:文,他官至尚書左僕射;武,他平定百濟叛亂,並贏得了中日交戰史上的第一戰,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抗倭第一名將」。

要說劉仁軌,還得從貞觀年間說起。

貞觀十四年,時任陳倉縣尉(正九品)的劉仁軌讓李世民發了火,起因是劉仁軌居然將陳倉折衝都尉(從四品)魯寧亂棍打死了。

李世民十分生氣,當即下令將劉仁軌處斬,不過下令之後,李世民還是疑惑不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縣尉打死折衝都尉呢?

李世民下令將劉仁軌押解到長安,由他親自審訊。

劉仁軌被押到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鐵青著臉問道:「你算什麼縣尉,膽敢打死朕的折衝都尉?」

劉仁軌不卑不亢地回應道:「魯寧因犯法被羈押在陳倉監獄,但他自恃官階高,經常出言不遜,而且當著我下屬的面對我不斷辱罵,所以我就把他亂棍打死了。」

劉仁軌說完,臉色平靜如常。

李世民正想發火,魏徵在一旁說話了:「陛下知道隋朝為什麼滅亡嗎?」

李世民問:「什麼原因?」

魏徵說道:「隋朝末年,強人遍地,經常有人凌辱朝廷官員,這就是隋朝滅亡的原因,而魯寧與他們一樣。」

話說到這個份上,李世民明白了,魏徵這是在保劉仁軌。

仔細想想,也有道理,如果縱容魯寧這樣的人凌辱朝廷官員,那麼朝廷的顏面何在?不過亂棍打死還是有點過了,下次得注意了。

經過魏徵的開脫,劉仁軌非但沒死,反而調到另外一個縣出任縣丞,以前他是正九品(正股級),現在他是正八品(正科級)。

後來劉仁軌因為不斷進諫,深得李世民和李治賞識,一路從縣丞升任給事中,顯慶四年,又出任青州刺史。

在青州刺史任上,劉仁軌栽了一個跟頭。

顯慶五年,劉仁軌受命組織海上運輸,配合各路大軍進攻高句麗,不料海上運輸發生了意外,海上颳起了大風,大量船隻傾覆,損失很大。

李治聞訊大怒,開除劉仁軌的所有官職,同時命令他以白丁身份在軍中繼續效力。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劉仁軌這輩子無法翻身,不過意外很快發生了。

在蘇定方征服百濟之後,郎將劉仁願奉命鎮守百濟王城泗沘城,中郎將王文度出任熊津總督,安撫百濟亡國軍民。

王文度渡海到達百濟之後,便在軍中去世,一時間軍中無人做主,群龍無首。

這時,百濟王國和尚道琛和前百濟王國大將扶余福信產生了復國的念頭,他們派人到倭國(日本)接回了原本在那裡當人質的王子扶余豐,然後發動叛亂,將留守的劉仁願包圍在泗沘城中。

消息傳到國內,李治想起了白丁從軍的劉仁軌,此人不正是替代王文度的最佳人選嗎?

李治下令,委任劉仁軌以白丁身份代理帶方州刺史,統御王文度部隊,另徵調新羅部隊,一起增援劉仁願鎮守的泗沘城。

劉仁軌高興地跳了起來,嘴裡說道:「上天這是把榮華富貴賜予我老漢啊!」

劉仁軌渡海出發,在熊津江口與百濟叛軍遭遇,百濟叛軍自然不是劉仁軌的對手。劉仁軌與新羅軍隊兩面夾擊,叛軍潰不成軍,被唐軍殺死以及趕到海里淹死的有一萬多人。

消息傳到叛亂和尚道琛耳朵里,道琛坐不住了,連忙解除了對泗沘城的包圍,退守任存城(朝鮮半島大興城)。

形勢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如果新羅軍隊靠得住,劉仁軌便能帶領本部人馬與新羅軍一起趁勝追擊,沒想到的是,新羅軍隊靠不住。

不久,新羅軍隊撤了,理由很奇葩,軍糧吃完了。

李治得到消息,再次下令新羅軍隊增援劉仁軌,然而新羅軍隊走到半道遭遇了百濟叛軍阻擊,被打得大敗,便狼狽逃回自己的國內。

新羅靠不住了,想要平叛百濟還得靠劉仁軌自己,不過此時百濟叛軍勢力已經大增,單靠劉仁軌的兵力還遠遠不夠。劉仁軌索性進入泗沘城與劉仁願會師,按兵不動,休養生息,以靜制動。

很快,百濟叛軍發生了內訌,和尚道琛和大將扶余福信打了起來,最終扶余福信誅殺了道琛,自己掌握了兵權。

隨著時間推移,劉仁軌的壓力越來越大,原本還有幾路唐軍在高句麗境內作戰,如今蘇定方和契苾何力已經收兵班師回朝,整個朝鮮半島只有劉仁軌一支孤軍,守著一座孤城。

考慮到如此危急,李治下詔給劉仁軌:最好全軍移師新羅境內,暫避百濟叛軍鋒芒,如果新羅國王需要唐軍協防,那麼留在新羅境內,如果不需要,那麼渡海返航。

接到詔書,劉仁軌猶豫了,是聽從詔令渡海返航,還是原地堅守呢?

考慮再三,劉仁軌決定留下來,他知道一旦返航,那麼平定百濟將毀於一旦,更別說日後對高句麗的征戰了。

不,我們要留下來。

其實,以當時劉仁軌的處境,他們已經很難堅守了,對手扶余豐和扶余福信已經看出他們的窘境,甚至派人送信:你們什麼時候走啊,我們一定給你們送行!

劉仁軌和劉仁願就此斷定,百濟叛軍必定以為唐軍歸心似箭,已無戰意,這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應能收到奇效。

劉仁軌率部發動突襲,連敗百濟叛軍,攻陷真峴城,打通了與新羅運輸糧草的通道,這下糧草問題解決了。

隨後劉仁軌上書李治,請求往百濟增兵,李治立刻下令徵調民兵七千人前往增援劉仁軌。

在劉仁軌請求增援的同時,百濟叛軍內部又發生了變化。

大將扶余福信自恃擁立有功,大權獨攬,與新國王扶余豐漸漸產生了矛盾,兩個人都開始算計對方。

扶余福信對外宣稱有病,睡到了一個地窖里,他的理想算盤是,等扶余豐前來探望時將其斬於地窖之中。

不料,扶余福信的暗殺計畫泄露了,扶余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帶領親信向扶余福信發動突襲,搶先一步將扶余福信誅殺,然後派人向高句麗和倭國請求增援。

大戰一觸即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