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生最高處 滅國高昌

高昌國,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南,至今那裡還有高昌國舊址。高昌在漢代時是車師國的王庭,距離長安四千三百里,屬下總共有二十一個城市,除了高昌城,另有兩個比較大的城市,一個叫交河城,王庭所在地,另一個叫田地城,校尉城所在地。

總體而言,高昌國的生存環境非常不錯,土地肥沃,谷麥一年兩熟,遠遠高於中原地區的一年一熟。在農業立國的朝代,糧食就是生產力,有著一年兩熟優勢的高昌自然就有了驕傲的資本。

高昌驕傲的還不只是谷麥一年兩熟,他們還有葡萄酒。唐詩有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詩里的葡萄美酒可能就來自高昌。另外高昌還有一種神奇的草,草的名字叫白疊,高昌人採集這種草開出的花,然後就能織成布,這布如果放到現在,那就是純天然綠色無污染的天價布了,賣多少錢都不算多!

說起來,高昌與中原政權的關係原本還是很不錯的,隋朝時兩國交往甚密,隋煬帝還做主將宇文氏女封為華榮公主嫁給了當時的高昌國王麹伯雅,楊廣徵遼東時還帶著麹伯雅一同親臨前線觀戰,關係不是一般的好!

即使李淵以唐代隋之後,高昌與唐的關係也很不錯,麹伯雅死時,繼任的麹文泰還遣使報喪,李淵還派出使節專程前往弔唁。武德七年,麹文泰還為唐朝的動物發展做了一把貢獻,他給李淵送來了一雄一雌兩隻寵物狗,名曰「拂菻犬」。拂菻就是當時的東羅馬帝國,拂菻犬是在當地極受妓女和貴婦寵愛的寵物狗,麹文泰送給李淵的這一對,身高六寸,身長一尺,性甚慧,與現在的京巴狗相似,能曳馬銜燭,中國有拂菻犬由此開始。

高昌與唐朝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續到貞觀四年,那一年,麹文泰前往長安朝拜,受到李世民的熱烈歡迎。臨走前他的妻子宇文氏還請求進入皇族宗譜,李世民大筆一揮,賜姓李氏,封常樂公主,給足了麹文泰面子,高昌與唐朝的關係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然而按照歷史規律,頂峰過後一般就是下坡路,高昌與唐朝的關係不可避免也落入了這個俗套,很快,兩國的關係就開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麹文泰變卦了。

麹文泰變卦的主要原因是長安離高昌太遠了,四千三百里的距離讓麹文泰產生了「山高皇帝遠」的錯覺。更何況,離高昌不遠還有一個不消停的西突厥,時間一長,外交形勢就發生了變化,以前的高昌親唐,現在的高昌親西突厥,朋友也就在慢慢的演變中變成了敵人。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糾葛!

在高昌從朋友變成敵人之後,西戎諸國與唐朝的聯繫就被生生切斷了,這些國家想到長安朝貢都必須途徑高昌,而現在高昌在國境內修起了收費站,光收錢不放行,一句話,此路不通。

切斷西戎諸國朝貢的道路已經足以讓李世民憤怒,接著麹文泰又做了一件傻事。

高昌有個鄰國叫伊吾國,原本臣屬於東突厥,東突厥滅亡之後,伊吾就臣屬了唐朝,本來這件事與高昌沒有任何關係,可經高昌與西突厥一商議,幺蛾子就來了。麹文泰竟然與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一起打起了伊吾國的主意,計畫兩國聯合攻打,戰後一起瓜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高昌與西突厥的餿點子很快就被伊吾知曉了,然後火速報告給了李世民。這一下李世民的火大了,一紙詔書把麹文泰訓得狗血噴頭,同時責令麹文泰的下屬阿史那矩入朝,共同商議兩國雙邊關係。

然而出乎李世民意料的是,麹文泰居然學會了陽奉陰違,明明李世民徵召阿史那矩入朝,麹文泰居然扣住阿史那矩不放,只派出長史麹雍來長安湊數。

這孩子沒救了!

沒救的孩子麹文泰在沒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無可救藥。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時,中原很多百姓投奔了東突厥,等到東突厥滅亡之後,這些中原百姓有的又投奔了高昌,麹文泰就扣留下這些百姓為高昌所用。等到李世民照會麹文泰遣返時,麹文泰兩手一推六二五,四個字,「查無此人」!

不久,麹文泰又出了幺蛾子,居然聯合西突厥攻打了臣屬唐朝的焉耆國,一下子攻下了三個城市,掠走了城中的男女老少,生生讓人家改了國籍。受了欺負的焉耆國王緊急上疏李世民:老大,麹文泰他又欺負我了!

麹文泰的劣跡就這樣一筆筆在李世民的心中存了檔,上了賬,用不了多久,就會一一清算!

貞觀十三年,李世民開始清算高昌國麹文泰的劣跡,在他看來,這個孩子不是該打,而是該死了!

劣跡一:數年不往長安朝貢,沒有藩臣之禮,居然在本國內設置與唐朝一模一樣的官職體系,癩蛤蟆上公路愣充迷彩小吉普,哪有點藩屬國的樣子?

劣跡二:貞觀十三年歲首,萬國來朝,唯獨麹文泰不到,據說在國內增高城牆,挖深戰壕,準備打仗,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劣跡三:面對大唐使臣,出言不遜,居然說:「鷹飛於天,雉竄於蒿,貓游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意思是說,老鷹在天上飛,野雞在草里跑,貓在亭台樓閣上玩耍,老鼠在老鼠洞里自己玩,各有各的天地,誰還不能獨立生存啊!言為心聲,看來麹文泰確實想甩開唐朝單幹了!

劣跡四:西域各國無論想來長安朝貢,還是想來長安貿易,無一例外都被麹文泰扣留了。

劣跡五:對薛延陀汗國挑撥離間,派使節對薛延陀國王說:「既自為可汗,與漢天子敵也,何須拜謁其使。」意思是說,你既然是可汗,那麼跟唐朝的皇帝是平起平坐的,你還朝拜他幹嗎?

綜合以上五點,李世民總結陳詞:事人闕禮,離間鄰好,惡而不誅,善者何勸?明年,當發兵馬以擊爾。

自此,攻打高昌進入倒計時,等待倒霉孩子麹文泰的是要麼趕快認錯,要麼準備收屍,倒霉孩子會選哪一樣呢?

倒霉孩子居然兩樣都不選!

正式出擊高昌之前,李世民準備給麹文泰最後一次機會,再次下詔,征之入朝,如果麹文泰就坡下驢到長安認錯,一切還能挽回,然而麹文泰再次拒絕了李世民的好意,給了李世民一個冷冰冰的回覆:抱歉,我有病去不了!

給臉不要臉,蹬鼻子上臉!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四日,李世民正式下詔,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及突厥、契苾之眾,步騎數萬出征高昌,高昌之戰由此開始。

對於這場戰爭,很多人並不看好,此去征戰高昌,天高路遠,途經沙漠,四千三百里用兵,恐難得志,即便得勝,又離長安四千三百里,駐守也難。然而即使公卿近臣不斷上書,李世民堅決不聽,在他看來,高昌不除,國無寧日,高昌不除,萬國來朝就會成為空談。

有困難要打,沒困難製造困難也要打!

一個智者,會在事情發生之前洞悉一切蛛絲馬跡,然後果斷趨避,然而一個弱智者則會對一切蛛絲馬跡視而不見,明明身下的柴堆已經著了火,卻不停地對自己說,我很好,我現在很好!

相比之下,李世民是智者,麹文泰就是弱智者!

麹文泰為什麼如此有恃無恐呢?說白了都是空間距離惹的禍!

高昌距離長安四千三百里,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唐代,這個距離用兵難度之大,無法想像,因此麹文泰不無得意地跟左右親信說:「吾往者朝覲,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設今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濟;若發三萬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磧路艱險,自然疲頓,吾以逸待勞,坐收其弊,何足為憂也?」

麹文泰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在他看來,如果唐朝發兵多,那麼必定糧草不濟,如果發兵少,那麼必定不是高昌的對手,更何況中間還有長達兩千里的戈壁荒漠,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一百人結伴而行,如果沒有糧草接應必死無疑,更何況是數萬大軍,就算僥倖能兵臨城下,二十天之內必定糧草殆盡,如何能不潰敗呢?

然而麹文泰千算萬算,卻沒有想到此次率軍遠征的居然是吏部尚書侯君集。侯君集是什麼人?貞觀九年率軍穿越兩千里無人區、人吃冰馬吃雪的大唐名將,高寒的無人區都穿越了,還會怕你高昌的戈壁荒漠嗎?

說到底,麹文泰就是一個軍事白痴!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矛盾激化的表現形式!

打贏戰爭靠什麼?一靠實力,二靠出其不意!

在別人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出現,就叫出其不意。

貞觀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率領的唐朝遠征軍在距離高昌不遠的沙漠口出現,麹文泰認為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侯君集率領的唐朝大軍已經猶如天兵天將出現在高昌的國境線上,還有比這個更出其不意的結果嗎?

黑雲壓城,兵臨城下,高昌國上下都將目光集中在國王麹文泰身上。他們相信,既然國王有本事挑釁,那麼就一定有本事化解,一定會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