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天下亂戰 西征薛舉

李密的人生謝幕了,唐初的亂戰卻剛剛開始。

此時有資格跟李淵叫板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捲毛將軍王世充,一個是豪俠之士竇建德。這兩個人因此也成為李淵最挂念的人,曾經顯赫一時的宇文化及則被李淵遺忘在角落裡。

事實上,在清除李密之前,李淵已經開始了打掃全國戰場的腳步,他首先清掃的是他的鄰居:薛舉、薛仁果父子。因為這對父子距離大興太近了,可以說就在大興的肘腋之下。

同其他起事的首領一樣,薛舉也是趁著隋末的亂局起事發家的。

薛舉當時住在金城郡(今甘肅省蘭州市),家庭富有,為人仗義,驍勇過人,一呼百應,被當時的人稱為西部英雄,後來經過民間的推舉加上領導信任,薛舉當上了禁軍徵兵府的指揮官。當時隴山以西民變四起,金城縣令郝瑗按照上級的要求招募兵馬進行剿匪,結果兵馬好召,統帥難找,在一堆矬子里挑了半天,最後發現還是薛舉合適,得,就是他了。

按說領導如此信任,薛舉應該知恩圖報才是,然而薛舉想的跟郝瑗不一樣,在他看來,剿匪剿來剿去也只是給別人做嫁衣,既然都是做嫁衣,為什麼不能為自己做一件呢?

公元617年四月三日,金城縣令郝瑗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在這個儀式上他給薛舉的隊伍發了鎧甲,又發了兵器,然後大擺宴席,犒賞將士。本來一切進行得很順利,沒想到薛舉鬧出了幺蛾子。

就在這個莊嚴盛大的儀式上,薛舉率領自己的兒子薛仁果反了!

薛舉一夥十三個人一邊喝酒,一邊劫持了縣令郝瑗,然後宣布背叛隋政府:「抱歉,兄弟我起義了!」

薛舉這一鬧,一切都亂了套,本來是為國出征,現在卻成了宣布背叛,兩者的差距實在太大了,讓郝瑗等人一時轉不過彎。

世上的事從來都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薛舉也深信這一點。

薛舉馬上逮捕了郡縣官員,打開了政府糧倉,讓附近的百姓張開嘴放開肚皮開吃,然後自己一鼓作氣稱了「西秦霸王」,跟西楚霸王就差一個字。封完自己的王,薛舉又把兩個兒子封成了公,長子薛仁果為齊公,幼子薛仁越為晉公,西秦政權這就算起了爐灶,在隋末的蛋糕上標上了自己的記號。

沒過多久,附近的起義軍首領宗羅睺、羌族部落酋長鍾利俗率領各自的人馬投奔了薛舉,薛舉的蛋糕已經悄悄做大了。

蛋糕大了,帽子也得跟著加大,此時的薛舉已經對西秦霸王這個頭銜不感冒了,要當就得當最大的,就當皇帝吧,從今之後我就是秦帝,跟秦始皇是一個級別。

不過實事求是地講,薛舉這個皇帝的地盤挺寒酸的,勢力範圍也就是隴山以西的金城郡、天水郡、臨洮郡、澆河郡、隴西郡,原本還打下了枹罕郡,可沒過多久就被鄰居李軌給搶走了,所以算來算去,薛皇帝手裡只有五個郡。手裡只有五個郡也敢稱帝,見了秦始皇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嗎?

儘管國土小了一點,但狗不嫌家貧,皇帝也不能嫌國小,薛舉因陋就簡,五個郡也能當出皇帝的感覺。不過他的好感覺沒有延續多久,因為他很快遇到了對手,這個對手就是李世民。

此時的薛舉手下,亂七八糟的人馬已經達到了三十萬,有三十萬人馬自然應該做點大事了。他把目標設定為大興,只有佔領那裡他才能成為真正的皇帝。然而計畫永遠沒有變化快,正當薛舉準備出兵大興時,手下的人傳來了快報:大興已經沒有指望了,一隻叫李淵的喜鵲已經飛上了大興的枝頭!

啊,鬧了半天,有這麼多人搶大興呢?

那就退一步,李淵搶大興,我搶扶風郡總可以了吧!

然而這只是薛舉自己的想法,扶風郡與大興唇齒相依,是大興的門戶,誰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家的大門被砸還無動於衷呢?盤踞大興的李淵更不能!

李淵一聲令下,最能打的李世民出動了。李世民這個人要麼不動手,要麼就往死里打,結果他一動手,就一直把薛舉的皇太子薛仁果從扶風郡打到了隴山以西,再往前就是一腳踏破薛舉的首都天水郡。

要說沒做過皇帝的人終究是心裡沒底,草頭皇帝薛舉心裡也沒有底氣,因此借著朝會的機會,極其低調地向大臣們問出了這樣的一句:「眾位愛卿啊,自古以來,有沒有皇帝投降的先例呢?」(這就開始為自己找案例了)

看皇帝如此著急,態度又如此低調,一位大臣站了出來,跟皇帝對上了話,這個大臣的名字叫褚亮,這個人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他兒子的名氣比他大得多,他的兒子就是唐太宗的託孤重臣褚遂良。

褚亮看著薛舉的眼睛,開始了自己的忽悠:「皇上,這個當然有先例。西漢的時候有趙佗,西晉的時候有劉禪,近代還有蕭琮,這些人投降之後小日子過得都不錯,子孫後代盡享榮華富貴呢!」

聽著褚亮的話,薛舉禁不住點了一下頭。這一點頭,旁邊的衛尉卿郝瑗看不過去了,噌地一下也站了出來:「陛下不應該問這樣的話,褚亮的話也太不靠譜。當年劉邦也經常失敗,滿地找牙,劉備甚至都保護不了老婆孩子,可他們最後都成功了。陛下怎麼能因為一次失利,就做亡國的打算呢?」

看著一本正經的郝瑗,薛舉也意識到自己失態了,自我掩飾地尷尬一笑:「我也不過是隨便問問,試探一下你們的態度!」

說到底,這場朝會薛舉是沒有底的,只不過聽了郝瑗的話又鼓起了勇氣,都是當皇帝,憑什麼姓薛的就該怕姓李的呢?

既然已經不再懼怕李淵,薛舉把目標再次鎖定在大興,不過這一次他不準備單打獨鬥,而是計畫來一個大聯合,用三方勢力合擊李淵。

都是哪三方呢?盤踞天水的薛舉,盤踞朔方的梁師都,以及東突厥汗國,三打一,又是三英戰呂布的局面。呂布都招架不住,老太太李淵能招架得住嗎?

薛舉聯繫的東突厥汗國其實是東突厥汗國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首領是啟民可汗的兒子阿史那咄苾,當時這位阿史那先生在五原郡以北設立北大營,與始畢可汗保持著鬆散的聯繫,基本處於准自治狀態。接到薛舉的建議後,阿史那咄苾起了貪心。

儘管三方的密談進行得神不知鬼不覺,可還是讓李淵知道了。

得知消息的李淵並不慌亂,因為他有一個解決問題的法寶,那就是錢。東突厥人其實對國土沒有概念,他們要的就是錢。在他們那裡,只要有錢就能解決問題,而在李淵那裡,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李淵的使節帶著重金拜會了阿史那咄苾,把重禮往阿史那咄苾面前一放,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要說李淵這個使節真能忽悠,不僅忽悠了阿史那咄苾保持中立,還忽悠阿史那咄苾把佔領的五原郡還給了李淵,一份禮辦成了兩件事,太有才了!

有了李淵厚禮的打動,阿史那咄苾的臉立刻發生了化學反應,明確拒絕薛舉、梁師都的使節入境,如有入境,格殺勿論。

一份重禮,扭轉乾坤,計畫中的三打一瞬間變成了二打一,再往後,梁師都估量了一下也退出了聯盟,這樣三方聯盟就剩下薛舉,所有的問題都自己扛。

實事求是地說,薛舉這根骨頭儘管小,卻很硬,也是根難啃的骨頭。

公元618年六月十日,李淵任命最能打的李世民擔任統帥,率領八個行軍總管的部隊再攻薛舉,力爭一次打死,省得再打。

然而這一次對於李世民來說,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敗仗,不僅沒打死薛舉,自己的得力幹將還被打死了好幾個。

這場仗是在陝西淺水原開打的,臨陣指揮的是劉文靜和殷開山,統帥李世民因為身患瘧疾沒能親上前線指導工作(呂思勉先生說,這可能是為李世民推卸責任的借口)。

薛舉的隊伍來勢洶洶,原本李世民安排全軍堅守不出,以守為攻,劉文靜和殷開山卻不同意,再加上李世民瘧疾纏身,實際指揮權就交給了主戰的劉文靜和殷開山。

當時敵我實力對比,唐軍要明顯強於薛舉的軍隊,這就讓劉文靜有了衝動的籌碼,本著為領導分憂的思路,劉文靜和殷開山列陣出戰薛舉,威風八面。然而熟讀兵書的劉文靜這一次大意了,他光顧著展示軍威,卻忘了保護自己的後路,這一忘可就要了很多人的命。

公元618年七月九日,薛舉的秦軍給劉文靜和殷開山上了一堂軍事戰術課,這場課的內容很簡單,主題就是前後夾擊,但代價很高,八個行軍總管的部隊同時潰敗,士兵戰死率百分之五十,高級將領慕容羅睺、李安遠全部死於亂軍之中。

這一仗,唐軍大敗,李世民灰頭土臉地回到大興,薛舉進入高庶城,收集唐軍屍骨壘成高台,這個高台是薛舉戰功的炫耀,也是對大唐王朝的諷刺。

這一仗之後,劉文靜和殷開山被開除官職,以白丁身份跟著李世民效力,待遇還不如一個小兵。不過劉文靜被開除官職,也有可能是替李世民背黑鍋,畢竟他要維持李世民常勝將軍的美譽,正所謂,「常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